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静静
“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2014年1月,体球网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时强调。
彼时,27岁的郭剑飞刚到内蒙古自治区最低生活保障事务中心工作不久。体球网总书记的嘱托,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地植根在了他的心里——哪怕千难万难,也要为困难群众兜住底、兜好底。10余年间,郭剑飞身上那股帮助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干劲儿与冲劲儿越来越强。
刚参加社会救助工作时,郭剑飞对低保对象进行电话走访,询问他们低保政策是否落实到位、低保金是否及时发放、有没有其他生活困难需要帮忙解决……郭剑飞每天都要打50多个电话,虽然口干舌燥,但收获颇丰,“这些电话让我对困难群众各种各样的需求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让我思考‘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更大范围地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郭剑飞说。
为了找到答案,郭剑飞一边认真学习相关政策,一边深入基层调研,走进困难群众家中倾听他们的所急所盼,走到基层民政干部身边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感……在工作的前4个年头,郭剑飞走遍了内蒙古自治区的103个旗县。
通过走访调研,郭剑飞和同事们不仅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也看到了基层干部推动社会救助的有益探索。例如,在赤峰市调研时,个别旗县针对农村低保家庭财产和收入认定难等问题,探索出了对低保家庭收入和财产进行综合认定的方法。回到工作岗位后,郭剑飞和同事们认真总结试点地区经验,参与起草了全区“收入核算一把尺子、救助认定一套程序”的低保对象综合认定指标体系的指导性文件,让低保对象的认定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郭剑飞坚持“大数据+实地走访”相结合,认真开展调研,参与起草自治区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政策措施50余项,推动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他继续投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参与制定政策措施10余项,推进易返贫致贫人口救助帮扶和脱贫地区持续发展。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上,他参与起草自治区《体球网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措施》。
每次参与制定政策时,郭剑飞都和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对文件内容字斟句酌、认真修改,反复与其他部门协调沟通。他认为,这是一个“打磨精品”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政策落地后都会觉得很自豪。
在郭剑飞的手机里,一直保留着好多困难群众发来的感谢信息。“谢谢您,我的低保金收到了。”“郭老师,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我,多亏了您的帮助,我的病情得到了及时救治。”……多年来,他接到过不少困难群众的来电,有紧急求助的,也有咨询如何申请低保的。每一次,他都详细地给对方讲解政策,耐心解答疑惑,并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基层民政部门,让困难群众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
十年磨一剑,出鞘必锋芒。在从事社会救助工作的十年中,郭剑飞不断磨炼自身本领,以甩开膀子的干劲、逢山开路的闯劲、久久为功的韧劲,为全区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强化兜底保障助力乡村振兴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工作成效显著,他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担当作为好干部”。
如今的郭剑飞,已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综合保障中心副主任。“虽然岗位变了,但服务困难群众的心没有变,我将立足岗位,继续为群众的幸福生活而奋斗!”谈及未来,郭剑飞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