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展技能风采 筑强国之梦
——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赛项纪实

时间:2024-05-3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这是技能点亮梦想、技能成才报国的好时代。5月29日—31日,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支参赛队伍、307名参赛选手,在养老护理员、遗体火化师、公墓管理员、假肢装配工、矫形器装配工5个赛项展开现场比拼。选手们在激烈角逐中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你追我赶中尽展坚守匠心、锤炼技艺、为民爱民的风采。此次大赛有哪些亮点?对民政行业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何促进作用?连日来,本报记者跟访了部分赛项赛程,用一组文字和图片,记录与呈现这次大赛的盛况,以飨读者。

养老护理员赛项——展精湛技艺  助幸福晚年

养老护理员赛项操作技能组合赛情境式竞赛区,选手正在教“老人”做健肺操。

养老护理员赛项居家场景,标准化“老人”正在配合选手进行操作。

养老护理员赛项观摩区,观摩人员正在记录选手比赛情况,便于总结学习。

本报记者   张   婷

5月的南京,迎来了一场养老服务行业的巅峰对决,来自全国32支参赛队伍的64名选手,齐聚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员赛项赛场,赛技能、比匠心,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精益求精、磨炼技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取得不平凡的成绩。

技术与人文的双重考验

拍背帮助“老人”咳痰前,在“老人”与桌子间垫上抱枕,防止磕碰;“老人”起身行走前,将拐杖调至适配高度,便于借力……5月30日,在操作技能组合赛情景式竞赛区,广东省选手马俊让大家体会到了养老护理员的专业、细心和爱心。

“大赛突出了专业性、人文性、科技性、真实性,比赛过程中还考验着选手的灵活应对能力。”养老护理员赛项专家组组长刘则杨进一步介绍,“心理支持模块首次进行独立考核,这是大赛的亮点、难点,也是让养老服务更暖心、更贴心的关键一环。”

怎样灵活应对?记者观察到,操作技能组合赛情景式竞赛区的窗帘紧闭,但赛题却将时间定在了下午3点,当有选手一边说着“爷爷,现在阳光正好,晒晒太阳有助于我们身体健康”,一边按下电动窗帘开关键的时候,观摩人员都为选手轻声叫好。

如何实现“技术精度”与“人文温度”的融合?有选手考虑到“老人”可能有吞咽困难,就主动询问“老人”是否需要将药片分割;有选手拿起桌上的智能音箱,为“老人”找到了最喜欢听的歌;有选手看到“老人”情绪低落,就轻声询问、耐心劝解,让“老人”喜笑颜开。

“真实也是大赛的一大亮点。”养老护理员赛项裁判长石晓燕告诉记者,大赛基于老年人真实的生活需要,基于一线养老护理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基于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场景,“大赛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

新生代与“前辈”的密切配合

浅灰色针织衫搭配深灰色长裤,花白的头发下却是一张年轻的面孔。在养老护理员赛项的每个场景中,都能见到这样的标准化“老人”。来自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大一学生黄佳婷就是其中一位。

“我扮演的是一位81岁的老奶奶,右侧上下肢不太方便,扮演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到这一点。”在赛场扮演老人近12个小时,黄佳婷乐在其中,“扮演老人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习到很多实操技能,也对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加坚定了我加入养老服务行业的决心。”

新生代来体验,“前辈”们又有了新身份。在养老护理员赛项中,记者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2023年“全国养老服务先进个人”邱丽芸,此次参赛,她以裁判员的身份出现,选手的每个动作、表情,甚至说话语调,都成为她打分的要素。

“作为养老护理员,我就只想着怎么服务好老人,满足他们的需求;担任裁判员,我就要更注意细节,用专业、公正的执裁,为每位选手的真实水平和综合素质打好分。”选手们的精彩表现,深深触动着邱丽芸的心,“越来越多年轻、专业的人才加入养老服务队伍,老人的晚年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据大赛组委会技术工作组负责人介绍,35名裁判员中,95%为往届全国大赛荣获三等奖以上的选手,通过开展多次集中培训,裁判员对执裁内容、规则、标准等做到心中有数,保障了执裁的标准化和大赛的公正度。

