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 薇 张 婷
把餐厅开到老年人心坎儿里
老人在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助老餐厅就餐。
“年纪大了,做饭是个问题,自从开了助老餐厅,我几乎每天都来这里,离家近,方便,价格公道,实惠,政府管理,放心。”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助老餐厅,刘宝华(化名)和老邻居们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老人脸上的笑容,是成华区老年人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
一餐热饭传递着舌尖上的幸福,养老助餐服务暖了老年人的胃更暖了他们的心。近年来,成华区从养老助餐服务这个“关键小事”入手,打造区级“岁月厨香”老年助餐品牌,不断拓展助餐服务网络,持续提升助餐服务水平,把一家家助老餐厅开到了老年人的心坎儿里。
吃得到 广覆盖也要看需求
走进下涧槽社区助老餐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摞摞在蒸汽氤氲中散发着清甜香气的大蒸笼,蒸笼里白白胖胖的包子、馒头吸引了老人们,不一会儿餐厅里就排起了队。
位于成都市的助老餐厅,为何包子、馒头等面食却成了招牌?餐厅负责人黎怀阳告诉记者,下涧槽社区为原中车成都机车车辆厂职工家属区,大多职工来自北方、钟爱面食,“为让老年人吃到家乡的味道,我们专门开辟了一块面食天地,面食成了食堂的‘拳头产品’,每天都抢购一空。”
同时,餐厅根据老年人口味特征,提供少油、少盐的各类菜品,荤素搭配、营养丰富。“每餐20个菜,想吃什么都能吃得到。”刘宝华对记者说得最多的,就是“生活在下涧槽真幸福”。
刘宝华感受到的幸福味,如何惠及成华区的每一位老年人?成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开一家助老餐厅,最主要的是做好走访调研。”辖区有多少老年人,助餐需求强不强,餐厅开在哪,由谁来运营,如何实现全覆盖……每个问题都要通过调研找到答案。
以下涧槽社区为例,辖区3000余位老年人多为空巢、留守、高龄老人,一餐热饭是他们的急难愁盼。2018年,成华区通过区域化党建联建共建,区属誉美医院将临街170平方米的铺面低价租赁,由颐佳(北京)养老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承接运营助老餐厅,每天来餐厅就餐人数超400人次。
如今,成华区按照“1+N”的助餐网络建设思路,通过打造1家中央厨房,建起53个助餐点位,不断优化“中央厨房+老年食堂+配送站点+邻里互助”的服务模式,老人们在家门口实现了“三餐烟火暖”的朴素愿望。
吃得起 补老人也要补运营方
“每天有鱼有肉、有菜有汤,每顿饭12元,8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有3元补贴,在家里做不了这么多种类,在外面没有这么实惠的价格。”81岁的刘宝华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怎么算都不亏。”
成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成华区老年人助餐补贴政策,根据老年人年龄、经济等情况,每天给予3元—12元的差异化补贴,老年人就餐时,补贴金额自动抵扣,老年人支付剩余金额即可。
记者注意到,就餐人群中不乏年轻面孔。黎怀阳解释道,助老餐厅一方面要保持老年食堂的公益属性,另一方面为了可持续运营,还要实现从“老龄”到“全龄”的跨越,“在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的前提下,我们采取错峰就餐的形式为社区居民、周边就业人群等提供餐食,餐厅紧靠美誉医院,我们与医院达成共识,为病人提供营养餐、套餐等助餐服务。”
为避免便捷又实惠的助老餐厅昙花一现,成华区引入“花甲食堂”“你身边的社区食堂”等知名餐饮连锁品牌,促进助餐点位市场化发展;抢抓老旧院落改造、城市片区更新等机遇,优先使用国有资产、闲置房产等开设老年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点等服务设施,避免重复建设;给予每个助餐点位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每年不高于10万元的运营补贴……一项项切实举措,让助餐设施与老年人长久相伴。
吃得好 放心用餐也要乐享生活
