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以下简称助联体),有一间24小时开放的暖蜂驿站,外卖员、快递员、环卫工人等都可以在这里休息、热饭、充电、喝水;旁边的“善粮公社”,是一个余量粮食兑换公益平台,每天上午,有需求的困难家庭会来领取爱心企业捐赠的食品,最受欢迎的是炸鸡和面包;助联体里经常会有公益活动,来这里参加活动,能够让照顾病人的家属拥有一个放松的空间;零工市场给不能长期外出工作的人提供了更多选择,日结、周结、月结等各类工作帮助困难群众增收。
炎炎夏日,拱墅区助联体的门口停着一辆凉茶车,过路的群众都可以免费取用,如果想休息一下,助联体的一楼是个不错的去处;在图书角,人们可以读书、聊天、喝咖啡,家长还可以带着小孩子来玩耍;在物品种类丰富的慈善超市,困难群众可以兑换生活用品,居民可以购买慈善物品。
14家区县助联体、192个镇街助联体服务站、3222个村社助联体服务点,提供9大类31项帮扶服务、汇集帮扶项目2600余个……在杭州市,助联体已成为困难群众解决急难问题的首选之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推进助联体建设的过程中,杭州各县(市、区)发挥各自优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出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服务。
体球网总书记强调,低收入群体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帮扶保障人群。近年来,杭州市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体球网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创新打造独具特色的助联体,并实现三级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3400余家助联体已为困难群众提供多元化帮扶服务14万余人次,一幅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正在杭州徐徐铺展……
谢径安慈善大棚西红柿大丰收。
上城区采荷街道弯湾托管中心的老师在展示孩子们的作品。
困难群众在萧山区浦阳镇助联体制作鞋子,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富阳区蓝天为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帮失能老人洗澡。
文/图 本报记者 闫 洁
慈善助医 防贫共富
总书记重要论述
●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及早干预,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
一线故事
7月22日,家住杭州市富阳区东洲街道木桥头村的老汤,收到了上半年7.3万余元的医疗救助款,这让正发愁下一阶段治疗费用的一家人松了口气。老汤的女儿说:“之前,我去上海的医院咨询,还担心因为费用问题没办法用一些好的治疗手段,现在不用担心了,真是解了燃眉之急。”
70多岁的老汤去年确诊癌症,手术后因并发症住进ICU,高昂的医疗费用让这个普通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今年4月,无力继续支撑的老汤一家人,到木桥头村助联体服务点找工作人员咨询救助政策。工作人员核实情况后,协助他们递交了低保申请,经过系统审核、公示等流程,为老汤一家办理了低保,每月可领取2334元低保金。
今年6月,浙江省大救助系统监测到老汤的医疗支出增加,发出预警提醒,东洲街道民政工作人员通过医保系统查询,发现老汤近半年医疗费用支出14.6万余元,上报区民政局审批后,老汤一家的低保救助标准动态调整至每月7554元。在老汤的医疗费用支出中,有10万余元是纳入低保后发生的,符合富阳区“社会助医防贫共富”工程的帮扶条件,于是“富医善”专项基金向其提供了7.3万余元救助。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困难家庭的“心头事”,也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攻坚点”。据不完全统计,富阳区近3年新增的困难人员中因病致困的超50%,重特大疾病医疗费用支出成为因病致困的主要风险。如何让困难群众在共富路上一个不落?2023年下半年,“社会助医防贫共富”工程探索运行,并被列为富阳区2024年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之一,由区民政局(区慈善总会)牵头实施,以社会捐赠资金为主,设立了“富医慈”专项基金,在特困、低保、低边三类群体的基础上,创新建立中等收入以下人群医疗救助兜底机制,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
据富阳区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度社会助医的兜底起付线实行特困人员零元、低保家庭和低边家庭以年保障标准为准、因病致困对象以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准的动态起付标准。此后,若该家庭继续产生医疗费用,“社会助医防贫共富”工程仍继续兜底其医疗费用。同时,在区民政局的协调下,原来按年度结算的医疗救助,现在统一为每半年结算一次,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的经济压力。