比拼与交流的双生共赢

“赛场有点冷,记得披上外套;答题不要慌,正常发挥就好;进入场景要胆大心细……”养老护理员赛项开始前,江苏省代表队教练倪燕一遍遍地叮嘱选手。

时间拨回到2021年,在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上,倪燕获得了冠军。以教练身份再次来到国赛现场,倪燕显得有些紧张,“作为选手时,我在团队的呵护下全力以赴,现在当教练,我要成为她们身后最有力的支柱。”说着话,倪燕拿出手机,认真记录选手比赛情况,“回去还要好好复盘,为下次大赛做好准备。”

在观摩区域,内蒙古自治区养老服务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养老服务科副科长纳日斯不时与身边观摩人员轻声交流,选手表现精彩之处,她都记在了手机上。“对我们的选手来说,大赛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成长机会。”纳日斯说,“通过对大赛的观摩、学习,相信选手们的技能会有质的飞跃。”

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有规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据大赛会务组统计,养老护理员赛项选手中,最小的23岁,本科以上学历选手占比达60.9%。在青海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王军看来,大赛让选手提升技能、拓宽视野、增强信心的同时,“也让全社会认识、了解了养老护理员职业,期待有更多人才汇聚养老行业,为老年人提供更高水平、更有温度的专业服务。”

矫形器装配工赛项——千万锤成一器

本报记者   周   亮   李   洋

砂纸打磨声、流水汩汩声、电钻嗡嗡声……5月29日,矫形器装配工赛项的修型考核比武热火朝天。

此前一天,参赛选手逐一抽签选择了患者,并根据患者下肢功能障碍情况完成了测量取型环节的考核。29日所修的石膏模型正是测量取型的成果。

浙江省参赛选手章超曾参与了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的保障工作,对自己的比赛情况较为满意:“测量取型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拿尺子量一量、记下数据,而是需要对患者情况有充足了解。只有保持同理心,礼貌且尊重,才能得到患者更多病情和需求的反馈,否则会影响最终的装配效果。这次大赛对沟通能力的考核要求,与亚残运会的要求方向一致。”

观摩通道上,观摩人员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既有“看门道”的,又有“看热闹”的。不少观摩人员拿出手机拍照,并向挂着“教练员”胸牌的人请教问题,“石膏上粉色的部分是什么”“这要打磨成什么样”“怎么看出技术水平高低”……

问题的背后是关注。“这次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人们知道、了解矫形器装配工这个行业,便是一个很大的成果。”矫形器装配工赛项裁判长李高峰表示。

修型考核模块的竞赛时间有2个小时,看似漫长,但对参赛选手来说过得飞快,不少人的额头冒出汗来,但手下一刻也不停歇,砂纸反复摩擦石膏,在一毫一厘中体现技能。“我们站在场外看,也会替选手们着急,生怕他们的操作时间不够。”河南省代表队教练员朱利振低声与记者交流。

直到当天晚上9点,所有参赛选手才全部结束成型组装模块的比试,一个个为患者量身定制的临时矫形器静待第二天的试穿调试。

30日,在试样区,患者穿戴好参赛选手为其量身定制的矫形器后,扶着平行杠缓缓站起,“小心,慢点”参赛选手关切道。患者开始尝试迈步,一步、两步、三步……“怎么样,哪里感觉不舒服?”参赛选手随即蹲下,开始根据患者的表述调节矫形器。站在一旁的裁判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在纸上做着记录。

“这次比赛考的就是标准、规范、细节。”李高峰解释道,假肢和矫形器需要跟身体长时间接触,直接关系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要在这个行业倡导工匠精神,千万锤成一器,“因此,裁判的打分要点也抠得很细,一次划线、一下拧动、一个红印……可能都是扣分点。”

“我们这项工作和医生相似,要对患者望、闻、问、切,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身体状况和核心需求,经过测量取型、修型、成型组装、试穿调试、康复训练,达到等长、舒适、美观的效果,每一步都要严谨认真地对待。”云南省代表队教练张绍说。

装配工和患者之间是医患关系,更是朋友关系。矫形器做好并交付使用后,装配工便成了这副矫形器的“终身质保员”,随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对矫形器进行调整,这是一个长期的关系,所以不少装配工和患者成了好朋友。“这也是我们这行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专一行的原因。”张绍说。