“老年餐是良心餐,从原材料采买到菜品制作,从卫生安全到餐品感官,都要面面俱到。”这是黎怀阳的切身体会,“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就餐需求,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放心、安心。”
怎样让热乎的饭菜更暖心、服务更贴心、老人更放心?成华区从就餐环境打造、智能化设施应用、服务拓展等方面发力,一张老年助餐点建设的政策保障网正不断织牢织密。
舒适的就餐环境可以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用餐过程。成华区出台《老年助餐环境和设施设备标准指南》《老年人助餐服务工作管理办法》,从地面防滑处理到餐桌餐椅摆放,从灯光氛围到墙面布置,从取餐用餐到费用结算,老年助餐点处处体现着适老、温馨。
而智能化设施的精准识别和监管功能,更是让老年人吃了一颗“定心丸”。成华区建成老年助餐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工作全流程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全区助餐点均采取人脸识别身份认证就餐,确保补助发放精准;助餐点操作间、库房、配餐间等重点区域实现“云监管”,“政府+社会+第三方+数字化”的监管体系日益健全,老年人吃得更放心。
在供餐基础上,成华区不拘于单纯的“食”,多个助餐点发挥阵地作用,建立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实验基地,开办社区老年大学,搭建养老托育服务平台,餐桌变成了书桌、茶桌、棋桌、课桌,让老年人在助餐点也能乐享生活。
老年助餐服务推得开、能办好,在成华,老年助餐点已经成了老年人身边随处可见的温暖所在,在家门口守护着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幸福味道 社区同享
成都市金牛区抚琴街道西南街社区党委书记罗雅爱(右)在幸福食堂询问老人用餐感受。
“家人们,我又来抚琴的幸福食堂干饭了,他们家便宜又好吃,一份粉蒸肉套餐才14元,真的好喜欢这种实惠的社区食堂!”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抚琴街道西南街社区幸福食堂(以下简称西南街食堂)火了,不少年轻人争相来打卡。在金牛区,有几家这样的网红社区食堂,在这里,老年人和年轻人成了“饭搭子”,乐享幸福“食”光。
“政府+企业+社会”延伸服务网络
“现在年纪大了,做不动饭,每天在食堂吃顿饭,价格也不贵,吃得很舒服,孩子也放心。”82岁的陈英(化名)和老伴经常坐社区班车来西南街食堂就餐。
2023年,金牛区委专题会议明确,由区属国企金牛城市建设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以国有资产为主导,在每个街道至少打造运营一个示范性社区幸福食堂,西南街、城隍庙、跃进等社区的幸福食堂先后建成。
“金牛集团专门成立了商管公司负责这项业务,运营团队成员年轻、学历高、能力强,主要做好服务、品质和成本的把控。”金牛城投集团交子商管公司工作人员朱博说,社区幸福食堂菜香样多价廉,在于他们有一个“秘密武器”—— 金牛区将成都大运会建成的高标准供餐设施改建为区级中央厨房,为社区幸福食堂配餐,先进的设备、严选的原材料、配送的专业化,保证了餐品健康精致可口。
陶德砂锅、大米先生、万年场等社会餐饮企业也通过开设老年餐桌、老年就餐专区方式,参与老年助餐、配餐,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就餐需求。
金牛区民政局副局长邓先庆介绍,金牛区的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由政府、市场、社会力量联动参与,国有公司运营的占20%,市场化餐饮企业运营的占50%,小区嵌入式助餐服务的占20%,养老机构对外供餐的占10%,逐步形成“步行可达、便捷享有、服务优质”的老年助餐网络。
“金牛区形成了三级老年助餐网络。区级财政每年安排58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就餐补助及食堂、助餐点、餐桌建设补助,经评估运营好的还有奖励补助。” 金牛区民政局养老服务和产业促进科科长郭小红补充道。
“用餐+助老”丰富应用场景
三层高的西南街食堂,一楼是用餐区,二楼是糖水铺,三楼露台区可以喝茶。“二楼、三楼是老年人的乐享空间,吃完饭花几元钱点杯茶,晒晒太阳聊聊天,又松弛又愉悦,有些老年人把来这里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朱博说。
