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以三个转变推动城乡养老服务体系优质均衡发展

时间:2024-02-19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山东省威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孙玉建

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借助首批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等先行先试机遇,打出政策、模式、措施联动改革“组合拳”,推进城乡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优质化,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市、区)“全域一片红”,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50张,居全省首位。

变兜底保障为幸福供养

以优质服务解决基本养老问题

威海市构建兜底保障、基础服务、普惠供给三位一体的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多更优质的基本养老服务。一是健全兜底保障机制。对困难失能老年人,省内率先实现集中托养服务制度全覆盖,对失能、半失能的低保老年人每人每月分别补贴1200元、900元。对居家的失能、半失能低保老年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每人每月分别提供60小时、45小时的居家上门服务,年均服务70万人次。二是创新供养照护模式。2023年统筹3500余万元照护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专业机构运营”方式,培育打造“海螺姑娘”分散供养照护模式,目前在岗“海螺姑娘”1300多名,建成38处服务站、辐射所有街道(镇),为全市7400余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标准化的助餐、助洁、助医等“六助”服务。三是扩容普惠养老服务。健全29项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市级每年统筹52%以上的福彩公益金用于实施护理型床位建设、嵌入式社区机构建设、失智老年人防走失等18个项目,近3年来投用普惠养老床位2650张,建成街道(镇)综合养老服务机构76处,配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127处。

变自力型养老为互助式养老

以多方共济补上供给短板

威海市充分发挥信用激励作用,引导社会力量、老年群体参与养老服务,以“小投入”满足老年人“大需求”。在全市,打造覆盖城乡的助餐体系,出台城乡老年餐桌指导意见,建成老年餐桌1107处,覆盖1390个村(居),日均服务老年人3万人次。在城市社区,探索“公益性+市场化”模式,通过政府补贴一块、企业让利一块、老人承担一块,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实惠的“一餐热饭”。在农村村(居),创新“信用激励+志愿服务”模式,全市成立志愿服务队伍3225支,为2.7万名老年人提供免费午餐。在城区,探索“积分养老”模式,老年人通过参与社区治理、参加公益活动、上老年大学等方式获取积分,用积分可以兑换特价商品及康复理疗、理发、家政等服务,以此引导老年人积极走出家门、融入社区。2023年以来形成积分53720分,消费积分11424分。在农村,试点睦邻互助养老模式,设立睦邻互助点,从村干部、网格员、村民代表中招募睦邻互助员,并配套建立信用积分奖惩、监管机制,为农村高龄、独居、孤寡、失能等老年人提供标准化的探视、问候、居家、应急等服务,打造睦邻互助点556处,682名睦邻互助员为2132名老人服务,年提供服务27.3万余次。

变插花式布局为打造共同体

以系统集成满足多元需求

威海市推动线上与线下相互联动、机构与居家养老互为补充,构建起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线上,以互联网思维打造虚拟养老院,依托“6012349”居家服务呼叫中心,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各类服务机构3258家,“一站式”提供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紧急救助等223项服务。目前,平台日均呼叫量4500余次,2023年以来提供上门服务80万余次,累计成功实施紧急救助495例,帮助230位老人安全回家。线下,以嵌入方式实现家门口养老,在全省率先探索“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一是把专业服务“嵌”进来,依托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引导专业服务机构将服务下沉至社区,且服务质量、收费标准接受民政、街道、社区三级监管,为老人提供优质优价的服务。二是把医疗照护“嵌”进来,创新“团队履约、医养进家”模式,依托基层医疗机构组建719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上门提供延续护理、慢病管理等医疗服务。三是把养老床位“嵌”进来,免费为4894名困难失能老年人设置家庭版的养老床位,并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把生活照料、基础护理、康复保健等基本照护服务送到家。同时,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老年人,试点“社会化”家庭养老床位,“政府补一点、个人拿一点”,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浴等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160张社会化家庭养老床位,累计完成居家上门服务1.2万人次,今年以来完成服务7968人次。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