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让遇困群众有人问有人帮有人扶
——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成都实践

时间:2024-04-28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张晶晶

“情系百姓解民忧 、政策到户办实事”“心系百姓、 体恤民情、 民政之光”。日前,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简阳市的困难群众田某、邱某分别为成都市民政局送来锦旗,感谢对他们的暖心帮助。

群众认可的背后,是成都市精准跟进民生动态变化,破解堵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探索。这一实践被列入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案例选 文化·社会篇》。

如何实现精准高效救助

——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成都市金堂县困难群众徐某,2023年5月确诊重疾,在院治疗。其子残疾,在洗车场打零工。原本在家务农的妻子,承担对徐某的照护。

了解到徐某家的情况,县民政局工作人员立即核查其家庭经济状况。经核查, 徐某儿子每月工资收入3600元,徐某妻子每月种植养殖收入480元,在不考虑刚性支出的情况下,家庭人均月收入已超过当年每人每月860元的农村低保标准。

像徐某家这样,家庭人均月收入虽超过低保标准、但因疾病等刚性支出影响基本生活的家庭,在成都市并不是个案。

针对传统社会救助更多关注家庭经济财产状况,对相对困难群体在物质生活的“难”和发展能力的“困”方面的求助缺少判定方法的实际,成都市民政局将着力点放在创新社会救助制度,建立更加精准高效、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上。

为破解过去以单一家庭收入核算为标准的补差认定模式带来的问题,2023年8月,成都市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工作规程》,综合考量家庭财产市值、实际营收等情况,明确对五类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六类家庭经济(财产)状况可视情适当豁免。

根据这一政策,徐某已产生的医疗自负费用平均到在院6个月的每一个月,再扣除每月刚性支出,徐某家庭的月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便符合低保申请条件。

《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工作规程》实施后,金堂县民政局立即联系徐某,帮助其家庭申请低保。2023年9月,徐某一家被整户纳入低保。在全面落实基本生活救助的同时,金堂县民政局根据他们家的救助需求,分层分类施保。

成都市还修订出台《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救助办法》《体球网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立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完善政策。

成都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负责人介绍,根据低收入群体致困原因及困难情形,成都市建立了以绝对困难群体、相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其他群体为救助对象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并采取系统、动态、联系的方法进行调整,有效克服了过去低保政策的“悬崖效应”,推进社会救助更温暖、更精准、更高效。

如何精准找到困难群众

——关爱走访与大数据融合

从茫茫人海中找到困难群众,是开展精准救助的关键。成都市民政局给出的答案是“大数据”和“铁脚板”两条腿走路,且这两条腿走好的关键是将社会救助纳入基层网格治理。

借鉴全市民政部门领导干部联系低保户和特困户制度、开展走访特殊困难群体巡访关爱行动的做法,成都市委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工作专班在全市党群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救助行政人员+救助专业社工+N个志愿者”的服务团队,根据困难程度,建立特殊困难人群“红黄蓝”三色走访关爱机制。对“红色”人群,每2天走访一次;对“黄色”人群,每周走访一次;对“蓝色”人群,每月走访一次。

2023年3月,成都市双流区民政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居民周某生活困难,马上反映给街道。

双流区民政工作人员介绍,经核查,70多岁的周某有3个儿子,大儿子和小儿子患有重病,二儿子智力残疾。一家人虽然生活困难,却没有申请救助的打算。

“当时,我认为自家情况不符合救助条件,再考虑到周边都是熟人,申请救助,面子上有点过不去。”周某说。

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向周某及其家人讲解救助政策,并告知他们申请救助的渠道等。

2023年6月,周某在双流区民政局的帮助下申请低保。考虑到周某家的实际困难,双流区民政局还帮助其二儿子申请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链接双流区医保局、慈善会,帮其落实相应的救助帮扶。同时,将其一家纳入“黄色”走访关爱对象,每周安排社区工作人员或救助社工走访一次。

成都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红黄蓝”三色走访关爱行动中,基层工作人员主动向困难群众问近况、巡安全、送服务。一方面及时掌握遇困群众“急难愁盼”,另一方面及时更新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系统上的台账信息,解决了社会救助基础数据从哪里来、谁动态更新的问题,为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提供了坚实基础。

如何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能力

——撬动多方资源培育专业力量

双流区低保对象小嘉和妹妹,今年32岁,是一对患有肢体二级残疾的双胞胎姐妹,与父母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2022年年底,小嘉母亲确诊脑血管瘤,入院治疗,父亲白天工作,晚上还要去医院看护母亲,姐妹俩的照护落在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上。

在日常走访中,社工了解到小嘉一家的困难后,立即将情况上报。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和社工详细分析其情况,梳理政策,围绕需求制订帮扶计划,主动联动部门、社区、志愿者等资源,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姐妹俩安排入住托养机构,解决了小嘉一家的照护难题。

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高效运转的关键,在于提升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

然而,成都市之前的社会救助经办业务,主要依托乡镇(街道)一级的基层办事人员。他们多为兼职且流动性较大,存在着对救助政策认识不到位、应对复杂情况能力不足等问题。

据了解,早在2016年,成都市按照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机构运营的原则,在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建立了社会关爱援助中心,推动多方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服务。近两年来,成都市民政局持续深化社会关爱援助服务体系建设,对经政府救助后仍需要救助帮扶或政府救助不能覆盖的困难群众,由各级社会关爱援助中心组织慈善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等及时跟进。

记者在双流区社会关爱援助中心了解到,通过加强培育,社工机构已参与到救助对象识别、常态关爱巡访、救助政策研判、个案服务提供、慈善资源链接等救助服务供给中来。

对全市124名从事2年以上社会救助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和84家社会组织予以专业资格确认,鼓励其手把手教新入职人员政策、方法;建立全国首支特殊困难群体专业心理咨询“心社联动·关爱随行”志愿服务队伍……成都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成都市通过系列举措,以救助这根针,穿起政府、市场、社会的资源,引导多元力量参与,创新救助服务供给方式,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能力,满足了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

“成都市民政局将持续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不断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千方百计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增强为民服务本领,切实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成都市民政局负责同志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