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体球网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依托现有殡葬设施资源,建设一批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优秀殡葬文化传承平台。2018年,民政部等16部门又印发《体球网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弘扬尊重生命、孝老敬亲、厚养薄葬、慎终追远、天人合一等思想文化,崇尚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培育现代殡葬新理念新风尚。近年来,各地利用殡葬服务设施等场所,积极探索生命文化教育新实践,涌现出一批生命文化教育“排头兵”。本刊选取了几个有地方特色的经验,以期为殡葬行业同仁提供学习借鉴。
随时随地感触生命教育之光
本报记者 储慧静
打开宁国市廉政网,点击“宁国生命文化教育馆”,看着全景复原展示实体场馆、听着细致的语音讲解,记者在数字化展馆里沉浸式体验了一次生命教育之旅。跟随指示箭头点击鼠标,随即进入序厅,展厅正中生命主题墙“生命能量柱”中的“生命”二字由笔画分层叠加组合而成,象征着生命是由不同阶段组成。现实中,人们必须站在适合的高度和方位才能看清“生命”二字,也意味着个人生命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从服务特定群体到服务公众
作为安徽省首家生命文化教育馆,宁国生命文化教育馆2021年12月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该馆位于宁国市殡仪馆,展厅面积360平方米,展馆布展共投入资金150万元,通过声光电、平面展示等载体,分为探究生本意蕴、克服生命困顿、促进生命成熟、提升生命能量、实现生死观照、巩固生命根基6个单元。2023年3月,该馆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在实体馆的基础上又推出了数字化网上展馆。
在宁国市殡仪馆馆长、宁国生命文化教育馆负责人杨巍看来,生命文化教育馆的建成,使殡葬服务机构实现了从服务特定群体到服务公众的转变。“让受众立足于生命的‘终点’(殡仪馆)来看人生的‘中点’,悟‘死’而得‘生’,从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到思考充盈精神生命,最终升华为构建健康人生、丰富社会生命的过程。”凭借26年扎根殡葬一线的工作经历,杨巍感悟到做好殡葬工作更需要生命文化教育的加持:一方面,殡仪馆作为特定治丧场所,有责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优生、优逝”观念,引导群众正确对待生命和死亡,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殡葬职工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职业道德观,将生命文化理念渗透到服务中,感悟职业价值、提升职业自豪感,提高群众满意度,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确立“生—终—传”内容主线
考虑到面向社会大众,该馆编排了以生命必经过程——善生、善终、善传为主线的叙事性内容,既有科学解释、哲学探讨,也有名人故事、文化传统等,启发公众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入思考。
“善生”分探究生本意蕴、克服生命困顿、促进生命成熟、提升生命能量4个板块,从生命的起源说起,在克服挫折的过程中超越生命困顿,逐渐建立起充满爱的生命关系,发扬孝亲敬老等家庭美德,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让身、心、灵各方面趋于美好,开启更加光辉绚丽的人生。“善终”部分既有临终关怀知识普及,又有对丧亲者的科学心理辅导,还有遗体器官捐献、殡葬改革相关政策的介绍,引导参观者自我追问生命的意义,寻找和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善传”是生命的传承阶段,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汲取力量,在宁国历史名人的故事中体悟如何拓展有限生命的宽度、提升生命的高度。
杨巍介绍,特别是在廉洁从政、防腐拒变教育方面,其纵向角度探讨了生命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包括生存与生活、成长与发展、本性与价值等方面,可预防和抑制腐败的发生;横向角度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个方面,指出腐败的极端危害,激发受众主动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防线。
在沉浸式体验中收获感悟
“生命文化教育馆建立后,我们有不少职工都希望可以带着孩子、家人前来参观,这体现了对生命文化的向往。生命文化与慈孝文化、殡葬文化紧密相连,对生命文化的重视能让我们在今后提供更暖心的服务,及时为逝者家属排解悲伤情绪。”宁国市殡仪馆职工、生命文化教育馆解说员凤醒,在一遍一遍地解说中对殡葬工作、生命文化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自生命文化教育馆开馆以来,除体球网和行业单位预约外,还在清明节等传统祭扫节点免费向公众开放,年接待1000余人次,网上展馆浏览量2000余次。参观者纷纷表示——
“意料之外,改变了自己对殡仪馆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的传统刻板印象和认知。”
