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俊
玉兰花开,春意盎然。在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服务区,新设置的公共就业招聘信息栏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上面不仅张贴了就业平台二维码,还有不少公司的最新招聘岗位。
记者了解到,这是上海民政部门在2023年寒冬救助专项行动中探索的一个新举措。作为人口流入型超大城市的上海市,其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的受助人员中,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占比已超60%。这些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城市里举目无亲,又缺乏一技之长,往往选择打零工,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有时候实在没钱了只能露宿街头。遇到寒冬酷暑等极端天气,他们的安危冷暖牵动着民政工作者的心。为了帮他们在城市中自食其力、安稳就业,上海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市、区两级救助管理机构的牵线搭桥下,目前已有10多名临时遇困人员获得工作机会。
细化救助工作流程
春节前,20多岁的小辉进入市救助管理站时很不情愿,“我实在是没找到工作,连回家的钱也没有了,不得已只能来救助站。”小辉高中毕业,从老家来沪找工作,本想凭着一身力气找个活儿干,没想到很不顺利,带的钱很快就花光了。
“我们发现小辉的务工意愿比较强烈,便没有建议他立刻返乡。”站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细化的工作流程,我们要根据受助人员的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像小辉这样的情况,救助站在提供标准化救助服务的同时,还会问问他想找哪方面工作、有什么技能、有哪些需求等,进而帮其匹配合适的工作。
从“提供返乡车票”到“提供就业信息”,这是上海市救助管理机构工作思路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并非一蹴而就。在去年召开的全市救助管理机构站长例会上,市、区两级救助管理站的站长和业务骨干专题探讨了务工不着人员的精准化服务举措。特别是去年12月,上海遭遇40年不遇的极寒天气,为避免冻伤等意外事件,全市各相关部门密切协作、积极联动,开展了“拉网式”“地毯式”街面巡查,把不少碍于面子不肯接受救助的露宿人员劝进了救助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沪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
“以往,我们救助滞站的务工不着人员,主要是以资助返乡的方式帮他们回到家人身边。但去年以来,我们发现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比例显著上升。因此,我们结合‘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尝试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支持,希望从根本上帮他们摆脱困境。”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救助工作机制
2024年,上海市民政局首次将“为来沪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提供针对性服务”写入工作要点,要求及时有效给予帮助。但是,去哪里找工作?谁来帮着找工作?上海市救助管理机构积极创新工作机制。
第一步是“走出去”。来沪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最怕的就是遇到“黑中介”,上海市救助管理机构便主动对接市、区就业促进中心及正规劳务中介公司,在就业平台方面进行前置把关,形成“救助+就业”联动帮扶机制,确保受助人员在救助站接触的就业信息真实可靠。
2月24日,在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救助管理站作为承办单位之一,首次组织来沪务工不着的受助人员走出机构,参加“乐业上海优+”行动——上海市春季促进就业综合性大型招聘会黄浦分会场活动。在活动现场,一名河南籍受助人员感慨道:“我到上海后找工作并不顺利,带的钱很快就花光了,实在不好意思空着手回家。幸运的是,我来到了救助站,这里的工作人员把我当作朋友一样,劝我不要放弃,还陪我到招聘会找工作。”最终,这名受助人员找到了超市配送员的工作。
第二步是“请进来”。“去年12月以来,我们已经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日常联络制度。”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康清萍介绍,“一是在站内救助区的醒目位置张贴‘上海市公共招聘’二维码,在日常救助服务过程中指导受助人员通过‘随申办’在线登录招聘平台,填写个人信息,搜索招聘职位;二是在公共区每周更新‘黄浦就业’招聘信息供受助人员选择;三是与市站所在地的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建立联络员机制,区就业促进中心针对受助人员的特点,梳理零工岗位,定期向市救助管理站推送招聘信息,从而帮助我们更精准地对接就业需求。”
“为受助人员提供合适的就业信息比想象中难很多。”市救助管理站社工科副科长高庆东观察到,年轻人找工作选择面比较宽,但在上海人生地不熟的,不知道哪里有工作,需要就业信息方面的支持;年纪大一些的找工作相对不容易,不仅要尽可能帮助其匹配就业资源,还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他们调整好心态。
推动市区联动服务
救助管理机构要想融入全市促进就业大格局中,就不能仅在市级层面试点,而要市区两级协同。为此,市救助管理站加强了对16个区级救助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要求各区救助管理站结合实际提供就业帮扶,推进市区两级招聘岗位信息共享。
在金山区救助管理站里就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去年12月开展街面巡查时,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名蜷缩在桥洞下的露宿者。工作人员反复劝导其入站接受救助,他却礼貌地表示拒绝:“救助站离我上班的地方太远了。我住在桥洞下,骑共享单车10分钟就能到上班的地方。”原来,他每天都在打零工,工资也不高,为了省钱选择住在桥洞下,省下的钱则全部寄回家里。
“可是,寒潮来袭,万一冻病了不是连零工也没法做了吗?”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尝试与他所工作的工厂取得联系,又找到为他介绍工作的劳务中介,在救助站的牵头下进行了多方协调。最终,工厂认可他的工作能力,与他签订了长期合同,并提供了员工宿舍。
“通过这件事,我们还探索出了一条与劳务中介合作的新路子。”金山区救助管理站负责人包全洪介绍,“一旦有打工意愿的临时遇困人员来到救助站,我们就和一家中介联系,有时中介免费上门服务,有时还陪同受助人员到工厂面试。目前,已介绍成功9例。其中,一位云南小伙子给我印象最深。他因为和父母赌气,已离家出走10多年。我们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中介帮他介绍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整个人也有精气神了,过年时开开心心回家了。”
努力能把事情做成,用心能把事情做好。在采访中,记者真切感受到了救助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为民情怀。新形势下,救助管理机构的服务对象已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流浪乞讨人员,人员多样了,服务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救”“就”联动,以“就”促“救”,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内在要求,也是上海市民政系统创新工作的举措。让更多人实现“乐业上海”的梦想,上海市救助管理机构正在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