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祝 闯
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以来,天津市民政局以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体球网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体球网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从政治上思考民政、从大局中定位民政、从实践中总结民政,确立“强基础、上位次、更精准、更暖心”十二字工作目标,运用“开门干民政、人人当专家”十字工作方法,深化民政事业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服务创优、质效创先,努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新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交出了一份亮眼、厚重、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高举旗帜 靠前进位
主动融入发展大格局
天津市民政局始终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围绕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目标,乘势融入和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将民政工作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局视域中谋划部署民政工作,持续加大民政民生领域政策资金投入保障力度。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深入调研养老等工作,亲自研究推动基层“飞地”治理、殡葬领域整治、行政区划调整、民政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等重点工作。分管市领导多次深入养老院、福利机构、殡葬服务场所等各类民政服务机构,现场办公推动解决民政政策法规制定、设施选址落地、资金投入保障、基层能力建设等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下,民政工作被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20项民心工程等全市性重大项目任务,市区两级建立健全老龄工作、社会组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等工作领导机制,举全市之力统筹推进、狠抓落实。市委、市政府制发养老、救助、殡葬、行政区划等领域多个政策文件,批复出台《民政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积极搭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金融保险、专业院校等多方资源对接平台,持续引导资金流、资源流、人才流涌向民政为民服务各领域,为民政各项领域建设提供了坚实物质资金保障。
扩围增效 精准暖心
织密兜底保障安全网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天津市民政局始终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用更精准、更暖心的兜底举措,推进社会救助稳步提质增效。持续完善城乡低保、低收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标准调整机制,建设省级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动态掌握22万低收入群众家庭情况变化,提升主动发现、及时救助能力。创新实施社会救助事项“一城通办”改革,提升基层救助质效,推进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形成“大数据+铁脚板+网格化”主动发现机制。市、区两级建立社会救助基金,广泛开展困难群众慈善帮扶活动,形成政府刚性制度兜底线、慈善资源帮个案灵活解决群众困难的社会救助工作格局。创新慈善组织资助、政府委托、院校承接的标准研制机制,编制首个京津冀基本民生领域区域协同地方标准《救助保护和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心理评估规范》。开展“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和“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推动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建设,发挥效能作用。建立孤儿医疗救助资金池,完善集中供养孤儿、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参照社会散居孤儿保障标准全额执行。巩固深化“1+5+N”救助寻亲机制,建立落户流浪乞讨人员“终身寻亲”机制,成功争取滨海新区、和平区、市救助管理站纳入国家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打造“三位一体”运行模式,发挥“四级救助网络”作用,持续提升救助服务能力水平。5年来,累计为1500余名查无身份人员寻亲成功。
开门合作 革新求进
托稳养老服务基本盘
天津市民政局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从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全局出发,坚持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全面推进津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养老护理补贴、高龄老人津贴等政策创制,完善独具天津特色的全人群服务、全市场运营、多模式共存的“津牌养老”模式。2019年起,在全市范围开展老年助餐实践探索,通过政府出场地、建机制,鼓励企业自由进驻、多点执业、连锁经营。目前,全市1874家老人家食堂均实现企业化运营。以河西区为试点探索特大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并在全市16个区复制推广,形成全市一体的统一模式。搭建“津牌养老服务智慧平台”,16个区全部建成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在街道层面,创新打造机构、居家、社区“三合一”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发展老年人家门口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将专业机构服务送进家庭、送到老年人身边,不断扩大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在6个区建成全国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打造“寸草心、手足情”助老志愿服务品牌,16个区、3719个志愿服务组织累计开展活动1.1万余次,受益老年人35万人次。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成功举办了天津首届老博会和都市重阳博览会,京津冀三地签署旅居养老合作框架协议,组织首届京津冀养老服务资源交流对接会暨康养消费产业推介活动,与河北省承德市等地签订6个战略养老协议,推动多家养老头部企业向河北省延伸,布局17个项目,聚力打造“京津冀养老圈”。
优化供给 便民惠民
聚力服务生命全周期
天津市民政局把握民政服务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特点,聚焦群众身边“天天有感”的民政服务事项,让群众拥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民生红利。开展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实现婚姻登记“全市通办”。打造特色婚姻登记机关,创新探索婚俗改革,在3个区试点市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将婚俗改革与民俗文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相结合,把握“520”、七夕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暖心婚姻家庭辅导和特色颁证服务,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打造“津溢幸福”婚姻登记服务品牌。落地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全程网办”。以满足残疾人辅助器具需求为驱动,制订政府购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指导方案、“精康融合”行动方案,出台了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产品目录,加快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助力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编制天津市殡葬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圆满完成市第二殡仪馆8.85万具骨灰迁移工程。推出“送亲人 找民政”服务品牌,创新打造“亲之安”家庭守灵服务、“海之眠”骨灰撒海等系列服务项目,建成省(市)级殡葬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升级“互联网+殡葬”便民举措。
党建引领 创新实践
探索多元治理新路径
天津市民政局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加快发展公益慈善力量,审慎推进行政区划管理,推进高效能治理在基层扎牢根、见实效。加强党对社会组织领导,持续提高社会组织“两个覆盖”质量,引导社会组织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出台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注销登记、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会组织7132家。持续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体球网分支(代表)机构、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体球网违规评选评奖等专项整治及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争创全国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监管观察点,对市、区两级1150家行业协会商会开展乱收费自查自纠,670家行业协会商会主动减免和降低收费,减轻企业负担1.9亿元。召开首届天津慈善奖表彰大会,建立慈善褒奖机制。开展“中华慈善日”系列活动,创新组织天津公益慈善“云展会”,打造“官媒+自媒”的天津公益慈善传播矩阵,运用“传播+慈善”模式释放慈善新活力,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和参与慈善活动。打造福彩融合商圈业态新模式,5年来共销售117.44亿元,筹集公益金35.47亿元。全面加强党对行政区划工作的领导,注重运用制度机制全面规范管理,针对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飞地”难题,集中调整优化,对全市8个区、7块区域变更行政区域界线,落实属地治理责任。制定了街道设立标准、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的若干措施等一揽子法规文件,依法加强管理。积极助力基层治理精细化,推进乡级行政区域界线勘定,16个区全部完成图上勘定,现地勘定完成90%以上,街道乡镇界线全部实现矢量化、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