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是中央财政持续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第12年,项目立足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及财政供给制度改革,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为载体,以服务特殊群体为切入点,以优化供给方式、创新公共服务模式为着力点,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效应。
项目共立项91个子项目,支持91家社会组织聚焦“一小一老”民生民政服务对象,聚焦乡村振兴、东北振兴相关省份、中西部地区和援藏援疆工作,聚焦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项目以标准化为规范,以专业化为支撑,以精准化为目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直接服务人数超17.5万人,直接服务人次超49.4万人次,社会组织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山中雏菊 筑梦同行”关爱儿童口腔健康公益项目。
长沙市开福区臸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点亮心中的小橘灯”——关爱“一小一老”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北京春晖博爱公益基金会“五社联动”助推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项目。
南宁市青年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广西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和业务工作人员能力建设培训。
本报记者 杨楚菲
又是一年芳草绿,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满载深厚的人民情怀,以一份温暖的答卷,走进第12个春天。
对接资源、搭建平台、培养人才、完善政策……2023年,项目重点面向工作条件相对薄弱、基层需求强烈、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大的区域,亮“硬招”、出“实招”、谋“新招”,推动社会组织形成共促双赢的强大合力,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用真情服务和精准措施,践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初心使命。
关爱“一小一老” 守护“朝夕美好”
盘点2023年中央财政项目不难发现,在子项目名称里频频出现“老人”“儿童”“童心”“朝夕”等字眼。确实,解决好“一小一老”问题,不仅牵动着亿万家庭,也对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这正是中央财政项目聚焦“一小一老”的深层原因。
面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需求更加旺盛、更加迫切、更加多元的现状,中央财政项目发挥养老领域社会组织优势,不少立项社会组织不断创新方法、拓宽服务供给,为老年人提供“医、教、康”三种养老服务类型,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陕西致道公益服务中心发动社区老年人成为志愿者,构建社区空巢老人志愿者支持网络,打造街区式养老、个性化养老等新模式,推动养老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一幅“夕阳无限好”的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在做好“为老”服务的同时,中央财政项目也用“精准化”“精细化”的标准开展形式多样的“为小”服务。山东省聊城佳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开展朋辈教育等特色活动,提高儿童的交流能力;白求恩公益基金会汇聚多元力量,用纪录片拍摄、绘画创作、原创音乐等与心理健康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西部地区的青少年儿童送去精神卫生相关的具体服务……
中央财政项目中多个立项社会组织通过细化养育照护服务、优化特殊教育服务,以专业的“一对一”个体化训练,提高认知、理解能力的系列课程,培养儿童社交能力,照亮孩子们未来的路。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持续为民做实事的过程中,中央财政项目为推动民生服务加油,为持续赋能助力,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让地方获得切切实实的经验,用心用情用力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汇聚多方力量 激发乡村活力
“国之大者”,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过去一年,中央财政项目结合自身目标,根据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局、民政部制订的《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方案》要求,积极面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服务,促进当地持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发挥中央财政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共有80家立项社会组织面向包括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边疆地区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为当地的困难群体提供服务,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更多群众。
在青海省囊谦县,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不仅激活了当地社会需求,也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口腔健康支持网络,帮扶县域增强“造血功能”,使县人民医院口腔诊疗队伍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如今已拥有7名医护人员。在贵州省,北京春晖博爱公益基金会培育了一支本土化志愿者团队,持续为易地扶贫安置区的困境儿童提供心理健康关爱服务。这一举措对当地社区和社会组织在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领域探索可行性模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赋能作用,充分发挥了中央财政项目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在本年度中央财政项目实施后,大多数立项社会组织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41家立项社会组织已获得地方政府委托服务项目。有些立项社会组织多次承接中央财政项目,熟悉项目实施地的诉求和基本情况,打造了符合当地需求的创新性项目方案,推动项目实施地实现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的转变,为人才扎根基层、激发乡村活力“搭梯子”“清跑道”“扫路障”。依托中央财政项目的实施,立项社会组织持续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为擘画美丽乡村画卷贡献力量。
