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暖心饭”

时间:2024-01-23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苏天真

安徽省马鞍山市老年人口占比达22.2%,“吃什么”“怎么吃”成为居家老人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2019年以来,马鞍山市抓住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契机,探索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努力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暖心饭”。如今,全市已建老年食堂(助餐点)323个,其中城市199个、农村124个。

聚焦需求,合理规划布点

雨山区是马鞍山市中心城区,现有29万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21.4%。区民政局养老服务中心主任陶彩云告诉记者,该区依托第三方机构,2021年租赁国企闲置的1900平方米房产建设“中央厨房”,全力打造“中央厨房+助餐点+送餐上门”老年助餐服务模式。

记者走进雨山区“中央厨房”,只见配备齐全的蔬菜农残检测、加工、烹饪、分餐间,一体化智能消毒区、自动清洗区、冷鲜库区域等,“明厨亮灶+互联网管理”有力保障了食品安全。餐食装箱后,工作人员用送餐车配送到44个社区(村)助餐点。除了配送在“中央厨房”炒制好的菜品,还配送一些净菜,在各助餐点现场炒制,以提高菜品口感。

目前,雨山区平均每天为4120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其中,500位老人为送餐上门,由全区2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员工负责送餐。

市民政局副局长陈仁龙介绍,马鞍山市依托全市智慧养老综合服务指导中心、各级养老服务中心(站)和助老志愿者,采取线上线下问卷、入户调查等方式,了解全市各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2019年市财政投资1000万元,选择20个退休人员较多、对老年助餐服务意愿较高的社区,先行开展助餐服务试点。2021年,马鞍山市将社区助餐服务工程纳入全市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市级重点民生项目和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在主城区逐步推广。

马鞍山市在有配建场地的社区,投入专项资金,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站等养老设施,建设助餐服务场所;在配建场地不足的社区,利用闲置的社区用房、物业用房等设施改造成社区助餐服务设施。2019年以来,全市利用36处闲置设施建设区域性老年助餐“中央厨房”和社区助餐设施,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

惠民便民,丰富服务功能

“午餐有萝卜烧肉、木耳西兰花、青椒干丝、西红柿鸡蛋汤,大米饭。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我们老年人吃饭不愁了。”当涂县石桥镇万济村村民唐峰在村老年助餐服务中心用餐后高兴地说。万济村老年助餐服务中心是马鞍山市首家农村老年助餐服务中心。

“中心主要为60周岁以上有助餐需求的老年人及60周岁以下重度残疾人提供助餐服务。”万济村党支部书记谷春花介绍说,按照“一荤两素、一汤、一主食”标准配餐,目前收费标准4元—8元不等,根据年龄、困难类别提供相应的就餐补助。

万济村老年助餐服务中心配备了消毒柜、膳食加热等设施,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承诺书等上墙公示,每周公布菜谱,食品留样,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老人吃得安心、放心。

万济村老年助餐服务中心是马鞍山市老年助餐服务的一个缩影。

马鞍山市按照“政府贴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原则,对老年人就餐进行优惠,财政按照每餐不低于1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各类套餐价格平均低于社会用餐价格2元—4元。同时,推出老年助餐卡,实行优惠叠加,并邀请不同层次的老人参与价格制定、套餐配置工作,满足差异化需求,最大程度让群众得实惠。

马鞍山市从2021年开始探索个性化配餐,鼓励助餐服务企业统筹配置厨师、服务人员等力量,优化菜品搭配,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就餐需求。

马鞍山市还依托全市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开发订餐微信小程序和手机APP,老年人本人或亲属均可通过网络订餐,不断提升老年助餐服务的便利性。

马鞍山市在各助餐服务中心(站)实行专业配送的同时,还整合街道、养老机构及志愿者力量,为行动不便的320余名高龄、孤寡、失能老人上门送餐。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上门送餐18.78万份。

规范引导,完善保障措施

制度精准发力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发展。马鞍山市制定出台了《马鞍山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对政府推动和支持社会力量为老人提供助餐等生活照料服务、合理布局社区食堂老年助餐点等提出刚性要求,同时将助餐服务设施纳入养老服务设施专项布局规划,保障老年助餐服务项目推进实施。

马鞍山市对利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存量用房新建或改建的社区助餐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市财政按照每家12万元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对新建或改建的社区助餐服务站(助餐点),按照每家3万元的标准补贴。助餐服务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等享受民用价格优惠政策。

据陈仁龙介绍,在老年助餐服务规范管理过程中,市、县(区)两级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先行介入,出台食品安全工作指引、助餐服务场所建设要求,指导助餐服务机构建立覆盖食品生产、配送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机制,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保障老年人健康与安全。助餐机构普遍实行“六公示”,即人员健康证明、收费价格及对老年人的优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承诺书、小餐饮备案、一周食谱上墙公示。创新示范评定机制,对运营较好的助餐服务机构在奖补发放等方面给予倾斜,日均就餐50人以上的运营奖补标准为每年5万元、50人以下的为每年1万元,促进企业规范化运营。

在政策的引导、推动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助餐服务。以马鞍山公益素食馆为例,这家社会组织致力于为老年人以及特殊群体提供素食及各类助老志愿服务。他们推出的三菜一汤、四菜一汤惠老套餐分别不高于8元和10元的标准,同时开发19元标准的自助餐,通过宣传引导,平均每天吸引600余人前来就餐,把营收的10%用于弥补老年助餐成本。

“我们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老年助餐服务。让政府部门搭台,社会力量参与,经营主体大展所能,促进形成资源的融合联动,共同把社区食堂这件好事办好。”陈仁龙说。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