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需求快速增长,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愈加凸显。如何让老年人就近吃得省心、吃得放心、吃得开心,成为当前民生领域关注的重点。2023年10月,民政部等11部门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就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作出部署。在实践中,各地社会工作力量积极参与老年助餐服务,社会工作的介入,为老年助餐服务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老年助餐服务——
助在吃上 助到心里
本报记者 周佩滢
最近,各地的老年食堂火了。有网友感叹“老年食堂真香”“我很少用‘震撼’来形容一个老年食堂”;也有人质疑“服务质量能长期保证吗”“菜品这么便宜,怎么经营得下去”……
全国各地有不少社工参与或承接老年助餐服务运营。据记者观察,社会工作视角下的老年助餐服务,一方面致力于解决老年人吃饭这个基本需求;另一方面,更多元的养老服务需求被看见、被满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也在实践中不断成型。
需求为本:解决吃饭问题,兼顾精神需求
红烧肉、地三鲜、麻婆豆腐、清炒时蔬……窗外小雨蒙蒙,窗内热气腾腾,王林芝和老伴足不出户享用着现成的家常午餐——他们所居住的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街道东庄社区,每天为老人们提供丰富的配餐服务,这让照顾着患有认知障碍呆老伴的王林芝感到很贴心。
东庄社区是典型的城市居住型社区,老人占社区总人口的1/3。随着高龄、失能、空巢老人数量持续增长,助餐服务成为迫切需求。
为确保老年人吃上饭、吃好饭,社区居委会和社工组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讨论社区养老议题,组织社区楼门长、居民代表、党员骨干、志愿者代表开座谈会,征求社区党建协商议事会意见,动员包片网格员一起走访调研……根据老人饮食特点、营养需求、慢病限制等需求,社工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标准来策划菜品。
“摸准老年人的口味不能单靠经验、靠预判,我们提供健康营养的选择,让老人自己投票。”东庄社区社工董晓慧说。
运营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新华街养老服务中心“风采长者饭堂”的,是韶关市海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老年食堂要办好,首先就要照顾好老年人的胃,调查需求后还要根据动态反馈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加强监督,才能避免虎头蛇尾。”社工李卫群说。
除了吃上饭、吃好饭,社工还看到了更多。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文翁社区社工调研后发现,老年人需要助餐服务的背后,更多透露出的是他们对保持身心健康、适当的社会交往及情感互动的强烈需求。
对此,社工对症下药,在“重陪伴”上下功夫。除了物色辖区内的老馆子建成助餐点,每逢节气还利用老党员活动室,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合伙人”一起制作美食,邀请老人共赴“文翁家宴”,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支持、社交支持,增强他们的社会联系和幸福感。
代婆婆自疫情后就很少下楼与人交往,参加“文翁家宴”后感慨道:“原来社区还有这么多与我聊得来的老人,‘文翁家宴’让我又走出家门。”
河北省沧州市青县农村“孝老食堂”,不仅解决了农村困难老年人吃口热乎饭难的问题,各村还因地制宜引入戏曲、书画、文娱等志愿服务活动,使得“孝老食堂”由单一的“集中吃饭”转变为多功能、综合性的为老服务平台。
资源整合:让助餐服务要素活起来
如何让老年食堂高效运作?据记者观察,大部分社工机构在承接老年助餐服务项目后,运用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理念来运营,激活人力、场地、企业、组织、资金、政策等资源要素。
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汽车路街道人民路社区60岁以上居民占比48%,属于超老龄化社区。益阳市青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社区食堂运营项目后,发掘低龄健康老年人为志愿者,盘活人力资源开办互助式“爱心食堂”。
社工对志愿者进行岗位分类,将“爱心餐”的制配从社区爱心菜地到老人餐桌过程流程化,形成“种、管、摘、买、洗、切、炒、盛、包、送”的环节链。同时,制定志愿者管理及志愿服务积分激励制度,设计微信小程序智能化打卡服务,方便志愿者记录服务内容和积分数据管理,积分可兑换超市物品和社区服务等。
