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广东省佛山市着力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多元救助 温暖可及

时间:2024-10-16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张伟涛

9月24日上午,57岁的低保对象霍女士坐在家中休息,房间不大,但收拾得整洁有序。看到记者,她热情地站起来,介绍起生活的变化。“以前,我这旧房子经常漏水,屋里阴暗潮湿,厨房的窗户也打不开。经过改造,地上铺了瓷砖,墙壁粉刷一新,屋里亮堂多了,住着很舒服。”霍女士表示,一系列救助帮扶让她感觉很温暖。

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总体思路,不断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以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为支撑,以临时救助为辅助,以慈善救助等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健全体系,筑牢兜底保障网

“我爱人患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我还要上班,没时间照顾她,社区能否给我们提供些帮助?”近期,禅城区张槎街道植女士的丈夫来到社区求助。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社区立即向民政部门反映,在帮其申请慈善救助资金的同时,还安排社工和志愿者上门为其提供关爱服务。“我们的社工和志愿者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入户服务一次,扶着植女士上卫生间、进行康复活动以及开展心理疏导。”张槎街道江海社区社工莫润珍说,经过有针对性的救助帮扶,植女士的身体有所好转,家庭生活也逐步走出困境。

佛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佛山市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着力满足困难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建立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佛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相关工作列入市十大民生实事或政府重点工作项目;将佛山市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调整为佛山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佛山市把“构建全覆盖高效社会救助体系”纳入市委改革重点项目,实施社会救助工程,陆续出台了《佛山市临时救助办法》《佛山市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形成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9项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力量参与的“9+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持续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自2012年以来,佛山市连续13年提高低保标准,增幅达185%。将支出型困难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提高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民政对象住院二次医疗救助和市外就医的医疗救助报销比例。

——不断扩大社会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建立完善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加强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现有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困难的家庭和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救助,并将救助对象扩大到持居住证以及相关工作、学习证明的非户籍人员。

——积极开展“物质+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等参与社会救助工作,为救助对象提供温情陪伴、社会融入等服务,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佛山市还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根据当月物价变化情况,为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佛山市已启动联动机制6次,共发放临时价格补贴409.30万元,惠及困难群众8.18万人次。

结对帮扶,让关心关爱近在咫尺

家住顺德区大良街道文秀社区的卢女士离异后与上大学的儿子一起生活。近年来,因患病手术后需长期用药,生活比较困难。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当地民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救助措施,并安排社区党员吴毅敏与其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入户走访为她提供关爱服务。

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是佛山市推动社会救助工作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党建+社会救助”工作中,佛山市积极建立长效机制,先后印发了《体球网加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文件,大力推进建立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制度,每个单位党组织挂钩联系村(社区)1—2户困难群众,每个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职党员每半年至少到居住地或户籍地村(社区)报到一次,参与村(社区)群众服务工作。

记者了解到,佛山市把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逐步实现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子。禅城区采取“包干—结对—兜底”的困难群众帮扶方式,按照区直机关党组织先包干结对帮扶2户、再由乡镇(街道)驻点直联团队结对帮扶2户的原则组织结对,剩余帮扶对象由该村(社区)党组织发动在本村(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进行兜底结对,发动全区约2000名党员对1500多名困难群众开展结对帮扶。

同时,佛山市还完善了三级党建网格设置,统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在职报到党员、党员楼长和基层民政干部、“双百”社工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采取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进行救助对象摸排、政策宣讲,为困难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物质帮扶和关爱服务。

创新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走进顺德区慈善综合体,3800多平方米的空间宽敞明亮,在开展款物募集、物资接收、慈善义卖、困难群众救助的同时,慈善综合体还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指导与培训。相关负责人毕可杰告诉记者,为了给困难群众提供更精准的救助帮扶,慈善综合体充分发挥慈链公益平台的作用,由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资助的“和乐颐年”救助帮扶项目开发了“和众汇善”平台,由各乡镇(街道)“双百”社工在平台上发布困难群众需求,引导爱心人士有针对性地提供探视等服务。

“慈善+社工+信息化”是顺德区创新实施的一项精准帮扶措施。通过打造“众扶乐享”信息平台和手机端系统,顺德区建立起帮扶对象台账,记录帮扶服务、推送帮扶信息,实现资源对接、服务管理等全流程闭环管理、全方位数据监测、全行业服务协同和全区域资源联动。记者了解到,2023年,“众扶乐享”平台升级为“和众汇善”,服务对象也从区内困难群众拓展为全市困难群众。截至今年10月,该平台累计建立76511份帮扶对象档案、44089份探访记录,为各类困难群体链接医疗救助、圆梦助学等社会资源价值2123.6万元。

创新服务措施,才能跑出惠民“加速度”。近年来,佛山市各地因地制宜推进社会救助方式创新,努力为群众提供精准、多元的救助帮扶。

禅城区创新开展“360”党建+救助社会工作服务,即党建引领救助,在社工服务的“3”个阶段,结合救助对象实际需求开展“6”项专项服务,通过“0”投诉的服务承诺,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增加服务对象福祉;南海区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急难救助政策全面落到实处,将发生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的群众及时纳入救助范围;高明区对遭遇突发事件、重大疾病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靠自身和家庭无力解决,按现行政策暂时无法纳入救助范围的家庭或个人,符合条件的按照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发放帮扶补贴资金;三水区建立申请、审批、信息核对、档案整理一体化社会救助综合管理平台,探索以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救助精准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佛山市民政局局长刘晓明表示,下一步,佛山市将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推进社会救助方式方法创新,以“政策找人、综合施救”的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更主动、更精准、更多元的救助帮扶,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