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跨越500公里的暖心归途

时间:2024-07-18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刘静静

穿过繁华喧闹的城市、途经充满烟火气的小镇、行驶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日前,北京市西城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驱车一路向南,跨越500余公里,护送流浪乞讨人员任某返回家乡——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记者随行跟访了此次护送返乡过程,记录下西城区救助管理站联动多方力量、全力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暖心故事。

送你回家

烧饼、方便面、饮用水、消毒湿巾……早上6时许,西城区救助管理站外联组组长李志辉匆匆吃完早饭,将此次护送途中所需要的物品装上车,并再次检查车辆的空调系统等。“天气热,路途远,我们要做好万全准备,确保路途安全。”他说。

今年42岁的任某是5月24日被民警护送至西城区救助管理站的。“我们发现他目光呆滞,说起话来毫无条理,只能断断续续说出自己的姓名和家乡。考虑到他的精神状况不太好,我们为他办理入站手续后,将他送往定点精神卫生保健院接受检查和治疗。”西城区救助管理站站长吴绍章回忆。

在任某治疗期间,西城区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兵分两路,一路负责对接医院,密切关注任某的身体健康状况;一路根据任某说出的只言片语,联动民警、属地救助管理站等各方面进行核实。在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终于确认了任某的身份。而此时对任某的治疗也取得理想效果。

得知任某的家人没办法前来北京接他,西城区救助管理站决定由工作人员开车护送他返乡。与淄博市救助管理站充分沟通后,双方确定了具体方案。这才有了本次跨省护送。

“这是患者需要服用的药物,请收好。”工作人员赶到定点精神卫生保健院为任某办理出院手续,并认真记录下医嘱。换上干净衣服,收好随身物品……记者在现场看到,任某精神状态稳定,归心似箭的他难掩即将回家的喜悦,嘴里不住地轻声说着“回家了,要回家了……”

归途有爱

早上8时许,西城区救助管理站的救助专用车辆离开医院,驶上了护送任某返乡的路途。

为了密切关注任某的情绪,及时回应他的需求,西城区救助管理站的两名工作人员陪伴着任某坐在了车辆的后座。渴了,给他递水;饿了,给他拿烧饼……当天,沿途多地发布高温预警,天气十分炎热。“热不热呀?现在的温度合适吗?”一路上,工作人员不时询问,并贴心地调节车内空调温度。

盛夏时节,草木葱茏。驱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道路两旁的村庄、农田和远处的青山相互映衬,一幅美丽的夏日画卷沿着平整宽阔的公路徐徐展开。任某靠在车窗旁,目不转睛地看着沿途的景色。

“我家里有个老父亲,还有个哥哥。我离婚了,来北京找工作。感谢你们送我回家,我很想家。”任某平静地开口讲话。工作人员语气温和地耐心开导他:“回家后要好好过日子,不要再流浪了,有困难可以找民政部门。”

临近中午时分,车辆在服务区停靠,工作人员带着任某来到休息区用餐。一个烧饼、一碗方便面,迫切想回家的任某快速吃完了午饭,并主动收拾好桌面上的垃圾。

吴绍章告诉记者,为了节省时间,他们护送受助人员回家,通常会提前备好在路上吃的食物,如果受助人员有特殊需求,他们也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每一趟护送都不容易。除了要做好与属地的对接,还要注意各个环节的小细节,为不同地域、不同经历、不同身体状况的受助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

亲人团聚

任某的家在一个小村庄,通往村庄的公路曲折盘旋、绕山而上,短短20多公里的路程,驾车却行驶了一个多小时。

看到熟悉的房屋与农田,任某脸上绽放出难以自抑的笑容。他激动之余却有些顾虑,自言自语道:“不知道父亲会不会生气,也不知道他身体怎么样了。”

下午3时许,任某终于见到了久违的家人。“真的太感谢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了!”任某的家人不停地道谢。一时之间,在场的所有人都沉浸在任某一家团聚的喜悦中。

记者从任某家所在村的党支部书记任祥友口中得知了任某的家庭状况。原来,任某在近两年相继经历了母亲离世、婚姻破裂等家庭变故,精神受到了刺激,心情抑郁的他才到处流浪。

“接下来,我们会加大对他的关注度,落实好各项帮扶政策,及时帮助他解决生活难题,让他不再流浪。”沂源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是他需要服用的药物,一定要叮嘱他按时吃药。”西城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与属地民政部门办理了交接手续,并耐心告知其家人日常注意事项。

“每当我看到受助人员与家人团聚,就觉得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再辛苦也值得!”看着任某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一起,吴绍章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记者了解到,为了做好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的救助工作,西城区救助管理站充分依托区级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大救助帮扶力度,增强了救助效果。“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用实际行动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织密扎牢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救助保障网。”吴绍章坚定地说。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