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民政局党组书记 李培国
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立足减轻群众负担,坚持“惠民殡葬、生态安葬、文明礼葬”的改革方向,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绿色殡葬改革之路。目前,全市共建成公益性安葬(放)设施1354处,有效增加了公益性殡葬设施供给,殡葬改革成果日益凸显。
聚力建章立制,健全管理体系
泰安市坚持“市主抓、县主体、乡主推、村主责”的工作模式,建立四级联动体系,实行月调度、季考核、年总结,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市民政局联合7部门下发体球网深化殡葬改革倡树文明新风的实施意见,从推动丧俗改革、推广建设模式和落实惠民政策等重点任务入手,着力推动殡葬改革走深走实。市民政局联合市文明办印发《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推动移风易俗巩固提升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对提升红白理事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市3815个村(居)均建立了红白理事会,村(居)覆盖率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会长率均达到100%。村“两委”成员及全体党员带头,将文明治丧纳入村规民约重要内容,引导群众树立文明简约的丧俗观念,厚养礼葬、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尚逐渐形成。
聚合规划力量,强化有效衔接
泰安市主动适应城镇化进程,坚持“集约化、园林化、生态化”的工作原则,牵头编制了《泰安市公益性公墓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年)》,按照服务人口、规模等级和主要功能进行分级,形成区、乡镇、村三级公益性公墓配置体系。各县市区相继出台专项规划,同时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对接力度,确保将公墓建设规划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保规划等有效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的公墓规划建设体系。
聚焦模式创新,破解建管难题
泰安市本着因地制宜、把为民实事办好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实际和民俗习惯,全力推动公墓选址、建设和规范管理,遵从群众风俗,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殡葬服务需求。探索党建引领殡葬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全域推广肥城市深埋还耕、深埋造林、树葬公益林等节地生态安葬模式,有效破解制约公墓建设的各种难题。用好推动设施建设的各项举措,加强对公墓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在抓好公墓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三有三统一”管理制度,即有专人管护、有管理章程、有服务规范,统一墓穴标准、统一绿化标准、统一设施标准;在管理使用上坚持将公益属性落到实处,明确公墓从选址到建成并使用全链条契合群众需求和意愿,确保公墓既能建好又能管好用好。
聚拢要素供给,助力改革提速
泰安市明确将惠民殡葬和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定位为兜底性、基本性制度安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推进,与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等重大决策部署同步实施,加大各类要素供给保障和财政投入力度,全市已形成以惠民殡葬为支撑、节地生态为导向、城乡统筹为根本的安葬服务新格局。近年来,市县乡村四级统筹资金2.9亿元,推进殡葬设施建设和提升。其中,市级出台绿色公益性公墓建设补助经费管理办法,先后列支资金3282万元,对成效显著的县市区和功能区给予奖补,提高了各级深化殡葬改革的积极性。宁阳县出台了全民惠葬政策,县财政每年支出1300万元,实现遗体接运、冷藏、存放、火殓等环节全免费,群众零花费就能办好火化事宜。
聚集宣传效应,营造浓厚氛围
泰安市指导各级成立志愿服务宣传队,依托文艺汇演、大篷车等载体,开展全方位、广覆盖、多渠道的政策宣讲。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宣传服务下沉至社区广场和农村大集,面向群众把意义讲清、政策讲透、要求讲明,形成“党员干部带好头,人民群众跟着走”的浓厚氛围。在殡仪馆、公墓等场所制作公益视频和宣传海报,循环播放文明理事、传承孝道等内容,鼓励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支持殡葬改革。宁阳县相关做法入选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全市重点推广了“德孝堂”“寿安大院”和丧事“一碗菜”等做法,通过倡树丧俗新风,杜绝了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切实减轻了群众的丧葬负担。
接下来,泰安市将持续聚焦群众关切,深入推进丧俗改革,全力打造“礼安齐鲁·诚孝泰山”品牌,努力把群众身后事办成暖心事,让群众共享殡葬改革的成果,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民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