破解发展困境 加强能力建设
为切实回应社会组织发展的迫切性或普遍性需求,中央财政项目聚焦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兼顾“硬件”与“软件”建设,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当前,部分区、县的社会组织缺少必要的办公设备,影响服务质量。为此,中央财政项目支持有需求的社会组织购买办公设备,有效改善了社会组织的“硬件”设施,为社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提升了社会组织服务效能。
社会组织开展服务既需要“硬件”层面的支撑,也需要“软件”层面的适配。中央财政人员培训示范项目通过集中授课、调研观摩、实务操作、共学互助等方式,提升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理论水平和服务能力。
广西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和业务工作人员能力建设培训班的参训学员表示:“我们要把从培训班学到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手法,运用并推广到一线工作中,发挥好中央财政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中央财政项目已成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实行有效监督 确保高效透明
在中央财政项目实施过程中,社会组织探索出一套规范化的项目流程和做法,有效保障了项目实施质量。项目资金管理、项目活动管理、项目档案管理、项目宣传等贯穿全过程,切实保障项目实施高效、公开、透明。
民政部门肩负着对立项社会组织指导和监督的职责,既要解决立项社会组织政策供给“有没有”的问题,又要解决服务质量“优不优”的问题。为保证中央财政项目实施效果,民政部门持续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还将项目实施情况纳入年检、评估、信用评价等监督管理体系,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为让项目更好落实落地,民政部除了指导各级民政部门强化项目统筹,还在项目联络群里牵线搭桥,助推社会组织“双向奔赴”。
地方民政部门持续发力,配合做好各项工作,以需求为本,解决实际问题。四川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杨伟认为:“要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资源、发挥优势,引导社会组织办实事、解民忧、暖民心。”云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王定学提道,自中央财政项目落地云南以来,不仅拓宽了立项社会组织的发展路径、提升了发展能力,还惠及各界群众20余万人。
回顾2023年,中央财政项目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各立项社会组织努力成为民生需求的“扫描器”、诉求表达的“传感器”、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全国民政系统支持利民之举、实施利民之事、多解群众忧愁,使项目既“为民”又“爱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中央财政项目将以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式,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作出积极贡献,社会组织前程远大、未来可期。
照进缝隙的阳光
郑 超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持续开展12年以来,紧紧围绕“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引导社会组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办好民生实事。2023年中央财政项目一方面延续集中调配资金资源、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优势的特点,另一方面更加聚焦民生关切,从立项、实施到评估的全流程,处处体现浓厚的人民情怀。
从立项范围、服务对象和实施地区来看,中央财政项目情牵群众基本生活,重点关注困难群体,推动优质资源下沉。2023年中央财政项目聚焦“一小一老”,明确受益对象,将未成年人保护,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被收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老年人服务等社会服务统筹推进;聚焦乡村振兴、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细化优化方案,支持引导社会组织更加规范、有效、精准地做好服务。项目还重点覆盖工作条件相对薄弱、基层需求强烈、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大的区域,推动城乡医疗、教育等资源要素的流动与融合,打破信息壁垒,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
从实施过程来看,中央财政项目注重总结模式经验,释放“虹吸效应”,广泛惠及更多群众。2023年中央财政项目里不乏一些持续多年深耕细作的品牌项目,不仅完成了量化目标任务,还因地制宜地总结实施经验,深入挖掘潜力,进一步体现项目的成长价值。一些提供医疗救助类、心理疗愈类、教育科普类服务的项目,通过帮扶带教、组织培训、线上联动等措施,赋能实施地的医疗人员、教师队伍以及社工机构等,孵化“带不走”的服务队,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中央财政项目还通过广泛宣传,激活地方需求,增加服务供给,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动形成政策建议。通过释放中央财政资金“虹吸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源、联动更多机构力量,让群众持久受益。
从项目管理来看,中央财政项目办公室紧盯关键环节,及时监督管理,优化具体方案,确保服务惠及于民。2023年中央财政项目在开展常规效果评估、资金使用审计和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上,还新增了中期实施效果一对一随访调研和结项现场答辩,进一步准确掌握项目进度并把控实施效果,让真正有需求的服务对象精准获益。项目办公室坚持问题导向,联合第三方通过指导申报立项、集中培训、进度评估、效果宣传、出具报告等,提供一系列完整、精准、闭环的督导服务,不仅让立项社会组织“放心干”,也确保了中央财政资金真正花在“刀刃上”,干出实事来。
人民至上,念兹在兹。盘点2023年中央财政项目,仿如温暖阳光,柔柔地照射进基层民生服务的缝隙。可以相信,通过项目后续的有力实施和推进,一定能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服务作用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让群众真正享有更加舒心、顺心、暖心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