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铭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中职责重大。”近日,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委书记付振南对记者说,资阳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在高质量发展中,把新增财力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重点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有力提振发展信心,有效提升为民服务质效。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资阳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有哪些举措和成效?
付振南:要说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一定是民生暖色。资阳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每年投入民生事业的资金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持续推动城乡低保扩围增效,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兜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关注“一老一小一困”,让特殊群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连着发展,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资阳区将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未成年人保护、公益慈善、殡葬改革等民生实事时时放在心上、抓在手中、落到实处。近几年,资阳区投资1.8亿元实施乡镇“六个一”工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特困供养机构进行优化整合和改造升级,按照空间设计、功能布局、设施配套、装饰标识、文化氛围“五统一”予以打造,让更多服务对象享受到专业化、个性化照护服务。下一步,资阳区将围绕群众诉求,关注民生细节,不舍尺寸之功,力争每年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
记者: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我们关注到,2023年资阳区社会救助工作获评全省“优秀”等次。在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升救助服务质效等方面,资阳区有哪些探索?
付振南:资阳区探索 “精准救助+网上办+掌上办”服务模式,从精准、温暖、智慧救助三个维度,针对特殊困难群众的特点和需求综合施策。
一是健全机制“精准办”。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打造涵盖11个部门的12大类信息共享网络。运用社会救助管理系统综合评估,精准认定救助对象,实现由“人工问询调查审核”到“人工智能科学评估”的转变。深化“党建+社会救助”模式,整合各部门惠民政策,形成惠民联办清单,网格员作为社会救助顾问主动摸排,形成困难群众救助需求清单,促进社区、部门、困难群众之间形成政策信息闭环,精准服务困难群众。二是便民服务“温暖办”。全面落实低保扩围增效,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线下线上全方位监测,提高社会救助快速发现和主动响应能力。汇聚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力量,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链接资源,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救助。三是科技赋能“智慧办”。区民政局自主研发社会救助智能监管系统,救助申请等实现全程电子化。优化审批流程,实现一键救助,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创新推出电子低保凭证,方便困难群众在区内“一证通行”,享受优惠减免。目前,资阳区已全面铺开社会救助业务网上办理工作,全区低保凭证全部实现电子化,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救助服务。
持续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作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湖南省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建设行动地区,资阳区在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改革举措?
付振南:资阳区把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摆在突出位置,聚焦体系建设、服务能力、风险防控三大领域,持续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构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养老服务布局,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加快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完善区、乡、村三级联动。目前,全区建成街道级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2个、乡镇级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3个、社区养老服务站9个、村级互助点67个,建设运营“益老食堂”11个,努力解决老年人最现实、最迫切的“一餐热饭”难题。二是提升区域养老服务能力。推动智慧养老多领域升级,建立资阳区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老年人健康管理、居家安全管理、定位管理等信息化管理均可通过平台实现。促进关爱服务多维度拓展,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作为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重要抓手。2022年以来,资阳区共完成600余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推动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培育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三是完善养老服务领域监管格局。资阳区成立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对全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场所进行指导与监督。完善备案信用承诺机制,建立标准公开、规则公平、预期明确、各负其责的管理模式。建立民办养老机构涉众型非法经营风险预警机制,将民办养老机构按绿色、橙色、红色三个等级纳入预警范围,分类实施监管。制定养老机构行政执法文书,通过强化整改,关停非法经营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养老服务机构,倒逼养老服务机构规范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