在营门口街道,70岁的刘晓杰(化名)每天中午操作电动轮椅,去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寿食坊用餐。这里还有银龄医馆、理发室、辅具租赁点等服务设施和很多服务项目。
刘晓杰对这里赞不绝口:“下午可以做康复理疗,听听健康知识。服务很周到,天气不好可以送餐上门;带娃娃来的,还提供儿童餐、帮着看护,让老人可以踏实吃顿饭。”
金牛区在做好“食”事的同时,努力推动老年助餐与文体娱乐、居家与社区养老服务叠加融合、协同发展,打造综合为老服务场景。具体说,就是既搭建西南街食堂这样的“助餐+养老”一体平台,鼓励助餐服务场所在满足老年人日常就餐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保健康养、中医理疗、养老咨询等服务;又搭建营门口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这样的“养老+助餐”一体化平台,在全托、日托等机构植入助餐功能,着力打造融合助餐、日托、文化娱乐、社会参与等为一体的“一站式”为老服务平台,让老年人在享受助餐服务的同时,享受到机构的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各项专业服务。
“全龄友好”拓宽增收路径
家住青羊区的刘岩(化名),每次回抚琴街道看望老人,总要带着一家老小到社区食堂聚餐。一顿饭几十元,花样多又管饱,孩子很爱吃,还省下了烧饭时间,他可以多陪父母说说话。
金牛区的社区食堂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很多人跟着抖音、小红书来“解馋”,周边的白领们更是有口福。“这里的菜少盐少油,味道媲美大餐厅,性价比高,同事们都爱来。”一位小伙子告诉记者。
金牛区以“全龄友好”的视角布局社区助餐点位,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服务,也有效降低公共服务成本,还能提高运营方的收入,让老年助餐更可持续。
营门口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在非用餐时间,将食堂作为茶室、咖啡厅对外开放,其他服务低收费,挖掘了更多的盈利点。中心设置了儿童活动区,老人可以带孩子一起来,老少同乐。
西南街食堂照顾到全年龄段的顾客,上午11点前开餐,营业至晚上7点半;楼上的糖水铺卖茶和零食,营利反哺食堂;老人带小孩吃饭,只收一份钱还可续量;创业的年轻人点杯咖啡就可在此办公。
西南街社区党委书记罗雅爱也对食堂大力支持:“社区开办寒暑假托管班,孩子们的午餐就在这里订,安全卫生有营养,家长很放心。”
小小的食堂,承载着无数幸福滋味。“老年助餐既是‘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金牛区将不断优化服务网络、供给模式和运行机制,增强服务的可及性、可持续性,让老年人获得感更强、更幸福。” 邓先庆说道。
做好老年助餐“特色”文章
彭州市通济镇圆通坝社区,志愿者在“爸妈食堂”包包子。
彭州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大多中青年外出谋生计,空巢、留守、困境老人较多。为解决这些老人做饭吃饭难题,近年来,彭州市构建完善“政府培育、社会参与、资源整合、居民互助、慈善助力”的农村老年助餐体系,探索特色鲜明、带动力强、有示范效应、可复制借鉴的老年助餐可持续运营模式。
因地制宜
5月6日,彭州市通济镇圆通坝社区“爸妈食堂”热闹非凡,很多人来到现场庆祝食堂创立三周年。“这次周年庆活动又筹集了4.45万元善款,我们要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爸妈食堂”运营机构、彭州市葡萄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范秀云感动地说。
2021年5月,圆通坝社区联合彭州市葡萄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起了彭州市首家“爸妈食堂”。
在圆通坝社区党总支书记蔡波看来,社工机构有服务老年人的经验,会链接整合资源,也能动员村民群众,运营老年食堂有专业优势。
事实的确如此。3年来,范秀云带着社工团队,把“爸妈食堂”运营得红红火火,累计供餐6.5万人次。
“农村开展老年助餐要特别注重因地制宜,在现有条件下挖掘自己的优势特点,整合更多资源,办出特色。”彭州市民政局副局长熊伟介绍,村(社区)应综合考虑老年人需求情况和居住是否集中、有没有场地资源、社会力量参与程度等因素,推广切实可行又受老年人欢迎的助餐模式。
