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泊头镇冯王村经二路。???马洪磊 摄
本报记者 张路曦
天气刚一暖和,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泊头镇的王利芯又去朱家瞿阝村了。离开公司前,他打开手机上的地图软件导航,农户种植园被精准定位,村路指示一目了然。
王利芯是一家食品加工企业的经营者,为了更好地了解原材料产情,他常要下村。以前,如何精准找到农户位置,对于他来说是个大难题。“枣园的位置都比较偏僻,不好找,自从农村道路全命名后,村名、路名、门牌号全齐了,终于不再为找地儿犯愁,去哪儿都方便了。”他说。
朱家瞿阝村是滨州市小有名气的“二代冬枣示范村”,全村有350人从事冬枣种植,112家种植园分散在村里的8条路上。过去,“村路无名”一直困扰着村民与商家。朱家瞿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隆新玉说:“由于之前村内没有路名,导致很多游客找不到路,不少采摘园客流量少,商家销路也不顺畅。”
2023年以来,滨州市动员1816名村级网格员参与地名信息采集,联合37家社会组织成立由362名志愿者组成的地名工作志愿服务队,对全市自然地理实体和乡村居民点、道路街巷、旅游景点等命名设标现状及问题拉网排查,共整改“有地无名”道路61条和“有名无标”道路81条、居民点70个。同时,通过实施群众合议、乡镇(街道)提报等方式,鼓励村庄结合自身特色起路名,由县级统一审核备案设标,并与公安部门的农户门牌编号信息相关联。
泊头镇的路名有的体现周边地理环境特色,例如槐旧路、海河路等;有的体现当地特色产业,例如枣香一路、枣红一路等;还有的体现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新风路、幸福路等。泊头镇党委书记潘林林说:“在讨论路名的村民代表大会上,村民一致认为,既然美好生活向往是树新风、强法治,那就把它写到路名里,展示出来。”
孙武路、醴泉路、黛溪路……截至目前,滨州市新命名乡村道路2006条,更新地名标志1224个。当地将采集的乡村道路、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等上传地图软件,并引导群众以路名为“锚点”,自主上传农家乐、种植养殖基地、农业合作社等信息,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泊头镇党委副书记马洪磊说:“自从上传种植园地址信息后,来往‘冬枣村’的人流、物流密集了起来。2023年,农民冬枣销售量达到1650万斤,比往年同比增长了11.2%。除此之外,泊头镇还有官庄黑玉米、陈家黑小麦等20余个地理农特产品,每年为村集体和群众增收超300万元。在这其中,乡村地名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农产品“走出去”的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也能更精准地送到村民家门口。“现在我通过手机导航就能知道该去哪里送件,客户省心,我们的工作也更高效了。”中国邮政沾化分公司泊头支局投递员王丽说。
地名文化也随着乡村“著名”活了起来。今年2月,泊头镇利用“黄河大集”等活动契机,组织地名文化志愿者制作“水韵枣香”“刘家红船”等本土特色地名剪纸文创产品,并免费向游客及返乡人员发放,让地名文化从“看得见”变“带得走”。潘林林说:“村路有‘名’,为我们绘制乡村旅游景点地名图打下了基础,我们要利用地名赋能乡村,反哺地方发展,将地名资源转变为地方财富。”
滨州市民政局党组副书记赵荣红向记者介绍,滨州还将“孙子故里”“第一牛县”“范公故里”“汉孝子董永”等特色资源打造成品牌,把为地名赋予文化内涵和用地名赋能乡村的双向过程统一起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