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街道东庄社区社工整合了敬老院和社区养老驿站资源,由辖区内的敬老院厨房统一制作饭菜,配送至社区养老驿站,驿站提供老年餐桌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驿站则提供送餐服务。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文翁社区社工运用“社区合伙人”理念,动员辖区内的商家、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综合资源,成立“社区合伙人联盟”,建设了助餐点、文翁家宴、文翁食室三个助餐阵地。社区老馆子马蹄花是助餐点“合伙人”,店铺老板出资装修助餐点,购买餐车餐具,共享厨房、厨师,按每人每餐8元的标准,每天提供50份午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0平方米过道被建设成文翁食室,引入“社区合伙人”辖区面包店,每天生产销售适合老年人的无糖面包、蔬菜包等糕点。
河北省沧州市青县“孝老食堂”则是充分盘活社会慈善资源的典范。青县各界商会、乡贤、企业、个人积极捐款,金牛镇大鹁鸽留村企业、群众爱心捐款达31万元;曹寺镇曹寺村村民自愿捐出闲置房屋,6家企业近百名员工捐款11万元。青县红十字会还成立了孝老食堂建设专项基金;企业捐资达到一定数额还可冠名孝老食堂。如今的青县,群众自发为“孝老食堂”捐赠米面粮油、新鲜蔬菜已成为常态。
服务可持续:推动构建多元筹资机制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大部分实行政府补贴,菜品价格一般低于市场价,有的地方甚至对低保、特困、高龄等特殊老人免费。如何保持收支平衡和可持续性运营是推进老年助餐服务的最大挑战。
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提出,建立“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支持老年助餐服务机构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服务。
社工在运营老年助餐服务的过程中,积极推动构建多元筹资机制。比如,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杏山村,宁阳县爱家社会服务中心社工采用“众筹+互助”的模式运营“乐邻爱心厨房”,为65岁以上困境老年人提供1元爱心午餐。餐食实际成本为5元,杏山村乡村发展公益基金补贴3元,村委会补贴1元。其他居民来就餐则每顿收取5元。其中乡村发展公益基金来自山东光辉慈善公益基金会、爱心企业、爱心个人的捐赠。无独有偶,成都文翁社区也充分利用社区基金,“文翁食室”的“社区合伙人”将10%的收益捐入社区基金,助力老年助餐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运营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汽车路街道人民路社区“爱心食堂”的社工张琳琳告诉记者,他们将“爱心食堂”上线腾讯募捐平台,截至目前募集资金12万余元;撬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慈善组织、社会爱心人士捐赠款项及物资折合人民币34万余元;其中被服务的8位社区居民以定向定期捐赠形式反哺食堂,捐赠物资包含米、油、食材、厨具等;推动“爱互助”,鼓励以老助老,用志愿积分兑换超市物品和社区服务等方式,激发居民参与老年助餐服务的动力。
社会企业模式则是另一种探索。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社工机构运营“安源红邻里之家”前期,由于服务需求量大,但政府投入和社会慈善资源有限,社区食堂项目很快就处于亏损状态。
为扭转亏损,社工机构法人注册成立“安源红邻里之家”总公司,其成立义购之家超市、安源红活水源工贸有限公司、物业有限公司三家子公司,企业经营所得一部分用于邻里之家及其社区食堂运营。公司也被认证为社会企业,项目获得了可持续的运转能力。
“社会企业集合了市场和公益的双重特性,是一种新型混合型组织形态,将其经营所得利润用于公益事业,解决了慈善捐赠资源有限的瓶颈,实现了公益事业的自我造血能力。”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冯小林表示。
而对更多地方而言,要实现老年助餐服务的可持续,需要把老年食堂视作餐饮行业,实现商业化运营。对于特殊困难老年人,享受政府给予的餐费补贴和一定的低价,同时面向社会开放,开辟食堂增收渠道。
一粥一饭,看起来最普通的需求,却关系着老人最实在的满足感,牵动着全社会对老人最朴实的关心。社会工作的介入,让老年助餐“助”在吃上,也“助”到人心里,希望这份热乎乎的服务能够“热”得持续、“助”得长久。
一个老旧厂矿社区的老年食堂是怎样运转起来的