“没想到在殡仪馆里接受生命文化教育也能很温暖。心理和生理上都减轻了对殡仪馆的畏惧和抗拒。”
“参观结束后,觉得人生应该要正确理性对待,生活中有很多值得珍惜和敬畏的事。”
“这次活动是很好的正能量教育,让我重新审视生活和工作,思考如何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日前,宁国生命文化教育馆实体馆被授牌“宣城市民政系统廉政教育基地”,成为当地民政系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进行廉政教育的重要场所。杨巍透露,未来,该馆还将加强与中小学校的合作,为推动生命文化教育浸润中小学生心田作出应有的贡献。
“爱·莲说”:爱生命 悟人生
本报记者 储慧静 通讯员 邢应波
在山东省济南市第二殡仪馆,有一条特殊的“生命之路”,在400级台阶的祭祀登山步道上用12组雕塑呈现、勾勒出人生成长轨迹,以路喻人生。不少群众慕名而来,在生命终点站感悟尊重生命、把握当下、传承未来的意义。“生命之路”是济南市第二殡仪馆“爱·莲说”生命教育品牌系列活动的生动实践。
2016年,“爱·莲说”正式成为济南市第二殡仪馆的生命教育品牌;2017年,“济南市生命教育基地”挂牌,为“爱·莲说”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9年,“生命之路”建成,将品牌的精神内涵具象化;如今,“爱·莲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携手行等多个服务项目的形式,进一步丰富教育内涵。
请进来:敬畏生命,感悟生死
今年6月,山东建筑大学师生走进殡仪馆,近距离观摩殡葬工作各业务环节工作流程,沿“生命之路”的台阶拾级而上体验浓缩版人生历程,感受殡葬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和职业价值,增强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对生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是一次触动心灵深处的旅程,它不仅让我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生死、亲情以及社会文明进步有了全新的感悟。我们要学会珍惜眼前人,活在当下,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除了生死,生活中就没有什么天大的事。我们更应明晰目标和方向,努力奋斗,不浪费和辜负生命的每一秒。”“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与质量。”学生们在参观后有感而发,留下对生命的感悟。
近年来,济南市第二殡仪馆利用清明节等传统祭扫节日,连续承办7届“生命教育开放月活动”,共接待参观团队130多个,近1万人次。
走出去:讲好故事,打动人心
为打破以解读生命现象为主的传统生命教育模式,济南市第二殡仪馆以“透过生命终点回看人生”的视角,组织“百人讲师团”和志愿服务团队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等讲述生命故事。
济南市第二殡仪馆职工张文畅也是讲师团的一员。他多次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到节地生态安葬形式和政策,再讲到传承良好家教家风等。他表示:“作为殡葬工作者、民政人,我们有义务讲好生命故事。”
采取“上门送学”等方式,该殡仪馆同全市20余所中小学建立了志愿服务联系,定期组织讲师团到校为师生授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先后授课近200场次,惠及师生近2万人次。
通过组织社区大讲堂、开展生命文化大讨论、链接资源开展健康教育和便民服务等方式,讲师团成员在社区引导居民树立科学生死观,推动善终文化及“优逝”服务的本土化传播,让居民特别是“一老一小”群体,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尊重和珍爱生命。近年来,成功开展“清明,看见生命的律动——用慎终追远的视角仰视生命”“以生命影响生命——关爱‘一老一小’生命健康”“孝心春风行动——莫让等待成为永久的遗憾”等主题活动,获得良好反响。
携手行:寻求合作,凝聚力量
“生命像一叶扁舟,终有一日会荡到渡口。到那时,你的船上满载什么?还有什么无法割舍?今天,让我们在生命驿站短暂逗留,练习与旧我过往和解,期待与新我携手重生。”济南市第二殡仪馆同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等院校共同开设的“渡口”死亡体验课,由殡仪馆生命教育志愿服务队骨干担任讲师,学生充当体验者,在告别厅内模拟生命告别场景。
“我们甚至可以尝试躺在棺材里,闭眼模拟生命最后一刻,仿佛世界都静下来了,回想和反思自己种种过往,倾听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等到睁开眼回到现实中时,期待一个不辜负生命、崭新的开始。”参加完死亡体验课的同学感慨地说。
近年来,济南市第二殡仪馆先后与多所高校和机构建立合作共建共育关系,成为全国十多家院校和机构的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合作双方定期组织理论研讨和实践活动。其中,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近7年来组织近千名师生来殡仪馆开设生命讲堂,走生命之路、观个性化告别仪式、悟生死教育真谛。一方面,让学生更为感性地理解死亡是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深刻理解生命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从而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将殡仪馆打造成生命文化博物馆