截至目前,富阳区共有3780人次获得帮助,已发放助医资金750.71万元,困难人员医疗费用综合保障率从82.5%上升至88.01%。接下来,富阳区民政局将出台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动态预警和救助制度等相关配套政策,探索构建防范化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长效机制,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闻深一度
除了助医工程之外,富阳区民政局还通过实施助浴工程、善居工程等提升困难群众的生活品质。以善居工程为例,区民政局制定了全省首个“善居工程”地方性团体标准——《社会救助家庭居室改善服务规范》,涵盖困难家庭居室改善服务中10个方面的操作细则34条。在改善困难家庭居住“硬环境”的基础上,富阳区民政局针对不同类型的困难群众,延伸提供照料护理、精神慰藉、能力提升、家庭支持等9大类31项救助“软服务”,形成渐进式的帮扶救助体系。富阳区民政局通过区级助联体平台,整合群团组织、乡贤、社会组织等力量,成立“善居工程”专项慈善信托,完善长效资金保障机制,计划通过3年时间,为不少于450户家庭提供居室改善服务,目前已经完成320户。
“产业+公益” 共筑富裕梦
总书记重要论述
●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要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一线故事
6月底,张凤美家慈善大棚里的番茄刚收完,她就把地里收拾整齐,等待下一季种植黄瓜。“我种的番茄个头大、颜色好、味道美,这次收了4000斤左右,符合条件的大果都是基地包销,剩下的我拿到市场上卖,因为质量好,很受欢迎。这几个月就有1万多元收入。”张凤美满意地说。
张凤美是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谢家村的低保对象,因为要照顾年老患病的父母,她无法外出务工,丈夫成为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今年1月,谢径安慈善大棚招人,她马上报了名,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做什么。
据萧山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2022年6月,萧山区和杭州龙头企业传化集团正式签署浦阳传化共富乡村示范点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总面积7.5平方公里的谢家村、径游村、安山村一体化发展,“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由此诞生。
今年1月,萧山区慈善总会携手浦阳慈善分会、传化慈善基金会、浙江传化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合力开展慈善大棚项目,“首批10个大棚,为谢径安的困难家庭提供生产设施、种苗繁育、农资供应、农技指导、农机服务、渠道销售的‘六统一’支持,探索从输血型救助转向造血型帮扶,助力他们通过劳动致富。”传化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来涛介绍,今年第一季度,慈善大棚番茄种植以亩产1万斤、每亩增收1.9万元的成绩,交出新型慈善扶困模式的答卷。
为提高产量,慈善大棚为农户提供详细规范的种植操作指南。不怎么会种地的张凤美跟着传化农业生产技术专家何东平认真学习,“从怎么耕地、起垄、育苗、剪枝、打药开始学,和以前老人种地不太一样。”张凤美很佩服这位90后的老师,“疏果的时候,何老师要求一串藤蔓上留三到四个果,其他的要打掉,不然果子长不大。我舍不得,多留了一些,结果产量真受影响,小果卖不出好的价格。下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
何东平也被10户农户的责任心打动,“有的苗盖膜的时候盖坏了,他们就很着急,其实番茄再生能力很强,我觉得没问题,但他们总觉得原生苗才是最好的,宁可多花点时间,重新种一棵健康的苗下去。下雨天没必要来,他们也经常来看一看,我们开玩笑说‘他们比上班还努力!’”
记者了解到,慈善大棚还设置了荣誉榜和流动红旗,评选种植能手和分享达人,同时推出鼓励农户参与定价、公示收购价格、统一收购以及设立公益兜底金等机制,激发农户致富增收的积极性。
慈善大棚不仅帮助困难家庭增加了收入,还帮他们树立了生活的自信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径游村党委书记谢银火说:“谢径安项目对我们乡村有一种引领、带动效应,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通过培训、合作、资助等方式开展公益创投,帮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据介绍,后期慈善大棚还将扩大面积,帮助更多困难家庭增收致富。来涛介绍,目前谢径安项目已带动村民就业289人,公益服务8500人次。计划到2027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60万元增长到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3.5万元增长到7万元,共建共享和美生活的向往地。
