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安徽合肥建立“民声呼应”工作机制——
让民生跟着民声走

时间:2024-05-22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通讯员   阮梦勤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2023年年初,安徽省创办“民声呼应”工作平台,通过广泛集民声、快速解难题、跟踪抓督办等举措,积极回应民生诉求。

“民声呼应”工作平台启用以来,合肥市民政局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厚植为民情怀,秉持“小事”不“小视”的工作理念,建立“民声呼应”工作机制,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让民生跟着民声走。

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

“我老家是宿州的,对象是蚌埠的,两个人都在合肥上班,但是户口不在合肥,可以在合肥领结婚证吗?”这是一位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写下的一段留言。留言发出不久,这位网友就收到了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肯定答复。

其实,与这位网友有同样诉求的人还有很多。在多渠道梳理汇总信息后,合肥民政统筹施策,扎实推进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省通办”“跨省通办”业务。同时,为方便更多从世界各地来合肥工作、定居的朋友办理婚姻登记,合肥市还在高新区开设了涉外婚姻登记业务。

不久前,合肥市民李女士向民政部门电话咨询,称其哥哥离世,但父母健在,希望可以购买一个墓穴安葬哥哥,等父母百年后也可安葬其中。了解李女士的需求后,工作人员耐心解答。最终,李女士购买了“一墓多穴”葬式的墓穴,不仅节省了购置费用,也方便了日后的祭扫,解决了一直困扰她的心事。

在提升殡葬服务质量过程中,合肥民政用好“民声呼应”工作机制,聚焦逝有所安,增加殡葬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推进殡、葬、祭全链条改革。目前,已逐步形成以公益性为主体、节地生态为导向的殡葬服务供给模式。

从回应一个诉求,到解决一类问题。2023年以来,合肥民政充分发挥“民声呼应”工作机制作用,多渠道收集民意信息,解决急难愁盼,民政信访总量下降14%,初次信访一次性化解率达95%,群众满意率达100%。

开展便民服务,满足群众所需

“章阿姨,我们来啦。”临近中午,合肥市瑶海区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区老年食堂的工作人员小卫带着午餐来到了独居老人章李梅的家。

74岁的章李梅因意外不慎摔伤了腿,辖区“红色小管家”、网格员和志愿者在入户走访时发现,老人的子女常年在外打工,无法回来照顾她。恒通社区党委了解情况后,对接暖宝幸福驿站志愿者为老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并安排社区老年食堂提供送餐服务。“我牙口不好,食堂的饭菜煮得很软烂,品种多,还有补贴,不到10元就能解决一顿饭,感谢老年食堂每天给我送饭。”章李梅说。

和章阿姨一样的老年人,小区里还有不少,他们大多选择来老年食堂吃饭。“食堂就在小区里面,老年人走几步路就到了。以前,老年人买菜做饭至少要两个小时,现在直接来老年食堂,简单方便,吃完饭还能聊聊天。”恒通社区党委书记龚雪说。

“助餐点距离较远,用餐多有不便。”针对各县(区)收到的体球网独居老人和留守老人日常用餐不便的意见,合肥市积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并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体球网加强老年助餐服务的决定》,提出优化老年助餐服务布局,就近解决老年人,特别是经济困难、独居、空巢、高龄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吃饭不便问题。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老年助餐服务机构1116个,并引入刘鸿盛、蒸小皖等98个当地品牌商家设置老年助餐点,日均服务3万多人次,满足了老年人就近、便捷的助餐服务需求。

建立长效机制,办好民生实事

一天,合肥市民王晓娟发现了一名露宿街头的流浪人员,随即拨打了市民政局的电话。接到电话后,市民政局指导市救助管理站对该流浪人员进行了救助,并积极联系其户籍所在地相关部门及亲属,很快让这名流浪人员得到了妥善安置。王晓娟也因此被市民政局评为“近邻关爱”行动爱心个人。

为切实保障街面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生命安全,增强主动发现能力,合肥市民政局建立“近邻关爱”机制,吸纳热心群众、商户、社会组织参与救助管理工作,进而实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救助。

在发挥“民声呼应”工作机制作用过程中,合肥市民政局还探索构建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每个月,市民政局都会整合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人民网、合肥民政抖音号等平台的网友留言和群众诉求,汇总群众反映集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线索,由局办公室按照闭环机制推动解决。

“比如,对询问、质疑、诉求类的民情,安排相关处室(单位)依法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局里审定后统一回复。”合肥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群众呼声,能立即回复的要立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也要及时回复处理意见,并在办结之日内回复处理结果,确保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