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上养老下养小留守妇女挑大梁
——河南新县探索政府购买服务解决农村“三留守”难题记事

时间:2019-09-20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孙彦川

  在河南省新县戴畈村的1138口人中,常住人口只有488人,其中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占了60.6%,共295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空心村,今年却一改前貌,充满活力。记者专程到戴畈村采访,发现这里的变化都因留守妇女而产生。

  留守妇女变身幼师和护理员

  信阳市民政局出资近300万元援建了新县箭厂河乡“三留守”中心。今年6月,中心正式启用,新县小红星儿童关爱中心和新县三红社区服务中心入驻开展服务,这两个社会组织聘用的幼师和护理员,主要是农村留守妇女。

  其中,“小红星”在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开展心理疏导、文体活动、德育和安全教育的同时,还办起了幼儿教育。“小红星”招收的20多个孩子跟上幼儿园一样上下学,根据年龄分班,学习礼仪、艺术、传统文化等课程。每年每名学生只收1000元费用,还包含免费的午餐。而在当地其他幼儿园,仅午餐每天就要5元钱。

  “小红星”的主任徐金霞为中心聘请了3位教师和保育员,全是留守妇女。虽然今年还处于亏损阶段,但中心却给了每村一个面向特困儿童的免费名额。

  “村里有些夫妻双双在外打工,留下孩子在家跟爷爷奶奶生活,仅中心招收的学生里面就有七八个。老人带大的孩子容易养成不良习惯,比方说吹牛、说脏话、做事拖拉、东西乱丢乱放。”徐金霞说:“我在镇上办了一个不错的幼儿园,之所以又创办‘小红星’,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留守儿童太需要帮助,另一方面也是响应戴畈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孟辉的号召。”

  有个叫汪奇(化名)的孩子是在国外出生的,爸爸带他回来了,母亲依然在国外。入园之后,孩子也想高高兴兴地和大家玩,但是不知道怎么跟人沟通,甚至跟爸爸也不怎么说话,吃饭也总得老师喂。方老师每天尽量找机会跟他说话、鼓励他,只要有进步就给他发小红花等奖励。渐渐地,小汪奇能跟其他孩子玩到一起了,也知道跟老师和爸爸打招呼了。

  徐金霞努力在“小红星”营造家一样的氛围——“员工家里有事儿我能帮忙尽量帮忙,并倡导大家在工作中畅所欲言。”不仅如此,四名工作人员都坚持把不好的情绪和问题在家里解决掉,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孩子们。

  不久前的一天中午,方老师注意到汪斯斯(化名)吃饭没胃口,她拿体温表给斯斯一测体温,发现孩子发烧了。家长一时赶不到,于是方老师和徐金霞赶紧把孩子送到医院治疗。家长把斯斯接回去后,方老师又先后打电话、发信息,提醒家长及时喂孩子吃药、定时量体温,家长非常感动。

  三留守中心一站解决养老养小难题

  记者了解到,当地最成功的外出务工人员,走到哪里把家安到哪里;稍微次之的,自己在大城市打工,媳妇带孩子在县城或乡镇上学;比较无奈的,才把媳妇和孩子留在农村。但留守妇女未必是平庸之辈,比方说戴畈村的方明菊结婚前也曾外出务工,结婚后还办理过出国务工的签证。可惜手续办完之后,孩子闹着不让她走,最终没去成。后来,经村里挑选,方明菊当上了环卫工。要强的她带着几位工友,把村里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

  像方明菊这样有一定能力,却为了老人和孩子而留守的妇女,没有事业,生活就谈不上充实,在家里也未必能挺起腰杆。长此以往,她们要么日渐与社会脱节,要么一有机会就“逃离”农村,乡村振兴就会更难实现。

  如何办好“三留守”中心,发挥好留守妇女“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统筹解决留守老人照料难、留守儿童照顾难、留守妇女就业难的问题?信阳市民政局从2015年定点帮扶戴畈村开始就一直在思考,历经两任驻村第一书记最终实现——在箭厂河乡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和为小服务试点。

  做分析、搞调研、拟方案、定预算、看效果、鼓士气,仅今年以来,市民政局局长周强就到箭厂河乡和戴畈村调研了十多次,在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标准的确定等方面给予了悉心指导。

