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共创平安边界 共谋乡村振兴
——安徽省宿松县以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见闻

时间:2024-06-1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张路曦   通讯员   周   火

安徽省宿松县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有“皖西南门户”之称。全县6个乡镇19个村(社区)与湖北省两个县6个乡镇19个村接壤,3个乡镇与江西省3个县7个乡镇隔江相望。三省多处毗邻地区地缘相依、历史同脉,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宿松县委、县政府认识到,边界地区既是交流发展活跃区,也可能成为社会治理盲区。如何发挥基层“桥头堡”作用,让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宿松县一直在实践探索。

变“各自为战”为“协同共建”

“两个村虽然分别属于两个省,但我们亲如一家人,家门口有一条‘彩虹路’。”宿松县佐坝乡梅园村村民王茂玉是“湖北的女儿,安徽的媳妇”,向记者介绍起村里的主干道时很是自豪。

王茂玉说的“彩虹路”是梅园村和湖北省黄梅县独山镇东观村的交界道路。路上绘的红黄绿三色道路中心线,格外清新亮丽,与路两旁的绿树、农田、青山、炊烟组成了一幅恬淡宜人的田园画卷。

“这条路叫光岭街,长约2.3公里,以前不仅窄,而且坑洼不平,严重影响了梅园村和东观村两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梅园村党总支书记汪强海回忆道。

为了推进行政区域界线毗邻地区基础设施改善和民生事项办理,宿松县探索推行“省际党建+边界治理”方式,通过联席会议,与毗邻地区联合推进民生改善、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在这一机制作用下,2022年,佐坝乡和独山镇两地政府共同出力,拓宽路面、铺上沥青,彻底解决了村民们出行难的问题。汪强海介绍:“‘彩虹路’上的红色线代表梅园村,绿色线代表东观村,中间的黄色线代表两村界线,一路跨两省。”

为了维护这条共同的“彩虹路”,两村村民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每周打扫道路卫生,周边环境也肉眼可见地变优变美。

“协同共建”还解决了梅园村的用水难题。

据汪强海介绍,梅园村下邓、江咀两地的自来水本是由宿松县佐坝乡水厂供水,但因两地距水厂较远而且地势高,加之水厂规模小、输水管道细等原因,造成水质混浊、经常停水,而改造管网的造价很高,导致下邓、江咀两地村民用水困难。

2023年3月,黄梅县独山镇陈大村和东观村实施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而梅园村与陈大村、东观村的行政区划界线犬牙交错,因此部分自来水管网恰好需要穿过梅园村。

梅园村党总支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做了测算,认为如果能借此机会从独山镇水厂引水,是本村最经济实惠的供水方式。“我们立即向乡党委和政府以及县民政部门报告,希望通过‘省际党建+边界治理’方式,协调解决村民用水难题。”汪强海说。

随后,在宿松县、黄梅县两地民政部门的协调推动下,佐坝乡、独山镇两地党委和政府,相关行政村以及供水公司等反复沟通协商,最终敲定了梅园村管网改造方案,并签订了自来水供水协议。

从此,梅园村的村民喝上了来自湖北省黄梅县独山镇的清澈自来水,两村“亲上加亲”。

变“分散经营”为“抱团发展”

梅园村与东观村既是“好邻居”,又是“合伙人”。

前些日子,梅园村村委会前,村民们三三两两前来领取新到的薄壳山核桃树苗。“这一批核桃苗共300棵。我们全村今年一共要种2000棵薄壳山核桃苗。”汪强海说。

在领树苗的人中还有东观村的村民。“‘彩虹路’两边、村民的空闲地块里,都种着这‘摇钱树’。两村村民都参与进来,一起种树,共同致富。”汪强海介绍,如今,不仅梅园村、东观村在栽种薄壳山核桃,佐坝村也加入进来,共栽树4200棵。

有了规模种植效应,佐坝乡充分发挥当地林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携手界线毗邻各村建立起互利共赢、风险共担,责任与利益相对应的良性合作机制。

安庆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善龙表示:“宿松县正是通过发挥省际毗邻地区优势产业的辐射功能,进一步盘活了农村沉睡资源,增强了村集体‘造血’功能,激发了毗邻地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宿松县北浴乡与中医药材大县、名医李时珍故里——湖北省蕲春县张榜镇相毗邻,在两县民政部门的推动下,北浴乡与张榜镇探索建立“皖鄂一家亲,产业一体化,治理一张网”工作机制,推动界线毗邻地区村与村抱团发展,合建中药材生产基地,形成中医药产业链互补,合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蕲春县的中药材公司经常来我们北浴乡下种植订单,我们村大多数家庭都有参与,光我家就合作种了50亩菊花,成熟后公司全包收购,不用为销路犯愁。”北浴乡迎宾村村民胡昌荣说。

