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让高技能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
——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选手风采展示(一)

时间:2024-04-30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体球网总书记强调,要“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创造潜能”。

5月底,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将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在这项民政领域规格最高、竞赛职业最多、参与人数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赛事中,各路选手将拿出看家本领、展开激烈角逐。

为了迎接民政行业这一高光时刻,为大赛营造良好氛围,本报记者多方连线参赛选手,用生动的文字展现选手们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拼搏奋进的精神风貌,用感人的故事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提升在日常 细节见专业

本报记者   张伟涛

选手档案

姓名:韦艳梅

岗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社会福利院护士

从业时间:11年

选拔赛成绩: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广西选拔赛养老护理员赛项一等奖

“梁爷爷早上好,今天的气温有些下降,要注意增添衣服。”早上7时许,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社会福利院护士韦艳梅早早换上工作服,来到院里的老人照护区,一边询问几位行动不便老人的情况,一边观察他们的状态。

“这几位老人的身体都不太好,我们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先过来看看,通过对他们说话语调、行动步态的观察,了解他们的身体有无异常。”韦艳梅说。

细心,是韦艳梅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最突出的感受。2013年,韦艳梅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护理学院毕业后来到南宁市社会福利院工作。“之前一直认为护士的工作就是打针发药,但福利院的老人大多患有疾病,更需要生活方面的护理。”看着老人躺在床上无助的眼神,韦艳梅暗下决心:要像对待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运用专业的护理知识,让每一位老人都能舒心地安度晚年。

80多岁的王奶奶因病卧床多年,入住福利院时已有严重的压疮。韦艳梅每天用1个多小时的时间,配合医生给老人进行清洁和创伤清理。“清创换药可是个精细活儿,每次都要弯着腰,一点点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老人的疼痛。”经过两个多月的细心照护,王奶奶破溃的皮肤慢慢愈合。从老人的目光中,韦艳梅感受到了信任与感谢。

2019年,由于工作需要,韦艳梅转到福利院的儿科。“因为福利院里的孩子大多无法用语言表达需求,与护理老人相比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面对新的挑战,韦艳梅细心观察每名孩子,用心感受他们的想法,用专业知识帮他们进行康复训练,一遍一遍,一天一天。慢慢地,进食困难的孩子能自己吃饭了,运动受限的孩子能蹒跚学步了……这让韦艳梅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非常有意义。

在儿科的工作经历,让韦艳梅在重新回到护理老人的岗位时,有了更多的心得与经验。“老年人护理在一些方面其实与照护儿童是相通的,特别是在心理关怀上。”有了这种认识,韦艳梅在护理老人时会更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更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用自己的方式让老人开心,感到温暖,努力让他们幸福地度过每一天。

这些年,韦艳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护理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仅有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同时,韦艳梅还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科等科室进修,提升专业技能。

2023年,韦艳梅参加了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广西选拔赛的养老护理员赛项。为了备战比赛,她吃住在单位,抓紧一切时间强化训练。“好多工作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常不容易,就像为老年人铺床,如何将床单铺得平整,四周的床单折角呈45度,需要规范每一个动作,一遍遍地重复练习。”韦艳梅说,尤其是对有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老人,更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通过对细节的观察,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

有人说,选择护理工作就是选择了奉献。韦艳梅觉得,选择护理工作更要有一颗圣洁的爱心,以爱守护,坚持不懈,才能用平凡坚守初心、以行动担当使命。

技能变本能 关怀细微处

本报记者   孙彦川

选手档案

姓名:胡建文

岗位:江西省南昌市殡仪服务中心遗体火化师

从业时间:10年

选拔赛成绩:2024年江西省殡葬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名

“考题中有一些‘坑’,比如把遗体颠倒方向。如果选手未加调整就把炉板放上平台、推进火化炉,随即就会遭到淘汰。”回忆起不久前江西省殡葬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情景,胡建文依然历历在目。

“你们在工作中怎么保证不出这种错误?”记者问。

“那就是把正确的操作技术变成本能!”胡建文说。

在武警部队服役12年,胡建文勤学苦练,把军事本领化为本能。近10年来,他又将高度的自律精神融入火化师的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各个环节的技能。

胡建文刚到殡仪馆时被分配到办公室工作,2014年因为火化师人才队伍出现断层,他主动请缨加入其中。“刚开始,他经常趁下午不忙的时候进行全流程的模拟。”胡建文的师父、孺子牛奖获得者魏中山说。

