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让高技能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
——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选手风采展示(二)

时间:2024-05-07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传承工匠精神  尽力做到最好

通讯员   阮梦勤

选手档案

姓名:史红亚

岗位:安徽省民政厅假肢厂生产车间主任

从业时间:22年

选拔赛成绩: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安徽省选拔赛假肢装配工竞赛第一名

“你穿着走走看,如果有不舒服的地方我们及时调整。”4月22日上午,在安徽省民政厅假肢厂生产车间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车间主任史红亚蹲在地上专注地为肢残患者杨登付大爷调试新假肢。

“蹲着工作是我们这行的常态,同行间经常开玩笑说,这是‘请安’服务。”史红亚表示,22年的工作经历,服务了近万名残疾人,他早已习惯了这种工作方式。

工作台上,手机响起,史红亚接通电话。“史老师我的脚这两天磨得厉害,走起路来特别不舒服,您有时间吗?”患者杨诗萍左脚截肢,在医院治疗期间,她听说了安徽省民政厅假肢厂,于是慕名找到史红亚。“相信我,你一定可以重新站起来。”史红亚当时这样对她说。

刚开始穿假肢时特别疼,别说走路,站着都很累,史红亚一点一点地帮她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杨诗萍能重新站起来、走起来了。此后的10多年,她一直穿着史红亚帮她定制的假肢。

“有耐心、有爱心”是史红亚带给杨诗萍最深的感受,也是他服务过的患者们的一致评价,经他的手安装假肢的残疾人朋友都过上了正常生活,有的还干出了一番事业。同事孙王岭说:“史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安装一个假肢就是拯救一个家庭,耐心和爱心是绝对不能少的。”

今年3月,史红亚在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安徽选拔赛假肢装配工竞赛中荣获第一名。“参加全省选拔赛前,我心里还没底。”即将赴南京参加全国大赛的史红亚说,“现在,我信心满满。”

在帮杨登付大爷调试好新假肢后,史红亚接着到步态训练室,帮王柳亚做假肢行走训练。史红亚仔细观察他佩戴假肢后的步态,不时走上前用扳手调整关节处螺丝的松紧。“要想灵活自如地使用假肢,需要我们和佩戴者共同配合,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史红亚说。

时至今日,史红亚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高中生灿烂的笑容——右大腿远端截肢的胡启龙,在11岁时,史红亚帮他安装了国产四连杆大腿假肢,上高中后,由于需要住校,胡启龙对假肢的要求更高,史红亚反复研究后,帮他换装了更为合适的倍速膝关节、万力飞毛腿脚板、碳纤维接受腔,极大地提高了他的步行和运动能力。

22年的职业生涯,让史红亚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并引以为傲。每当有人夸赞他有工匠精神时,史红亚总是谦虚地说:“我始终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从取模到灌石膏、灌树脂,从抽真空到试型,每道工序我都力求做到最好。”

随着3D打印等技术的普及,假肢制作和装配工艺也迎来重大革新。“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有两样东西始终不可替代,那就是爱心和匠心。”在史红亚看来,假肢不仅是一种辅助工具,更是许多患者生活的新“支点”。在工作中,他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不忘初心,尽全力把每个假肢做到最好。

服务专业精细  打造不弯脊梁

本报记者   闫  洁

选手档案

姓名:章   超

岗位:浙江省社会福利中心(浙江省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

从业时间:18年

选拔赛成绩: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浙江选拔赛矫形器装配工赛项一等奖

不久前,林阿姨又来浙江省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找章超定做矫形器,“她技术好,做的矫形器我穿着不疼,每年我都来找她。”前两年,林阿姨因足底疼痛不能行走,慕名而来找到章超定做矫形器。章超用专业设备对林阿姨进行了步态分析、3D扫描等全方位检查,并通过矫形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设备制作出个性化矫形鞋垫,但林阿姨穿上之后还是有轻微疼痛感。章超说:“这时就需要技师依靠经验一点点地调整,修改了4次,林阿姨终于可以通过定制的矫形鞋垫正常走路,免去以轮椅代步的不便,提高了生活质量。”

第二年林阿姨来换新矫形器的时候,章超不在,同事根据数据制作了新的矫形器,林阿姨穿上还是不合适,最后在章超的调整下才达到舒适状态。章超觉得,科技推动了行业发展,个性化定制中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

80后的章超,是浙江康复辅具行业里的一员老兵。“2006年从学校毕业到浙江省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工作,已经18年了。”她笑言,“当时,单位里加上我,科班出身的一共就3个人。专业背景可以帮助我和医生、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出具的方案更贴近患者实际需求。”作为业务骨干,章超主要致力于对青少年脊柱侧弯矫正、小儿麻痹症患者和脑瘫等特殊患者的服务,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理能力。工作中,她潜心钻研,用细心和耐心,服务了一名又一名患者,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4家三甲医院成功开设支具室。