如今,迎宾村紧密围绕“两茶一药”(茶叶、油茶和中药材),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党支部(合作联社)+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盘活资产资源,与界线毗邻地区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一起大力发展产业,不断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龙感湖位于皖鄂交界处,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宿松县、黄梅县通过签订共建美丽龙感湖合作框架协议,在区域联动联合执法、流域水环境治理等六方面达成约定,共同打响“湖美鱼鲜”品牌。

一项项“抱团发展”合作的落地,不但让省际毗邻地区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更让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绿、成色更足。

变“各管所辖”为“互融共治”

“志愿服务半小时积5分,1小时积10分……”

“10积分兑换一块香皂,34积分兑换一袋大米,80积分兑换一袋面粉……”在宿松县北浴乡迎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记者看见“迎宾志愿服务积分”公告栏里这样公示。

据迎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小兵介绍,该村以家庭或个人为单元建立了积分档案,对好人好事、热心公益、参与志愿服务等行为加分,还把文明户、美丽庭院、好婆媳等荣誉纳入其中。村民累计一定积分后,即可兑换商品。

而最特别的是,迎宾村的志愿服务积分累计兑换体系,对毗邻的湖北省蕲春县张榜镇七里村村民同样适用。

何小兵介绍说:“七里村也有这样的积分累计兑换,我们村的村民也可以参与。如此,我们两个村子就实现了‘群众一起做好事,实践站里来积分,爱心超市兑奖励’的互通,两地村民从平安边界建设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除了充分利用积分机制等措施促进互融共治,宿松县还在一些接边村设立了平安边界工作站,与黄梅县、蕲春县等地联合组建省际接边调解委员会,在接边村设立联合调解小组,引导两地党员、热心群众和“五老人员”参与矛盾纠纷化解。

“要不是村干部帮着协调沟通,我心里的这块‘疙瘩’可不容易消。”迎宾村村民洪某青说。

洪某青所说的“疙瘩”是由一棵树引起的。

几年前,七里村村民彭某安在自己的山场上种植的泡桐树,因一次山体滑坡“滑”到了洪某青的地里,并一直生长着。后来,彭某安将这棵树卖掉了。纠纷由此开始。“这些年,树一直长在我家地里,吸收的是我家地的养分,还妨碍了我种植其他农作物,树卖掉的钱应该有我一份。”洪某青说。彭某安则认为,泡桐树本就一直是自己所有,不同意对方要求。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迎宾村和七里村及时启动联合调解小组工作机制,邀请乡贤、民警、律师等参与其中。”何小兵介绍,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各退一步,矛盾顺利化解。

“边界地区的社会治理是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宿松在边界治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关键,就在于始终把安民利民作为第一选择,让群众真正从边界治理中受益,从而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边界治理共同体。”安徽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四级调研员元运宏如是说。

评论

把划分彼此的界线化作携手共进的纽带

张路曦

古语云:“治理之要,惟在安民”。安徽省宿松县边界治理之所以成效比较突出,关键就在于始终把安民利民作为第一选择,让群众真正从边界治理中受益。

宿松经验告诉我们,边界治理必须有管用有效的抓手。比如,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共建方面,以“省际党建+边界治理”方式开展协商,成功把毗邻两村之间狭窄且坑洼的破旧路修筑成宽敞漂亮的“彩虹路”,并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又如,在促进经济共同发展方面,发挥毗邻地区优势产业的辐射功能,建立“皖鄂一家亲,产业一体化,治理一张网”工作机制,带动两地村民共同增收致富。再如,在促进互融共治方面,打通毗邻村庄的“志愿服务积分累计兑换体系”,让两地村民从平安边界建设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造好、运用好能够切实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好机制、好方式,是实现“让群众从边界治理中受益”的重要前提。

宿松经验告诉我们,边界治理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比如,宿松县为深化人才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扩大“朋友圈”,牵头组织成立皖鄂赣毗邻地区“三省六地”人才发展联盟,打造省际毗邻地区人才集聚地。又如,与毗邻地区持续加强跨省景区景点合作,实施旅游线路串联、风景步道共建、景区门票互惠、文艺活动同办,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再如,该县毗邻地区深化“跨省通办”合作,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凝聚好、融合好毗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形成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的合力,是实现“让群众从边界治理中受益”的关键所在。

总之,宿松的经验证明,只要站位高了、方法对了,划分彼此的界线就会化作让边界地区群众携手共进的纽带。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