近年来,3D打印等技术的出现和革新,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注入了新动力,对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技术让测量取型、修型更加精准高效,组委会这次做的用于演示的矫形器模型就是3D打印出来的。”李高峰介绍。

这一话题也在赛场内引发讨论。有观摩人员认为,数字化、智能化在矫形器领域的运用,有助于吸引年轻人关注这一领域、投身这一行业。也有观摩人员认为,新技术应建立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数字与实物相融合。“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3D建模也会成为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装配工赛项的考核模块。”一位观摩人员说。

假肢装配工赛项——偏毫厘不敢安

本报记者   周   亮   李   洋

假肢装配工赛项的考核从第一天的理论知识竞赛开始,就考验着每位选手的专业性。

试卷题目的情景设定为一位芭蕾舞演员因车祸截肢,需要一副下肢假肢,要求美观、轻便,能滑雪,且其家庭有一定经济实力;任务要求为请参赛选手就此设计假肢装配方案,供患者选择。裁判则从专业正确、使用价值导向、经济性、环境和社会承受度、创造性等8个大方面40个小方面对方案打分。

“以前,此类比赛的理论考试都是涉及生物力学、材料学、医学方面的单选、多选、填空题,现在的题目则更考验我们的独立思考水平、综合分析能力、人文关怀和创新意识。”湖北省代表队参赛选手孙奇告诉记者,他在方案里给这位患者配置了智能关节,方便她在行走、滑雪等模式下自由切换。

广东省代表队参赛选手李晓丹是假肢装配工赛项8位女选手之一,她从女性爱美的视角给患者作了方案:用3D打印技术做一副漂亮的假肢。

“这个行业的女性从业者虽少,但并不代表女性不能干、干不好。反而,女性特有的细致很适合制作假肢。”从事假肢装配行业20年,李晓丹已经成长为二级工,不但在行业内多个赛事担任过裁判,还培养了不少学生和徒弟。得知大赛举办的消息后,她主动要求以选手的身份参赛历练自己,她打趣道,“都说女性力气小,但假肢装配考验的是技术,力量小可以通过设备仪器来解决,希望更多女性能加入我们的队伍。”

5月30日,假肢装配工赛项进入试样考核模块,参赛选手们要将前两天经过测量取型、修型、对线组装后的临时假肢给患者穿戴上,并进行试样调试。此环节结束后,每一位参赛选手还要进行答辩,指出自己在试样调试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暂离考场回避,裁判再询问患者对这副假肢的使用感受,并仔细查看假肢的装配工艺。

黑龙江省代表队教练员张超飞站在观摩通道内,密切关注着自己省的参赛选手。“他前两天考得还行,但大赛的选手水平太高了,有的选手是行业老师傅,还有的是曾经教过我的老师,这注定是一场高水平竞技。”张超飞说,正因为是高手过招,所以细节决定成败,这完全符合装配工精益求精的职业要求。

假肢装配工赛项裁判长李向东介绍,假肢不仅要帮助残疾人重新站立起来,还要让他们感到舒适,步态美观自然,而一丝一毫的差别可能都会造成巨大差异。

“假肢装配工需要有‘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态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参赛选手方伟是本次大赛307名参赛选手中年纪最大的,今年52岁,从事假肢装配行业30年,他表示,自己对这份职业有着很深的感情,想趁现在体力跟得上,继续打磨技艺,精益求精,造福更多残疾患者。“这次大赛给了全国同行一次交流切磋的机会,非常难得!”方伟的话得到了在场参赛选手、教练员的认同。

假肢装配工赛项裁判员黄水根也认为,这次大赛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目的。“我对行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更多关注民政,希望各类院校能够培养更多的民政领域能工巧匠。”

公墓管理员赛项——匠心守护生命最后一程

本报记者   周冉冉

不能微笑服务,但每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不能说“再见”,但要守护生命最后一程;既要“摆渡”逝者灵魂,更要抚慰生者心情……他们就是公墓管理员。

在此次大赛中,对他们的专业技术应该如何评判?他们的职业价值是如何体现的?记者带着好奇心,跟踪探访了一群“灵魂摆渡人”的匠心竞技。

细细雕琢技艺精

“王先生,通过勘查发现,墓基底座有数道裂纹,目前长度不影响墓位稳定性,我们将尽快进行修复……”