2022年年底,章超作为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运动员村维修中心主管,和团队一起承担了对运动员辅助器具进行维保的任务。“辅助器具的维保工作,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全情投入,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储备可替换的零部件。”章超介绍,“以轮椅为例,有生活用轮椅和竞赛用轮椅,同时还分为普通轮椅和电动轮椅,涉及的零部件约1.7万种,且制造厂商众多,参照标准不一,对零部件储备工作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专业化的辅助器具维修保障服务是残疾人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特有工作。面对来自亚洲4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及随队官员多样化的辅具维修服务需求,章超和她的团队以零失误、零投诉的优异表现圆满完成了任务。“累并快乐着”,章超回想起全身心投入杭州亚残运会保障的工作经历表示:“这是我最基本的工作职责。”

因为热爱,所以全力以赴。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章超的技术不断精进,不光成为带教老师,还担任了省内康复辅具行业各类比赛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裁判。她参与编写《养老服务机构康复辅具配置基本要求》,参与开发一种能够移动三用儿童安全锁扣护栏床的发明专利,参与浙江省“不弯的脊梁”“福彩助我行”“明天计划”等公益活动,用自己的技术帮助更多人。

“五一”刚过,章超就着手准备参加集训,为不久后的全国民政技能大赛做最后的冲刺。“假期就开始闭关学习了。”章超表示,“第一次参加这种全国性的比赛,和各省的高手同台竞技,心情既紧张又兴奋。我会全力以赴,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今年参加全国民政职业技能大赛,对章超来说也是一次新体验。“今年省赛就一道主观题,给出患者的背景材料,要求在2个小时内完成一套方案。”章超坦言压力巨大,“我从接待、检查、开处方、照护、佩戴辅具、康复训练依次细化,并加入省内的相关帮扶项目及政策,整个方案从政策到经验、从大框架到小细节都要考虑到。”对于即将到来的国赛,章超觉得:“大赛检验的是日常的积累和应变能力,希望我能取得好成绩,展现浙江民政人的风采。”

追求平稳灵活  帮肢残者圆梦

本报记者   孙彦川

选手档案

姓名:张晋铖

岗位:云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制作部假肢矫形器技师

从业时间:17年

选拔赛成绩:首届全国康复辅助器具案例汇报大赛决赛第四名

热爱户外运动的姑娘、想继续跳民族舞的女士、喜欢打篮球的儿童……云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以下简称省辅具中心)的技师张晋铖经常要为肢体缺损严重、前路漫长、梦想瑰丽的残疾人适配假肢,帮助他们站起来、走起来、跳起来。这种挑战曾经让张晋铖绞尽脑汁,但正是这种磨砺让他拥有了实用、独到的技术。

张晋铖为残疾人适配假肢,会综合考虑对方的神经分布状况、截肢手术完成质量、肌肉萎缩程度、体态等多种因素,以确保舒适度高、平衡性好。为了做到尽善尽美,张晋铖对每一位患者都要进行评估、干预、再评估、再干预,就像牙医用试纸诊断咬合力一样,他用压力垫诊断残肢和接受腔的贴合程度。以前张晋铖只能采集到残疾人在省辅具中心院内做康复时的信息,现在他还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患者在家里行走和劳作的情况进行信息采集,以改进设计。在张晋铖的手机里,有很多适配假肢后的残疾人朋友幸福生活的照片和视频,他们露出的甜美笑容,就是对张晋铖最大的褒奖。

张晋铖不但手艺好,效率也高。“云南有很多村寨交通不便,所以我们下基层开展巡回服务时,为了让残疾人朋友少跑腿,即便熬夜,我也尽可能在工程车上把假肢做出来。久而久之,就能做到又快又好,贴合、耐用。”

假肢适配的关键点是保证平稳度、提高贴合度、提高灵活度。平常人做到这些可能不难,但是当残疾人有多关节挛缩、双腿高位截肢等情况时,做到这些简直难于上青天。然而,张晋铖自己不甘心,也从来不想让这些残疾人认命。

永平县博南镇患有严重小儿麻痹的赵昆(化名)自幼跪地爬行40年,造成关节屈膝挛缩,无法站立。家里想给他装配假肢,多方咨询都是无功而返。2019年,张晋铖领衔组成技术攻关小组,在精心设计、精细取型的基础上,悉心打磨,做出一副小腿假肢和一副膝离断假肢,为赵昆圆了站立行走的梦。