  箭厂河乡在戴畈村率先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拔了8名素质较高的妇女作为“孝心护理员”,并整合本地市场资源,每逢周二、周五,为23名60周岁以上重度残疾老人(一级和二级)、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开展精神慰藉,并提供助洁、助浴、助医、助行等服务;每逢初九、十九、二十九,为70名60周岁以上留守老人和7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心理慰藉服务。

  精神慰藉采取包干制,最开始每名护理员每月200元,后来提高到400元。健康管理5元/月,陪同就医20元/小时,助洁20元/小时……重点服务对象每人每月可享受的额度为150元。二者相加,护理员每个月大约能挣600元左右。

  方明菊通过了严格的面试,成为第一批孝心护理员。“我觉得做护理员一点儿都不差。”方明菊说,她曾经分别问过儿子和女儿是否觉得妈妈做环卫工和护理员丢人,儿女都说:“一点儿也不丢人,妈妈棒棒的!”

  “说话的时候要尽量与老人视线平行。为老人送餐,荤菜不能带骨头……”虽然工资不高,但工作标准却不低。箭厂河乡党委书记胡冕和戴畈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孟辉多次对护理员进行培训。

  戴畈村试点成功后,箭厂河乡为方湾等另外7个村也聘请了孝心护理员。

  “三留守”人员在生活和心态上有了质的改变

  护理员大多早上先去老人家里,回来再干家务和农活。只要老人有急事,护理员随叫随到。她们常说,谁都会变老,做护理员就是在为自己的将来打基础。

  方明菊任职之后,不但按时帮老人们清洗锅碗瓢盆、打扫房间卫生,还叮嘱他们有事尽管给她打电话。张祖秀老人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有一天晚上突然病重,第二天一大早她给方明菊打了电话。方明菊赶到之后,张祖秀却要求方明菊帮忙准备后事。方明菊一边宽慰老人,一边给老人的女儿打电话,女儿赶到后,陪老人去医院进行了治疗。

  然而最开始也并非一帆风顺。“去年我遇到了太多的不理解,比如老人会说怎么可能有免费服务,我可没钱给你。还有的老人看到我拍了照片上传到工作微信群,就认为我们挣了好多钱,要求为他们端屎端尿。”方明菊她们通过耐心解释,消除了类似的疑虑和误会。

  方湾村邹喜荣的丈夫在南方务工,为节省路费,一般只在春节回家。以前邹喜荣一年挣不下几个钱,但孩子上学花钱一点儿也不敢省。现如今有了这份工作,她压力减轻了不少。

  由于工作干得好,方明菊在环卫和护理两边都是负责人。去年她还先后当选了村妇女主任和村民组长,但前两份工作她都没舍得丢下,就是因为“组织上信任我们,老人也真是拿我们当子女、亲戚一样看待,我也舍不得他们。”

  新县三红社区服务中心负责管理全乡的孝心护理员、开展为老服务,老人可以在中心锻炼身体、按摩、打牌下棋。护理员是否按时到岗,三红社区服务中心通过GPS定位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并据此核算工作量、发补贴。

  蔡先荣老人家里8月曾经停水,邹喜荣就步行到半里地之外帮他挑水。吴秀先喜欢唱歌,方明菊和肖福荣就鼓励她唱她那个年代的民谣,自己也学着唱。由于她们会聊天、不传闲话,现如今很多老人更愿意跟她们聊天,而不是让她们搞卫生。护理员通常是结成2人小组去照顾老人,一个人陪着聊天,一个人打扫卫生,乡情的纽带使其服务既自然,又贴心。

  记者采访的十多位老人,没有谁确切地知道自己每个月有多少高龄津贴和养老金,却都能记得孝心护理员哪天来。

  “老人很少自己购物,国家给他们发钱,难以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但他们又很需要为老服务,比方说,老年人洗浴时一怕感冒,二怕跌倒,可是到‘三留守’中心的浴室去洗浴就很安全。所以,将来可以考虑把发补贴改成购买社会服务,从而切实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胡冕说。

  截至目前,全县已有33个村开展孝心护理员试点。县委书记吕旅表示,2年内全面推行,一定把养老做成有情怀的事业和产业。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9.20)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