门晓晔
提起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不少殡葬行业同仁都会想到四川省眉山市殡仪馆。该馆在探索生命文化教育的道路上起步早、发展快,积攒了丰富的文化建设经验,形成了多类型文化研究成果。眉山市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场馆2009年向公众免费开放至今,先后吸引省内外200余个团体1.5万余人次前来开展实践活动。
做殡葬就要做文化
有人说:“人的一生最该去三个地方看看:去医院看看婴儿,体会生命的纯洁;到监狱看看罪犯,体会自由的重要;到殡仪馆看看逝者,体会名利的淡泊。”2009年,眉山市殡仪馆就提出“做殡葬就要做文化”,成立殡葬文化研究室,实施“抓宣传、建基地、创品牌”举措,率先在全国殡仪馆中开展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承担起相应的社会教化和生命传承责任。
眉山市殡仪馆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以下考虑:从服务对象来看,殡葬工作关系千万家庭,庞大的社会群体都会与殡葬服务机构接触,这些都是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直接或间接对象;从肩负责任来看,殡葬服务机构不仅是火化及安放遗骸(骨灰)和祭奠的场所,还应当具备传承、宣教功能,成为生命传承、道德涵养、生死教育不可替代的前沿阵地,成为一所生命文化博物馆、一处生命纪念公园、一个生命教育课堂;从行业发展来看,生命文化教育与殡葬行业有着天然联系,在殡葬服务场所中通过精心规划、设计、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改变世俗观念中殡葬场所是灰暗的刻板印象,变成人们感悟生命、学习人生、升华生死观念的庄严场所。
在殡仪馆推广生命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殡葬服务质量和公众的满意度,更为推进殡葬改革创造了良好氛围,促进殡葬行业健康发展。
因地制宜积累提升
眉山市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积累提升中不断完善的。2009年至2019年,先后建成“廉洁清明警示长廊”“孝亲敬老感受回廊”“殡葬改革宣传阵地”“珍爱生命教育馆”4大文化主题板块。充分利用室内场馆、心理咨询室、长廊、绿化区等空间,以文化石、莲花池、十二生肖雕塑为载体,采用声光电、多媒体等技术,以“场馆+体验+互动”模式展示文化内容。
廉洁清明警示长廊分为“序”(由死观生)、“思”(自我思廉)、“廉”(以案劝廉)、“明”(明清廉义)、“志”(树清廉志)5个部分,并利用“黑暗之路”模拟体验区、廉洁宣誓区等互动板块传播廉洁文化;孝亲敬老感受回廊里,通过孝文化格言、本地孝亲敬老典故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提醒人们“及时行孝”;殡葬改革宣传阵地利用休息厅,大力宣传殡葬改革政策,传播殡葬文化知识,倡树文明新风;珍爱生命教育馆展示了生命起源、生命存在、生命归宿、生命传承等,通过时光沙漏、投影成像系统、模拟人脸衰老影像等互动体验形式,感悟生命、反思人生。
搭建平台共享成果
“活动很震撼,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很用心,启发着我们深刻反思。”“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重要性,要用有限的时间去创造更多的价值。”2023年清明节,四川城市职业学院40余名师生走进眉山市殡仪馆参加开放日活动,活动结束时大家纷纷表达了感悟。“我们的学生对于死亡的认知还不够,来到殡仪馆参加各种活动,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生死观、价值观、人生观。”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带队老师表示。
近年来,眉山市殡仪馆通过馆校合作等形式,资源互补,搭建生命文化教育共享平台。2015年,该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成为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现为民政职业大学)的“生命文化研究与学生实习基地”;2021年,成为四川城市职业学院“生命教育实践基地”。此外,今年清明节,该馆开展“仁孝眉山 礼遇生命”生命文化进社区宣教实践活动。
肖杜娟是该殡仪馆的一名职工,也担任生命文化解说员多年。当她看到自己的解说能让前来参观的公众有触动有思考,才越来越体会到这项工作的意义:“原来深入探索和挖掘生命文化、丰富殡葬服务理念也是殡葬服务工作的一部分。学习生命文化还可以在工作中增强共情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温情、暖心服务。”
此外,该馆拍摄制作《生命赞歌》《情满人生后花园》《人生最后一站》等宣传短片;收集在馆治丧的抗战英雄故事形成“赠予人间·生命故事汇”,讲好生命故事,传扬美善,激奋后者;出版《珍爱生命教育》《孝亲敬老教育》《廉洁清明教育》《殡葬改革宣传》等眉山生命文化教育系列丛书,积极参与殡葬理论研究,多元化展示生命文化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