去年,泸西县有位残疾人张俏(化名)到省辅具中心配假肢,她酷爱跳民族舞,如何能让她的双脚顺滑地做出旋转动作是个挑战。此外,她的舞鞋和平时穿的鞋子不一样,鞋子的“切换”也是个难题。张晋铖经过对张俏残肢的综合评估和对民族舞动作特征的反复观察,使出水磨功夫给张俏设计并制作出了与残肢高度贴合的假肢接受腔,并给她配备了可调节脚后跟高度的脚板,使难题迎刃而解。之后,他和同事还为张俏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只要肯动脑就会有思路!”张晋铖说。

除了运用传统技术做评估,近年来,张晋铖还会通过一些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评估。比如,采用腔内肌电测试、腔内B超检查等先进技术,评估残肢肌肉力量和神经—肌肉传递状况。前者是根据肌电图(EMG)信号评估的人工智能方法,后者是利用B超设备探测接受腔与残肢结合的紧密程度。

“眼下我们正在尝试用先进的人工智能设备捕捉患者动作的特点,以设计出能让残疾人重心更平稳、移动更自如的假肢。希望将来能申请到更多的科研项目,多维度提升研发水平。”张晋铖说,“云南既是边疆地区,也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我们在服务本省残疾人之外,还要为老挝、越南等国家的同行提供技术支持,所以工艺上更要领先一步,态度上更要精益求精!”

形成肌肉记忆  练就人炉合一

本报记者   柳   旭

选手档案

姓名:罗盛强

岗位:福建省福州市殡仪馆火化师

从业时间:21年

选拔赛成绩: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福建赛区选拔赛遗体火化师赛项第一名

一名称职的遗体火化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对于这个问题,答案不止一种。在福建省福州市殡仪馆遗体火化师罗盛强看来,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必不可少,“最好还能带着爱和温暖投入工作。”罗盛强说。

今年41岁的罗盛强在殡葬行业干了21年,前15年在殡仪服务公司,从入殓师到项目总监,各种岗位都干过;最近6年在殡仪馆,一开始是遗体接运,目前在火化岗位。

遗体从入炉到火化完毕,平板炉大约50分钟,拣灰炉大约9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罗盛强都会守在操作台旁,随时查看炉内遗体的燃烧状态,密切关注炉膛温度、正负压、空气指标等监测数据。

在福州市殡仪馆,罗盛强的严谨细致有目共睹。检查、接收、移放、入炉、冷却、纳骨、清理……对火化工作流程中的每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

每次遗体交接时,罗盛强都要反复确认家属选择哪种炉型;每次火化前,他都要反复确认遗体摆放的方向,确保头朝里脚朝外;每次遗体入炉时,他都要在心中默念大车进、炉门开等关键词,然后再执行相应的操作。

“这就像高铁驾驶员在进出站时打手势,目的是通过肢体语言确认操作流程,形成肌肉记忆,确保万无一失。”罗盛强表示,“火化工作一旦出错,没有任何补救余地,为了避免事故,这样的‘强迫症’多一些也挺好。”

福州市殡仪馆一共有16台火化炉,其中8台是平板炉,8台是拣灰炉,每台设备都有自己的“脾气”,对于这些细节,罗盛强非常熟悉。“武侠小说常讲人剑合一,我们要努力做到人炉合一,只有对火化设备非常熟悉,做到完全掌控,才能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罗盛强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工作习惯。比如,一些火化师习惯于把棺木停放在炉膛正中间,但由于炉膛内空间有限,棺木体积又比较大,在确保炉门能够正常关闭的前提下,罗盛强习惯让棺木与炉膛内的油枪等设备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近些年,罗盛强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提升,不仅考取了殡仪服务高级工、遗体防腐整容中级工、遗体火化中级工,还利用业余时间进修了本科学历,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每当火化炉厂家的师傅来馆里维修,他总是跟在旁边,一边看一边学。

在罗盛强看来,举办高水平的全国大赛能够有效推进包括殡葬在内的整个民政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为了参加全国大赛,罗盛强收集了不少学习资料。目前,除了上班,其余时间他都待在家里全身心备赛。“参加全国大赛的都是高水平选手,必须认真对待、尽最大努力。”罗盛强表示,理想状态是进入前三名,但结果不是最重要的,他希望通过这次参赛,加强与优秀同行的交流,并在比赛过程中展示福建殡葬工作者的风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罗盛强的微信名是“让步·生命”,在他看来,作为普通人,既要对生命充满敬畏,又要坦然面对死亡,努力把人生过得精彩。

从事火化工作后,罗盛强把微信名改为“圆善·生命”。他表示,作为一名遗体火化师,他的工作是送别逝者,因此要尽量做得圆满、完善,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没有遗憾。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