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从“两张皮”到“一盘棋”
——陕西省渭南市区域性救助管理走上协同发展之路

时间:2024-10-12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在今年年初的“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中,陕西省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向巡特警以及环卫工人等发放了宣传资料及爱心温暖包。王西军   摄

本报记者   翟   倩

从2022年起,陕西省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就开始探索“一心多卫”建设路径,以“中心站”为基础加快发展步伐,与部分“卫星站”协同加速业务融合。

今年,在民政部指导下,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在渭南全域铺开。“如今,渭南市救助管理服务已实现从市县‘两张皮’到‘一盘棋’的转变,从传统救助管理向多元救助管理服务的转变。”渭南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吴超说。

“市级统筹+就地指导”

打造精准高效的“区域联网”

为推进救助管理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发展,渭南市委、市政府组织成立工作专班,充分发挥市政府分管领导任总召集人的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作用,调整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举措,为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机制保障。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以规范化建设为引领,梳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129项,让救助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使全市救助流程更严密、程序更合规,为救助管理工作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渭南市救助管理站还定期邀请特邀监督员走进站内,为救助管理工作建言献策。在今年“6·19”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中,特邀监督员贺维娜对救助管理站评价很高:“我每年都参加‘开放日’活动,今年是第12个年头。回顾过往,每一次‘开放日’我们都能看到救助管理政策的与时俱进、甄别寻亲新技术的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失散家庭得以重聚……这一切都在见证着渭南救助管理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这种‘零距离’参观感受,有助于吸引群众广泛关注并支持参与救助管理工作。”吴超说。

“业务指导+技能培训”

打造协同发力的“区域内网”

8月9日,从外地到渭南找工作的张先生不慎丢失了钱包和手机。一天没吃东西的他,来到渭南火车站救助服务引导点求助。

了解情况后,救助服务引导点负责人向张先生详细介绍了救助管理政策,并及时联系市救助管理站。市站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后,将其带回站内救助。

为及时做好临时救助工作,渭南市救助管理站科学研判流浪乞讨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易滞留区域,按照沿街、开阔、易发现、全天候开放的原则,依托火车站、汽车站、彩票投注站、便利店等,在全市设立67处救助服务引导点,在城区主干道、商业街设置366个救助热线电话咨询宣传牌,在网络平台上公布救助热线电话,全面扩充救助末梢点位,方便求助,对流浪乞讨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

与此同时,站内采取分类救助的方式,对身患疾病的流浪乞讨人员,先救治后救助;对寻亲不遇、务工无着的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帮扶性救助;对未成年人、孕妇、无民事行为能力者等,实行保护性救助;对老年人、残疾人等,实行关爱性救助。

此外,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充分发挥“中心站”引擎示范作用,定期下沉区县,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调研指导,积极搭建上下衔接、一体化的救助服务体系。“我们明确了不同层级的职责要求和业务衔接流程,将县级服务能力相对较弱的甄别寻亲、临时照料、护送返乡、医疗救治等重难点事项交由市级提级办理、协助处理,以解决市县两级业务工作衔接不顺畅的难题。”吴超说。

“站内照料+源头治理”

打造联合救助的“机构专网”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是按照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打造的,除传统救助服务外,还开展了应急救助、家暴庇护、医养照料、法律援助、健康监测、教育矫治、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多元化服务。”吴超说,“我们在站内照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日前,一场针对受助人员的体检在站内开展。吴超告诉记者,给受助人员安排体检是站里的常态化工作。“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将保障受助人员人身权益列为重要事项,通过定期体检,最大限度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除了站内照料,返乡安置受助人员的回归稳固也是市救助管理站重点关注的工作之一。市救助管理站搭建了全市易流浪走失人员“跟踪回访”平台,“中心站”社工通过对全市反复流浪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数据分析,为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提供生活、就业、教育、精神关爱等支持服务。

今年46岁的受助人员张某患有精神障碍,曾有过流浪经历,与姐姐一家住在渭南市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良田街道,被市救助管理站列为易流浪走失人员。在日前的回访中,市救助管理站的社工发现,张某的姐姐、姐夫因要照顾他和两个孩子,无法外出务工,生活艰难。随后,社工立即与村干部沟通,成功为张某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可领取500元补助,有效改善了其家庭生活状况。据悉,今年以来,市救助管理站共组织实地回访受助人员35人次,不断推进、做实源头治理工作,让受助人员回得去、留得住、过得好。

“甄别寻亲+接领送返”

打造多元参与的“区域外网”

由于各区(县)救助管理站受专业力量不足、识别技术有限等因素所限,寻亲甄别成功率一直不高,渭南市救助管理站整合全市寻亲工作骨干,成立“渭团圆”寻亲工作室,累计派驻200人次下沉各安置机构和“卫星站”指导协助开展寻亲工作,先后为70名滞站和安置人员寻亲成功。

已安置落户的张某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7月16日,渭南市高新区派出所民警在街面巡逻中发现了张某。因患有精神疾病,张某对于自己的身份,只能模糊说出“陈、45岁、山西、盐厂、陕西、河南、子平”等字眼。市救助管理站在媒体上发布的寻亲信息、开展的DNA和人脸识别比对,也未有任何进展。之后,工作人员将其安置到社会福利机构,并办理了渭南户口。在此期间,为张某寻亲的工作始终未停。

今年,被列为区域性中心试点后,市救助管理站选派寻亲工作人员,先后13次到社会福利机构,为已安置人员继续寻亲。张某提供的那些信息再次进入寻亲工作人员的视线。

在一一比对了陕西、河南、山西所辖的市县区后,汉中市镇巴县盐场镇因发音相同被寻亲工作人员列为重点搜索区域。尤其是当念出盐场镇紫坪村时,张某异常兴奋,竟说出“张某某是哥哥”的关键信息。

“正是这条线索,让我们找到了张某的家人,他们兄弟俩再次相见时,紧紧拥抱在一起,哭成了泪人。”吴超说,“类似的团圆故事在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常常上演。”

与此同时,在接领送返方面,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加大与全国各地救助管理机构协作力度,扩大跨省接送对口区域,并同上海市、江苏省镇江市等救助管理站签订一体化合作协议,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畅通跨省接送渠道。“中心站”承接“卫星站”特殊困难受助人员的跨省接送工作,“这样有助于解决‘卫星站’因力量薄弱导致站内照料和跨省接送等存在风险隐患的问题。”吴超说。

救助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接下来,我们还要在区域范围内打破横向边界、纵向跨度,境界抬高一步、标准再提一格、工作深思一层,优化资源供给,实现资源有序流动、优势互补,为民政部加强顶层设计和健全工作机制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样板。”吴超说。

(文中受助人员均为化名)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