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 锋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民政系统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顶层设计,打牢基层基础,激发创新活力,扎实推动民政领域改革,让民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类困难群体。
完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
夯实基本生活救助。今年,东营市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075元和每人每月930元,保障困难群众7.58万人次。完善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与居民消费支出挂钩联动、稳步提升。建立覆盖全面、分层分类、资源统筹、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
做实急难综合救助。东营市创新急难专项救助,设立“救急难”专项基金,实施特困群众商业保险项目,同一家庭救助额度年度内提高到28万元。进一步实施好急难救助综合兜底行动,健全政府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加强与教育、医疗、住房等部门协同联动,探索构建更高水平的困难群众帮扶救助体系。
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东营市建设县、乡、村三级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常态化关爱帮扶2.54万名困难群众。用好“智慧救助”平台,统筹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多样化救助帮扶。
强化专项关爱服务。东营市开展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加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开展孤困儿童就业帮扶。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深入实施“跨省通办”“全程网办”等便民举措。实施精康融合行动,打造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点。
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东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7大行动、30项措施、98项任务。完善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落实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配套制定资金奖补、人才培优等政策30项,出台养老机构照护服务、特困供养设施运营地方标准,编制发展养老服务政策包。
扩大养老服务综合供给。全市养老机构达63家,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7.8%。引进高端养老机构,打造智慧养老服务综合体。坚持“外引+内培”,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普惠性养老机构认定,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设家庭养老床位,促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融合。
发展老年精准助餐服务。全市城乡老年食堂达到309个,日均服务1.5万余人。坚持“一人一策”,优先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用餐,多模式推进可持续运营。建立“互助组”“小饭桌”,灵活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就餐问题。开发老年助餐地图,实现一键导航。
推动发展银发经济。东营市依托悦来湖数字经济产业园,打造银发经济数字产业园,培育银发企业。支持每个县(区)至少建立1处银发经济产业园或聚集区,鼓励行业协会商会领办产业园区。推动发展养老金融,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
支持社会组织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促进社会组织有序发展。东营市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创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创新特色服务30多项,累计开展融资活动109次,帮助2000余人就业。发布全省首个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地方标准。成立社会组织联合会,发布需求清单、项目清单和对接方案,动员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等。加大科技类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引导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动慈善事业聚力起势。东营市成立慈善联合会,全市慈善组织达到67家,实施慈善项目329个。推进数字慈善建设,建设全市数字慈善系统和大数据中心,打造全市慈善“一张网”。成立“共富”基金,探索慈善信托,持续拓宽募集渠道。建立慈善项目库,实行“揭榜挂帅、市县联动”,打造标杆项目。完善慈善事业褒扬制度,开展慈善文化理论研究,营造“人人慈善”的浓厚氛围。
规范福利彩票销售管理。探索“福彩+文化、福彩+行业”发展模式,培育销售增长点。依托福彩销售场所,打造宣传民政政策、提供帮助服务的前沿哨点。
优化民政领域基本社会服务供给
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东营市打造婚姻登记巡回点6处,建设广饶县西关小镇“甜蜜经济”示范街等,构建婚姻登记、婚俗文化宣传、绿色婚庆服务等一体化发展模式。持续推进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打造“海誓山盟、河海相约”品牌矩阵。深化婚俗改革,举办特色集体婚礼和免费颁证活动,坚决抵制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风气。加强户外巡回登记点建设,发展“婚姻登记+婚庆+旅游”,助力“甜蜜经济”融合发展。
深化绿色殡葬改革。东营市建设公益性安葬(放)设施616处,推行“数字公墓”模式,节地生态绿色安葬率达70%。持续深化绿色殡葬改革,出台海葬、树葬、草坪葬等绿色安葬奖励政策。深化红白理事会建设,实现红白喜事帮忙办、标准办、庄重办。
加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东营市开展“乡村著名、邮路畅通”活动,发挥了快递便捷到户、农副产品进城、游客精准到达、推进乡村治理、宣传地名文化等作用。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打造首批200个村级试点,争创全国“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完善区划历史文化和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制度机制,打造“齐风吕韵·大河之洲”地名文化品牌矩阵,开展乡村地名文化沉浸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