工作中,面对一个个逝去的生命,胡建文深感人生的宝贵与职责的神圣。他每次都怀着对逝者及家属的尊重,根据每具遗体的性别、年龄、体重、死亡原因、冷藏时间等情况,定制精细而合理的火化方案,尽力呵护逝者的尊严,并通过语言和眼神交流等给予家属抚慰。“有的家属想进入火化车间,这时如果你态度不好,他们难免会闹情绪。”胡建文说。

在胡建文看来,就像“刷1万道练习题也不能保证成为学霸”一样,火化师唯有用心用情才能不断提升专业水平。10年来,他从保证炉板进炉时遗体不晃不抖,到确保台车运行到位、冷却风机就绪、火化炉的压力和温度适宜,心怀敬畏、全神贯注地做好每个步骤。“负压小了会冒烟,负压大了火焰达不到最佳状态,而且每台炉子不一样,所以要善于通过听声音和观察来调整负压。”胡建文说。

在采访中,胡建文频繁提及的一个词是“确认”。从核实身份、检查易爆物品到拣灰等,每个环节他都不厌其烦地跟逝者家属确认。但他并不呆板教条,遇到逝者家属忘带火化发票等情况,他会通过在系统上查询、核实身份证信息等方式予以确认,避免让逝者家属反复跑腿。

对逝者家属提出的要求,胡建文尽量予以满足。每遇到火化高峰时,他都坚持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积极轮岗、带班,无怨无悔。

技术提升之后,胡建文每火化一具遗体,平均只需要15—20升柴油,而其他火化师一般需要25—30升。按平均每天火化4具遗体、每年300个工作日计算,他每年能为殡仪馆节省大约1万升以上的柴油。

火化炉难免出故障,如果火化师不会维修,就只能找维修班的同事来修,逝者家属等待时会非常沮丧、焦虑。有感于此,胡建文开始跟师父魏中山了解火化炉的构造、工作原理,努力学习设备维护和维修。“简单的线路故障、交流接触器、预备门、台车的常见故障,我现在已经能维修了。”胡建文说。

打磨毫厘间 助行千里外

本报记者   周冉冉

选手档案

姓名:毕珂磊

岗位:江苏省伤残人康复中心助理工程师

从业时间:14年

选拔赛成绩: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江苏选拔赛假肢装配工赛项一等奖

测量、取型、修整、抽真空成型、装配、训练康复……这是毕珂磊每天面对的工作场景。在石膏粉尘扑面、打磨噪音巨大的工作间里,毕珂磊细细打磨毫厘间的误差、反复调整每一处不适。在假肢装配工这个岗位上,毕珂磊已用心钻研探索14年,制作了近千副假肢,帮助数百位残障人士站起来、走起来、跑起来,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

假肢装配工作并不轻松,毕珂磊却认为,这是一份能给他人、给自己都带来极大鼓励的事业。

毕珂磊聊起曾经服务过的低保户小王。“小王是徐州人,因为车祸,大腿被截肢,那时他才27岁。”此后,小王自费安装了一副假肢,但穿上并不舒适。“我见到他时,小王走路都不顺畅,还养成一些不正确的走路习惯,导致残肢皮肤磨损严重。”

“他在我们单位住了好几天。”这期间,毕珂磊仔细观察了小王的皮肤状态、行走习惯,用心测量各个维度数据,为小王制作了新假肢。那段时间,毕珂磊每天陪着他走路、调试,感受和适应这条“新腿”。

“以前小王走不快,更走不远。可现在,他能去上海工作了,听说最近还学了编程。”毕珂磊骄傲地说,“一条合适的大腿假肢,能让残障人士恢复90%的行走能力。我很开心能帮助更多人开启新生活!”

在毕珂磊看来,假肢装配工作是一门“半医学半工科”的专业,学习、练习、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技术更新很快,不持续学习钻研新设备新理念是不行的。”为此,他先后多次接受系统先进的假肢专业技能培训,熟练掌握数十种假肢制作方法。工作之余,他还自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力学等专业知识。

此次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假肢装配工赛项需要选手在规定时间内,为真人模特制作一副临时大腿假肢。“难点在于,对模特只能测量取型一次,不像在工作室可以反复测量打磨。一旦数据不精准,制作的假肢就有可能穿不进去。”毕珂磊认为,最重要的是日常经验和反复练习。“现在测量取型有了诸如3D打印、水压取型等新技术,但用皮尺、卡尺测量的传统手法取型也需要日常磨炼。新技术要学习,老手艺也不能丢,除了多学多练,没有捷径可走。”

