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第六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24-04-03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讯  (记者  储慧静)  3月31日,第六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死亡是多彩的”,来自医疗、殡葬、教育等行业从业者,相关专业领域师生以及公众逾300人来到论坛主会场,超过15万网友在线观看了论坛直播及视频。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办,福寿园国际集团、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委会协办,民政部社会事务工作专家委员会、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礼济学院提供支持。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郭莉萍,中国殡葬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琦,全国劳动模范、福寿园国际集团总裁王计生等出席论坛。

韩启德在主旨发言中表示,理解死亡的真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艰难的事情,生和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生命两个不可分割的一面。只有把生命放到更宏大的时空和视角,动员多学科的资源才能洞悉生命的意义,既包含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也包括生物医学、物理、化学、AI等学科。他还建议将论坛中体球网死亡与爱的感人故事,拍成影片或纪录片,以更震撼、更丰富的传播方式,迸发出更大的影响力,从而影响安宁疗护、医保、殡葬等相关事业与政策的优化。

王计生从殡葬工作的角度去谈生命与理解死亡,他说,每一个个体的人在宇宙空间留下的痕迹是非常有限的,人在生理生命结束的那一刻起,其精神生命并非随之终止,而是仍将延续下去。殡葬工作不仅要做好人生理生命结束时的尊重与科学的安置工作,更重要的是还要做好和研究人生后一百年精神延续工作,保留、延续人的精神生命,让逝者的精神继续活在生者心中,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

论坛期间,帆书APP创始人樊登、财经评论家叶檀、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贾晓明、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院教授高一虹、得到APP会员总编辑贾行家等专家学者发表演讲,围绕人类不同的死亡认知和实践,从人类学、语言学、生死教育、艺术设计、人文科技等不同角度,诠释了人类对死亡问题的多元、多角度认知和习俗,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立体、多维、丰富的生命教育影像。

论坛形成《2024年北大清明论坛共识》,指出人类的死亡认知、信念、风俗、价值各不相同,它们共同汇聚成了人类丰富的文化类型与精神家园。人类对死亡的认知,包括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等诸多层面含义,具有多种层次与丰富的内涵,死亡是立体的、多元的、有价值且丰富的;人类的死亡信念多种多样,多元的死亡信念就是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信仰,受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背景等影响,人们对于死亡的理解、身后世界、死亡意义等描述也不尽相同;人类的死亡风俗,因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安顿逝者的方式而各不相同,从临终者的陪伴、逝者的安葬、离世的追思怀念等,相应的礼俗仪轨多姿多样,对于传统中国人的死亡风俗来说,人的死亡要经历“终—殡—葬—祭—传”,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逝者的尊严。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