杜云芬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马街街道春雨路社区属于复合型城市社区,管辖面积大,基础条件差,低保及残疾人口多,居民情况复杂。社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有5000余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有802人。社区老年人主要为厂矿退休职工,整体收入偏低,其中高龄、独居、残疾等老年人普遍存在日常生活照料缺失的问题,助餐需求较为突出。
2023年8月,马街街道办事处、春雨路社区居委会、昆明市官渡区善润养老服务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善润)共同申报的党建引领“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服务项目落地春雨路社区。善润社工在党建引领“五社联动”机制下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并发挥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社区志愿服务,提高社区助餐服务质量。同时,以助餐服务为平台撬动社区内外资源,有效回应社区老年人以助餐为主的多元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确定助餐场地,了解助餐需求
春雨路社区辖区内大部分是老旧厂矿居民生活区,没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用房,更没有现成的场地可以用来开办老年食堂。经春雨路社区牵头多次沟通协调,辖区内的冶炼厂愿意在不影响居民日常活动的前提下,将其活动室用作社区老年食堂场地。
解决了食堂的场地问题后,善润社工在社区网格员前期走访的基础上,在离助餐点较近且老年人较为集中的电缆厂、冶炼厂、电机厂生活区,开展了老年助餐服务需求调研及项目服务宣传,深入了解社区老年人的助餐参与意愿及能接受的预付餐费标准,并收集助餐服务意见和建议等,为开展助餐服务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链接本土资源,提供助餐服务
由于冶炼厂活动室不足60平方米,不具备做饭条件,需要供餐商家每天配送餐食。善润社工和社区一起实地走访了多个商家,并联系到电缆厂本土居民创设的一家餐饮企业为老年食堂供餐。随后,善润与社区、餐饮企业多次沟通,确定了供餐方案。该餐饮企业将供给高校学生的餐食改良成符合老年人喜好和口味的饮食,再由专门的餐车送到社区老年食堂。
2023年9月27日,“春雨路社区老年幸福食堂”正式供餐。针对60岁以上的社区老年人,食堂按照年龄段给予不同程度的二荤二素用餐优惠:90岁以上老年人,一顿3元;70—89岁老年人,一顿6元;60—69岁老年人,一顿7元。食堂针对残疾人、低保和特困供养人员以及环卫工、快递从业人员等也给予用餐优惠,按一顿3—6元收取费用,其他居民则按一顿12元收取费用。食堂每天供应中餐和晚餐,每餐均提供15个荤菜和15个素菜,让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选择。目前已有200余名老年人办理了就餐卡并到食堂用餐。
“有了这个幸福食堂,感觉真的很‘幸福’!”80岁的尚奶奶开心地说。她每天都和92岁的老伴到食堂用餐,两人共花9元就能吃到一顿新鲜美味的饭菜。
回应多元需求,拓展居家养老服务
为保障社区老年食堂持续有序运营,善润社工结合项目实际,培育了一支助餐志愿服务队,并建立了社区志愿者积分兑换制度。社工还与春雨路社区党委充分联动,动员社区党员,特别是国企退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参与党员助餐志愿服务。目前,助餐志愿服务队已有30多名成员。每周四,志愿者们都会自发组织开展社区助餐志愿服务活动,协助老年食堂开展用餐秩序维护、登记办理餐卡、环境维护、困境老年人帮扶等服务,社区助餐志愿服务形成了良性循环。
善润社工还了解到,除了助餐需求外,社区空巢、独居、高龄老年人还存在孤独寂寞、健康知识缺乏、看病无人陪伴、无力完成家务等困难。因此,善润社工有效整合社区内外慈善资源,梳理形成社区老年人服务资源清单,先后联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北京斯利安药业、云南恒益形象设计学校、昆明公交公司等十余家服务资源,不定期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现场义诊、老年防诈骗知识宣传、爱心公交卡年审、免费理发、健康知识普及等公益服务,并链接各类居家上门服务资源,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居室打扫、助浴、陪同就医等低偿服务,不断满足和回应社区老年人的多元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春雨路社区老年人口基数大,很多老年人期望到离现有助餐点较远的其他小区开办老年食堂,但因场地、资金等条件限制,暂时未能满足其需求。下一步,项目将持续完善服务网络,并探索通过社区基金等方式进一步盘活社区资源,不断提高老年助餐服务质量和水平。
“社会工作+”让老年助餐服务提质增效
梁 昆