除了不断学习与练习,毕珂磊还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小绝招,创新改良实用工具就是其中之一。

“假肢中有一个‘三爪连接件’,像抓娃娃机的爪子一样,抓住假肢接受腔。然而‘三爪’弯度通常是制式的,需要针对不同假肢形状,手动弯制金属钩。”为此,毕珂磊利用杠杆原理,通过加长杠杆臂,优化金属弯制步骤,使这项工序更简便易操作。

毕珂磊还有一群特殊的服务对象——伤残退伍老兵。

“杨大爷在战争中被地雷炸伤了腿,30多年前,我师父给他做了第一副大腿假肢。那时候假肢还是用铝皮材料制作的。”此后,每年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上门为老兵们进行假肢维护、维修。

如今,毕珂磊的师父已经退休,为杨大爷等伤残退伍老兵装配、维修假肢的重任落在毕珂磊等年轻一代假肢装配工的肩上。

“最近一次给杨大爷装配的假肢,采用了最轻便舒适的材料,各环节技术也都做了更新。比如,过去的大腿假肢采用悬吊式装置,需要卡在患者髋关节上,并不舒服。现在用上了硅胶锁具,一个简单的锁针就能让假肢紧密贴合在皮肤上。”毕珂磊声音中充满自豪,“从师父传承到我手上的,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使命。”

练文化内功 让告别无憾

本报记者   闫   洁

选手档案

姓名:蒋慕云

岗位:陕西省西安市殡仪馆殡葬礼仪师

从业时间:3年

选拔赛成绩: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陕西选拔赛公墓管理员赛项一等奖

进入4月后,蒋慕云开始了集训生活,为参加5月的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做准备。她每天早上抽取一道笔试题目,两个小时内根据限定场景撰写相应策划方案;下午开始现场实操训练,然后和教练一起复盘,对不足之处进行加强和改进。蒋慕云感慨道:“我现在比当初准备高考还认真,满脑子都是题。”

今年27岁的蒋慕云是陕西省西安市殡仪馆的员工。“我2020年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会计,太枯燥了,就想换工作,没想到我这性格还挺适合做公墓礼仪服务的。”蒋慕云说,当时家人和朋友对她的选择都很意外,还有人担心她会害怕,“入职前一年,我爷爷去世就是在这里办的仪式,所以有一种亲切感,从来没有害怕过。”

进入西安市殡仪馆后,蒋慕云开始轮岗,“从接待、销售到活动策划,都是老员工手把手地教,学会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风俗文化。”2022年,蒋慕云第一次独立策划一个安葬仪式,“逝者是一名刚参加完高考的男孩,和朋友旅行时在海边溺水,之前骨灰一直放在寄存区,他的父母经常来祭扫,所以我印象深刻。”蒋慕云说,当时觉得主持词说什么都不能减轻逝者父母的痛苦,最后决定从逝者和朋友一起玩耍、现在融入大自然入手,尽最大的努力给予其父母抚慰。她说:“殡仪服务的核心是文化,只有对生活、对生命有更多体会感悟,才能更贴近家属感情、满足家属需求。”

蒋慕云很喜欢钻研业务,有一次单位组织去江苏参观学习,她发现当地的墓碑做得很有特色,回来后专门研究了一段时间。她觉得只有经常学习才能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提高业务水平。经过3年的锻炼,蒋慕云今年第一次参加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陕西选拔赛,就获得了公墓管理员赛项的一等奖。在大赛的笔试部分,蒋慕云的答卷受到评委的肯定。考题要求设计一个纪念园区,为3位已分开安葬的艺术家进行合葬,并全程直播安葬仪式。蒋慕云介绍说:“纪念园的设计我以自然元素为主,安葬仪式从骨灰迁移开始,墓碑设计也和艺术家的代表作相符,直播环节也设计了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并提供整个策划的预算,展现了业务熟练度与临场应变能力。”

陕西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评价说:“蒋慕云的答卷让人眼前一亮,策划方案整体构思新颖,细节也处理得比较好,体现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出色的业务能力。”谈及成绩,蒋慕云觉得:“能拿奖当然很开心,省赛的选手各有所长,需要我继续努力精进,希望能在全国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她期待在全国比赛中能和更多的优秀选手交流学习,“现在我们正值拼搏奋斗的好年华,有大显身手的好平台,要努力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优异答卷。”蒋慕云如是说。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