在通济镇花溪村,老人们对可口饱腹早餐的需求比较迫切。村委会提供硬件设施,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老党员、老干部带动年轻党员、热心村民和老年志愿者参与烧菜做饭、帮厨刷洗,村老年协会负责排班协调,形成“自助互助共享”的搭伙助餐方式,90多名老年人每天都能吃上热气腾腾的营养早餐。
九尺镇金沙社区周边农企数量多、员工用餐需求大、食堂配备少,社区促成集体经济与餐饮企业合作,建立社区幸福小食堂,采取“助老公益性服务+企业供餐市场化”的经营模式,为金沙社区周边多家农企提供送餐服务,营收用于反哺助老餐。
多元筹资
“5家商户捐赠建材建成了‘花溪之家’,8家企业认供爱心早餐,社会捐款捐物5万多元,村民经常赠送米面油、蔬菜、鸡蛋。”花溪村党总支书记肖幸林细数着爱心早餐点开办一年来得到的种种资助。
老年助餐可持续运营,筹资机制很关键。彭州市探索“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志愿做一点、自己挣一点、个人出一点”的运营筹资机制,保障老年助餐走得稳、走得远。
“市级对‘中央食堂’给予20万元建设补贴,对老年餐桌和助餐点分别给予5万元和1万—3万元的建设补贴,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也有相应的就餐补贴。”熊伟说。值得一提的是,彭州市引导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和人士参与慈善捐赠,在老年助餐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范秀云对此深有感触,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爸妈食堂”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购买服务和奖补资金、村集体经济补助、老人交费、菜园创收以及慈善资金,其中慈善资金占到了50%左右。“来自基金会、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的捐赠,激发出了村民参与的热情。”令范秀云欣喜的是,圆通坝社区约有3000人,在一次互联网募捐中,村民们不但自己捐款还发动亲戚朋友同事献爱心,共带动了1万多人捐款。
村民们把老年助餐当作自己的事,用行动表达心意。一张捐赠表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刘爷爷捐了一筐腊肉、谭大哥捐了一篮鸭蛋、张嬢嬢捐了一把蔬菜、童婆婆捐了一把扫帚……
对于村里这几年的敬老孝老氛围,蔡波深有感触:“大家比着孝顺,儿女主动帮父母交费,外出打工的过年回来专门来捐钱,感谢食堂照顾他们的父母。”
用心服务
“不但能吃上营养午餐,我们还能一起摆龙门阵,下棋打牌。”在通济镇阳平社区“爸妈食堂”,老人们舒心快活。
彭州市鼓励老年食堂(餐桌、助餐点)拓展服务内容,为老年人提供社交、娱乐、休闲、健康等生活服务,“希望能够围绕就餐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老年生活圈。” 彭州市民政局养老科科长黄杰说。
圆通坝“爸妈食堂”正在向为老服务综合体方向发展。范秀云说:“当初成立食堂就是要搭建一个老年人沟通交流的平台,让老人有热饭吃的同时,有朋友、有价值感。”这3年,社工组织了240多场大大小小的活动,老年人在这里做手工、唱歌、过集体生日,门前开垦的“爸妈菜园”,让习惯了劳作的老人有了用武之地,既能种植蔬菜丰富餐桌,也能为爱心人士代种增加食堂收入。
“以前有老人觉得活着就是给家庭添负担,现在都说要多活几年。”范秀云说,“之所以每餐定价2元,就是既让老人没负担又有尊严,他们自己扫地、洗碗,觉得自己还有用,很高兴。”
葡萄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们也在尝试开办爱心超市、盲人按摩馆、公益民宿,用所得收入反哺“爸妈食堂”,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彭州市因地制宜发展老年助餐稳步推进,下一步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扩面提质,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这项暖心服务,更要让老年助餐持续健康发展。”熊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