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世华
随时记录的工作日志已经书写了14万余字;一系列慈善领域调研报告达10万余字;组织开展“9·5”泸定地震募捐,募集慈善资金17.86亿元;推动建成基层社工站点14505个……这是四川省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李琦和同事们奋斗3年多获得的一组亮眼数据。因成绩突出,李琦荣膺第七届四川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我对党对人民怀揣着最真挚、最天然的情感”
李琦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自参加工作以来,从乡镇学校到公务员队伍,从乡镇政府、市政府到省民政厅,都留下了他忠诚履职的足迹。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李琦无比感恩党组织的培养。
李琦到四川省民政厅工作已近10年,先后经历了不同岗位。经过锻炼和磨砺,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民政工作的意义,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了民政工作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重要性。从2021年开始,他养成了写工作日志的习惯,随时写下自己对工作的所思所想,研究问题、整理思路、探寻办法,3年多来共书写了14万余字。
在李琦看来,“民政干部要一肩挑两头,一头肩负党的重托,一头承载人民期望。”基层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他,对群众有着深厚的情感。“思考和谋划工作要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实在在为民办事。我对党对人民怀揣着最真挚、最天然的情感,这份情感是我工作的动力。”李琦发自肺腑地说。
“加强工作研究,做行家里手”
2020年11月,刚接触慈善工作时,李琦在“研”字上下功夫,认真研读慈善领域相关著作,深入10余个市(州)调研,了解全省慈善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022年“9·5”泸定地震发生10分钟内,李琦就和同事们一起了解灾情、摸排灾损,研判启动慈善应急响应机制,统筹推进慈善救灾捐赠工作。最终,全省47家慈善组织共募集资金17.86亿元。
2023年,李琦赴上海、浙江、广东等省份调研学习。在座谈调研、交流学习中,他理清了全省慈善工作的发展思路——搞试点、建制度、强组织、促专业、抓动员、广宣传,并先后形成了超过10万字的调研报告。“加强工作研究,做行家里手,才能理清工作思路,全力推动执行。”李琦说。
从2023年起,四川省开展慈善城市、慈善乡镇(街道)、慈善村(社区)综合试点和拓展慈善参与领域、健全慈善工作体系、创新慈善工作机制3个专项试点。大英县象山镇凤阳村试点慈善村建设,成立了慈善基金,建起了“长寿食堂”,打造了“凤阳车间”,培育了适老化体验空间、健康课堂等慈善项目。崇州市开展创新慈善工作机制试点,依托基层社会工作体系组建了15个镇(街道)慈善工作站、172个村(社区)慈善工作室;通过“政府救助+慈善救助”,实施了助困、助残等项目75个……
沿着梯次试点、示范带动的思路,李琦和同事们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断将四川慈善事业引向深入。
“顺势而为,才能大有可为”
在今年3月前,李琦所在的处室还负责社会工作业务。在谋划部署基层社工站建设上,李琦认为,“顺势而为,才能大有可为。”这个“势”,是解决四川农村“空心化”“三留守”问题、满足群众对专业服务的需求、推动社会治理“深耕善治”的必然之势,而社会工作正是顺应大势的最优解。
围绕社工站怎么建、人财物从哪里来等问题,李琦与同事们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很多思路是在调研返程的车上碰撞出来的。”李琦说。
通过不懈努力,四川省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有了初步方案——采用“三年试点引领、两年扩面延伸”的建设思路;采取省级资金奖补带动一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形成一批、依托民政服务机构布局一批、市县整合部门资源自建一批、利用现有场所资源赋能一批的“五个一批”推进路径;社工站综合承接各部门业务相近、对象相似、工作相关的事项,实现一个站点穿好各部门服务“千条线”、一支队伍搞服务的功能定位……
截至今年2月,四川各级社工站点达到14505个,持证社工超过6.7万人,广大社工正在积极助力四川营造弱有众扶、老有颐养、幼有善育、邻里互助的温暖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