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明
时值隆冬,河北省清河县田野里的厚厚积雪尚未完全消融。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清河县慈善总会原会长郑成明的家里暖意融融,仙人掌、虎皮兰等绿植在阳光的照射下灿烂生长,给小院带来勃勃生机。
记者视频连线采访时,郑成明正在屋内踱步,思考着自己与清河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三桩事儿。
清河县教育基金会是郑成明退休后干的第一桩事儿。郑成明介绍,2013年7月,清河县企业家李文勇捐资1000万元,县财政配套支持1000万元,成立清河县教育基金会。郑成明当过教师,退休前当过分管教育的副县长,被推举为首任理事长,走上了自己的公益慈善之路。
清河县教育基金会成立之初,郑成明便认识到,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之日,即为慈善组织壮大和慈善事业发展之时。因此,基金会在发展过程中,着力吸引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不但帮扶关爱了众多教师、学子,还提升了慈善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更激发了清河县的慈善活力。
清河县慈善总会是郑成明退休后干的第二桩事儿。2018年,清河县成立县慈善总会,郑成明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县教育基金会和县慈善总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以助学和济困助推全县教育和慈善事业发展。
谈及慈善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郑成明说:“提高社会声誉是必要条件。换而言之,就是让群众真正打心眼里认可慈善组织,提起来就竖大拇指。”
社会声誉从何而来?面对记者的提问,郑成明介绍:“我们的工作人员大多为退休干部。大家认为,向内发力、从严治会是关键。”为此,大家制定并严守“五个一”,即志愿者不要一分钱工作报酬,不搞一分钱公款吃喝,不接收受助户一分钱礼物,拒绝会员单位的任何一次请客,财务不许有一分钱的变通报销。
久而久之,“五个一”成了清河县慈善总会的一张“名片”,树立了形象,广聚了爱心。在清河县慈善总会的引领下,当地组建了3万余人的志愿服务队伍,为居民提供多领域、多样化的服务。
在这3万多名志愿者中,交警王明元在清河县很有名气。他成立的明元志愿护学服务队,无论寒冬酷暑,坚守在各个校园门口,开展护学志愿服务。服务队队员穿梭在车流中,把孩子们安全护送至校园,成为当地一道美丽而温暖的风景线。
郑成明退休后的第三桩事儿,指的是清河县农耕文化展览馆。郑成明带头捐资十几万元,组织60多名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创办了该展览馆,免费对外开放,传承农耕文化。目前,这个馆已藏有4000余件展品,分为耕耘、粮食加工、交通运输等13个展室。同时,收集清河县优秀村规民约、优秀家训以及流传于农村的格言、谚语、“老话”,让宣传教育更接地气。
在众多展品中,郑成明最钟情耧车、犁耙等传统农耕用具。小时候,郑成明和父母居住在农村土房子里,农活没少干。“我那会儿腰不好,不爱干农活,怵头得很。”郑成明告诉记者。
退休后,郑成明反而对原本怵头的农活有了更深的感情。在郑成明看来,乡愁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记住乡愁,留下祖辈的印记,记录社会发展变迁,能够唤起人们为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回顾自己的慈善历程,郑成明曾撰两联以表志意:“桑榆未晚,不负慈善胸臆;夕照有情,尤欣公益人生。”“观多彩人生,安仁最美;阅流金岁月,偕爱致祥。”
最近,郑成明已卸任清河县慈善总会会长,又被选为清河县慈善总会、清河县教育基金会联合党支部书记。谈及未来的发展,老人声音洪亮:做慈善即终身事业,献爱心乃一世生涯,以公益慈善之行谋人间正道。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将一直奔走在兴学举善这条充满温暖和希望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