公墓管理员赛项最后一项实操比赛“维护管理”正在紧张地进行着。面对墓碑开裂、碑文脱落、贡品遗失等综合型考题,江西选手陈照玉从容地用各类测量仪器勘查,及时安抚家属“王先生”的情绪,给出问题原因及修复方案。“平常我主要承担接待洽谈工作,通过这次比赛,对于安葬、祭奠、维护等公墓管理员的全流程服务要点,都有了进一步认识。”陈照玉说。

“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对服务精细化、标准化有了深刻理解。以前与逝者家属沟通时,常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和练习,规范了语言的使用。”内蒙古选手卢欢说,“比如安葬过程中,暂时放置骨灰盒的台面,我们平时叫桌子,实际上它的专业名称是‘暂厝台’。”

“此次执裁,我们主要依据最新的《公墓管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年版)》。尽管各地殡葬习俗‘千里不同风’,但基于国家标准,我们更关注细节和仪式感。服务细节如何处理,殡葬仪式中能否展现文化内涵、生命价值和新时代正能量,都通过评分差异体现。”公墓管理员赛项副裁判长林福同介绍道,“通过比赛,帮助选手开阔视野、进取创新,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目标,不断提高殡葬从业者的服务水平。”

“本次大赛的题库,主要参考了《公墓管理员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教材》, 可以说是对国家标准的充分展开。”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职业能力建设处负责人周世强说,“从标准到教材,从题库到竞赛考核,我们努力确保人才导向稳定性,让大家对什么是‘好’有一个共识。比赛中的优秀选手,正是我们树立起的行业标杆。”

暖暖服务动人心

“我们不能微笑服务,但一定要用温情服务。”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江苏选手林仁龙看来,公墓管理员的温情服务,基础是技术专业、态度诚恳,更重要的是要用心体会逝者家属的情绪,做好心理抚慰。

对于这一点,湖南选手李敏同样深有感触。“我们需要针对不同人的身份,制定个性化仪式。”李敏说,“作为一个殡葬人,我蛮骄傲的,因为这份工作不是所有人都能做。不仅要用心,更要创新,才能将服务做到逝者家属心坎里。”

“擦拭墓碑,温柔清理抚平哀伤;摆放供品,捎去思念带去祝福;戴上VR眼镜,您看向您走来的,是不是您最熟悉的亲人……”北京选手赵梓淇用饱含感情的声音、端庄肃穆的动作礼仪,完成了安葬服务的仪式流程。

尽管考题场景相同,但选手们为各个服务环节设计添加了丰富的细节,以饱满的情感和温柔的话语,抚平逝者家属的伤痛,传达对生命的尊重。

“新时代,民政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我们不仅要解决‘有’的问题,更要解决‘优’的问题,也就是优质服务的问题。只有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强了,服务能力水平提升了,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民政服务。”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安徽代表队领队高光权说。

徐徐新风绿意浓

“我们设计的所有墓型,均采用小型墓碑,同时将各项实操比赛场景设计成园林造景样式,希望通过大赛,传递绿色殡葬、节地生态安葬的理念。”比赛场地设计师介绍。

绿色、环保、自然,公墓管理员赛项赛场上,处处有所体现。

“这次安葬仪式的题目,是在清明节期间为一位生态葬践行者举行公祭仪式。如今生态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家属选择了生态安葬的方式。我所在的单位每年都会举行公祭活动。”黑龙江选手韩淼说,“通过这次比赛,让我们对公祭仪式的各个环节流程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未来也希望这种绿色生态安葬方式能被更多人所接受。”

“我选择增添生命花园和种子卡片,丰富完善仪式的内容。种子卡片是一张纸,在接触到水后,纸上的种子就会散开、发芽,正契合了考题生态环保的理念。”在湖北选手谭魏冉看来,相对于普通祭扫仪式,公祭仪式技术环节稍微简单,但在操作中还是需要增添一些自己的创新想法。“尽管生态安葬没有墓碑,但可以通过融入创新方法,抚慰家属的忧伤,让生命更有仪式感。”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