2023年10月,民政部等11部门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强调“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民生工程,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那么,在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中,社会工作如何发挥专业作用,切实提高老年人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提质”和“增效”两个方面展开初步讨论。
提质:全程贯穿“以人为本”理念
首先,要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做好老年助餐服务的需求评估工作。有学者将需求划分为感觉性需求、表达性需求、规范性需求和比较性需求四种类型。其中,感觉性需求是指服务对象感受到或意识到,并用言语表述出来的需求;表达性需求是指服务对象把自身的感觉通过行动表达出来的需求;规范性需求是指由专家学者、专业人士、政府官员评估而决定的需求;比较性需求是指服务对象将所得到的服务与其他类似的社区或群体进行比较,而认为有所差别的需求。不同类型的需求各有其特点和应对方式。社会工作者应采用多元方法,认真开展老年助餐服务需求的调研摸底工作,发现并综合比较不同类型的需求,从而确定需要满足的需求顺序,以此作为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的立足点。
其次,要在老年助餐服务的供给设计中,坚持“服务使用者视角”,积极调动老年人参与,让老年助餐服务更对老年人的“胃口”。从“服务提供者视角”到“服务使用者视角”,不仅是一种视角的转换,也是“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无论是老年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点等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的规划与配置等环节,还是食谱的设计、餐食的配送等环节,都应积极吸引老年人的参与,充分融入老年人视角,让老年助餐服务的供给对老年人而言不仅是现实存在的,而且在观念上是可接受的、在时空上是可及的、在经济上是可负担的。
最后,要适时开展老年助餐服务的评估工作,客观评价服务提供状况和服务对象、相关群体等方面的满意情况,特别是作为服务对象的老年人的满意度情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持续改进老年助餐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保障。
增效:兼顾长者多元需求
一要积极倡导,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在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时,应倡导社会和老年群体构建积极老龄观,营造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将老年群体视作回应自身助餐服务需求的宝贵资源,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可以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开展灵活多样的志愿活动,探索“服务积分”“志愿+信用”“公益时间”“结对帮扶”等模式,培育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志愿者队伍和互助组织,也可以鼓励和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老年人参与创新创业团队,通过职业活动探索回应老年助餐服务需求的新思路、新方案。老年人不仅是老年助餐服务的对象,还可以成为老年助餐服务的设计者、提供者和监督者。
二要主动谋划,推动老年人的社会融入。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的规划与设置应更具包容性,充分考虑代际共融和社区共融的需要,可以将其定位扩展为“老年优待(优惠)、全龄友好”的社区助餐服务设施。例如,将老年食堂建设成为“社区食堂”或“邻里食堂”,不刻意区分老年群体,在满足老年人就餐需要的同时,兼顾上班族、独居青年、带小孩的双职工家庭等社区居民的需要,保障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充分盘活和利用老年助餐服务设施,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四点半课堂、培训讲座等,实现从“老龄”到“全龄”、从“食堂”到“学堂”的跨越,促进代际共融和社区共融。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上海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