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数字赋能让救助帮扶更精准

时间:2024-05-2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沈  昕

近年来,上海市长宁区聚焦社区困难群众中“沉默的少数”,依托“上海社区云”新版居村治理信息化平台,完善主动发现、资源统筹等机制,加强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工作,推动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更精准、更及时、更高效。

打通数据壁垒

对困难群众精准“画像”

针对以往社区困难群众信息分散、底数不清等问题,长宁区依托“上海社区云”平台,汇集人员信息,开展线上评估,对困难人员实施精准管理。

推动信息共享。借助大数据,长宁区打通民政、医保、人社、教育、残联等相关部门数据壁垒,实现困难人员数据信息共享,推动数据信息在“上海社区云”平台汇集。相关部门主动预警,及时向街镇、社区推送新增困难群众的信息。社区工作人员可登录“上海社区云”平台对困难人员信息进行核查、比对,2022年以来,全区累计核查、比对居民3.83万人次,其中有601名困难群众被发现并纳入民政救助帮扶对象。

开展线上评估。长宁区开发了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系统,选取物质、健康、教育、就业、社会支持、儿童青少年家庭等六大维度10项指标作为考量因子,根据区情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通过在线评估,对每名困难人员的困难程度进行科学区分,客观分析致困的主要原因。目前,评估系统已累计完成全区困难人员评估6838人,筛选出高度困境865人、中度困境4596人、低度困境1377人,为后续开展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提供了依据。

进行精准“画像”。长宁区探索出“9+1+N”社会救助帮扶模式,对困难群众精准“画像”、精准开展帮扶。其中,“9”代表低保、特困、重残、低收入、支出型等9类社会救助困难群体,“1”代表社会力量帮扶,“N”代表个性化身份,根据每个居民区的情况,扩充的身份标识包括中共党员、志愿者、退役军人、独居老人等。同时,在“上海社区云”平台设立“社区救助顾问”板块,将服务对象划分为政策已覆盖对象和政策找人对象。其中,政策找人对象分为潜在救助对象、政策已覆盖还可救助对象、不符合政策但确有困难对象及其他需要关注的群体。各街镇、社区的工作人员通过手机端便能一目了然地掌握社区困难群众情况,为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强化资源统筹

形成“一户一策”帮扶方案

长宁区整合多部门多类别的救助政策,依托“上海社区云”平台,开展清单式管理,制订个性化帮扶方案。

汇集政策资源,建立资源清单。长宁区一方面将分散在民政、教育、卫生、人社、房管等10个部门涉及救助帮扶的84项政策文本,汇总形成政策信息清单,并在上海长宁、长宁民政微信公众号等融媒体平台上推出通俗易懂的小视频,解读政策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对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救助帮扶资源进行梳理,汇总形成救助资源清单。目前,全区已汇集政府部门与人民团体各类救助资源项目73个、爱心救助企业138家、救助类社会组织54家。

注重倾听需求,形成心愿清单。在系统评估的基础上,民政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一起上门对困难群众进行调查,及时了解、掌握、核实具体情况,特别是困难群众个性化需求,汇总形成困难群众心愿清单。街镇、居民区结合资源清单与心愿清单,制订“一户一策”救助帮扶方案,从而确保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更精准、更有效。

做实线下服务

推动救助帮扶落到实处

针对传统救助帮扶存在的不足,长宁区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服务类救助、“造血式”帮扶等,努力让帮扶工作落地落实。

创新实施社区救助顾问制度。作为社区救助顾问制度的发源地,长宁区在上海市率先实现社区救助顾问街镇服务站、居民区服务点全覆盖,不断升级打造集救助帮扶、教育培训、案例分析、心理疏导、减压增能、技能提升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救助顾问实体工作站。目前,全区备案登记救助顾问370名;成立区“金牌救助顾问指导团”,设立6家品牌救助顾问工作室。社区救助顾问通过“上海社区云”平台移动端,对困难家庭走访、帮扶、解决问题等情况进行全程记录,实现救助帮扶闭环管理。2023年以来,“上海社区云”—“社区救助顾问”已完成救助服务记录3.74万条。

探索实行“造血式”帮扶方式。在传统物质救助的基础上,长宁区更加注重对困难人员的心理疏导、社会融入、技能培训等帮扶,推动“输血式”救助与“造血式”帮扶并行。比如,区民政局与上海艺术品博物馆共同打造“艺术护照”救助服务品牌,为辖区内低保、低保边缘等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艺术教育,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增长技能。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