萧山区民政局通过建好一批幸福增收基地、用好一批慈善项目,让困难群众通过自身劳动实现增收、走向共富。比如,戴村镇大石盖村的“映山红”幸福增收基地,作为全省首批共同富裕实践观察点,在“映山红”乡村共富党建联盟引领下,以杭州映山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建立优质农产品“种、产、销”一体化运营机制。截至2023年年底,已累计销售各类特色农产品5.8万余斤,人均月增收2100余元。基地还围绕本地闲置劳动力、低收入人群等,推出共富课堂、共富直播间等服务项目,累计带动10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养殖,增收360万余元。
新闻深一度
民政部门在共同富裕中承担着兜底保障的重要职责。为推进“救助+服务”有效衔接,萧山区民政局将持续引导动员社会组织、志愿者、爱心企业等深入参与社会救助,通过供需适配,实现精准帮扶。同时,深化镇、村两级助联体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运行,承接好全市慈善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推进未来乡村、未来社区慈善模式转型升级,培育并做优10个幸福增收基地,打造一批可持续、有影响力的救助慈善融合项目,持续改善民生福祉。
“荷”你在一起,就会了不起
总书记重要论述
●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一线故事
“欢迎来到4号猪圈!我是‘猪猪’,您想喝点什么?”走进上城区采荷街道弯湾托管中心一楼的“弯湾爱生活·茶饮铺”,当班的可爱女孩会主动和客人打招呼,如果不知道哪款饮品好喝,她会推荐“真猪奶茶”。做咖啡、熬珍珠、铲冰块、清理工作台,在辅导员张老师的陪伴指导下,“猪猪”店长做什么都很麻利。每当做好饮品递给客人时,她会带上可爱的象声词说:“您的‘真猪奶茶’做好了,哼哼。”
张老师介绍,“猪猪”是一名心智障碍青年,在她的世界里,自己是一只小猪,发出“哼哼”声是她和客人沟通的方式。闲暇时,“猪猪”喜欢画画,她在留言簿、纸杯、菜单、黑板上,画上形态各异的卡通小猪。心情好的时候,她还会用可可粉在咖啡表面画一个猪头。现在,“猪猪”和其他两名心智障碍青年一起运营茶饮铺。
茶饮铺有一项“TA的茶”公益活动,顾客可以点一杯饮品,把相应的卡片挂到爱心墙上,有需要的人取下卡片就可免费换取饮品。“这个暑假,有人把茶饮铺的照片发到网上,引来很多热心人士在外卖平台点单,备注送给需要的人,暖心的留言也鼓舞着大家继续努力。”弯湾托管中心工作人员倪砚秋说,从去年3月开业至今,茶饮铺已送出1万余杯饮品,现在还有2000多杯寄存饮品,将陆续送出。
2019年成立的弯湾托管中心是一家5A级社会组织,专门接收从特教学校毕业的心智障碍青年,学费、托管费、餐费等全免。中心创始人徐琴认为,孩子们从特殊学校毕业后需要一份工作融入社会,所以中心坚持“生活即教育、活动即康复、就业即自信”的理念,设置了生活课程、活动课程、社会适应课程、康复训练课程。
“托管中心里实景搭建了厨房,老师在这里教孩子们烧水、清洗水槽、擦桌子、淘米煮饭等生活技能,每项都画出流程图,方便孩子们学习。我们编写的生活课程教材《弯湾爱生活》很受欢迎。”倪砚秋说,“在弯湾有句口号——‘帮助他们,减少帮助’,意思是孩子们每学会一项技能就少一件需要被帮助才能完成的事情。”
记者了解到,从2019年至今,已经有50名心智障碍青年在弯湾一起学习成长。2023年,弯湾啦啦操《天天向上》入选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暖场节目,为观众们献上了精彩的表演。
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中心链接不同的慈善资源,助力心智障碍青年实现就业梦想。从2014年开始,中心陆续开设了书店、小超市、洗车行等就业实训点,经过培训,让适合工作的青年到不同岗位上班。
晏晏每天早上8点半准时到小超市上班,理货、打包、收银,样样精通;爱笑的心怡在洗车行上班,主要负责迎客、喷水和洗车情况的检查。“我们还有一个孩子在地铁公司当安检员,有一个孩子在公司当文员,干得都很棒!”倪砚秋介绍,“孩子们每天来弯湾都会说‘我去上班了’,每个月发工资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在弯湾,大家各司其职、相互帮助,努力把生活过得更有色彩。
记者了解到,除了弯湾托管中心,采荷街道还有弯湾茶饮铺、弯湾洗车行等组成的一体化助残助困幸福增收基地,有24小时不打烊的爱心展售区——“荷湾的礼物”,有开展志愿服务的阳光驿站,有聚焦“一老一小”需求打造的“乐荷时光”幸福共享体等。这些围绕困难群众打造的社会救助项目,共同组成了这条350米长的荷湾共富街区。采荷街道助联体服务站也位列其中,以“政府救助+慈善帮扶”模式,推动困难救助、就业帮扶、慈善关爱等服务功能融合,构建形成开放的救助生态、高效的帮扶机制、可及的优享场景。
新闻深一度
上城区助联体联动22个民生部门,统筹政府、社会、市场等各类社会救助帮扶资源,拓展58项精准联动援助政策、92项服务清单,为困难群众提供“一站式”帮扶服务。作为杭州市首批星级助联体,上城区助联体率先探索街道、社区“夹心层”困难家庭帮扶机制,开展扶智、送医、送餐等个性化服务150项,惠及群众3万余人次。2022年,上城区助联体被成功打造成浙江省首个“弱有众扶”助联体示范教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