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 倩
社会事务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点多面广,既要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又涉及殡葬管理、婚姻登记等基本社会服务。2023年以来,民政部及各地民政部门聚焦群众关切、回应社会期盼,改革创新、做实做细社会事务领域各项工作,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为公共服务增加温度。
“应救尽救” 干好“暖心活儿”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全社会中最困难、最特殊的群体之一,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能否得到保障,是检验社会救助安全网是否密实、是否牢靠的重要标志。2023年以来,民政部以及各地民政部门完善各项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救助措施,在街面巡查、站内照料、救助寻亲、落户安置、源头治理等方面下大力气建机制、强责任、提质量、优服务,及时帮助流浪乞讨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摆脱困境。
救助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依托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网等,民政部指导各地加强部门协同,会同公安机关加强长期滞留受助人员身份甄别与查询,累计帮助7948名受助人员寻亲成功,为3025名长期滞留受助人员办理落户安置手续。
救助管理工作创新发展。民政部先后赴全国8个省份开展实地调研,系统梳理救助管理工作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地方改革实践,指导部分地区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救助管理工作要素资源区域内统筹互补,探索市、县两级错位发展有效路径,提升救助管理工作效能。
特殊时段救助服务持续开展。2023年是连续第11年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民政部指导各地积极应对台风、暴雨、寒流、冰冻、高温等天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切实做好极端天气下流浪乞讨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的救助服务。全国累计出动街面巡查人员155.3万人次,出动救助车辆50.7万台次,救助流浪乞讨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70.6万人次。
救助管理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广。2023年6月19日是第11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省、市、县三级共1563家救助管理机构以“科技赋能筑大爱,温情救助守初心”为活动主题,面向社会开放,举办各类活动600多场次,累计接待130多万人到机构内参观。各地还不断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形式,形成了上海“甄爱姐妹情”、浙江“救助急先锋”、山东“齐鲁驿家”等救助服务品牌,提高了救助服务整体成效和专业度,为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逝有所安” 办好“身后事”
2023年以来,民政部及各地民政部门持续深化殡葬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公益属性,坚持移风易俗,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系统观念,聚焦殡、葬、祭各环节,推动殡葬事业健康发展,让逝者得到尊重、让生者得以慰藉。
殡葬领域移风易俗不断推进。民政部指导各地加大殡葬改革政策宣传力度,积极推行骨灰撒海、树葬等现代文明的殡葬方式,鼓励引导更多群众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协调新闻媒体,积极挖掘和宣传各地殡葬工作好做法、新成效和移风易俗先进事迹。协调组织全国民政系统党员干部观看反映沂水殡葬改革的影片《樱桃崮下》。鼓励指导殡葬服务机构开展“开放日”“服务体验日”等活动,增进人民群众对文明现代殡葬理念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凝聚殡葬改革共识。
殡葬服务设施供给不断加强。民政部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落实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涉殡葬领域任务,投入中央预算内资金8.2亿元,支持35个殡仪馆、32个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建设。安排2023年部本级彩票公益金1.63亿元支持中西部省份和参照中西部地区政策的东部省份殡葬基础设施建设。
清明节祭扫工作稳妥开展。2023年清明节期间,全国殡葬服务机构累计接待现场祭扫群众6300.35万人次,其中,4265.36万人次选择绿色低碳祭扫,658.09万人次选择网络祭扫;共安葬(放)骨灰18.68万份,其中采取骨灰撒海、树葬等绿色生态方式安葬1.03万份。
“跨省通办” 育好“幸福林”
2023年,民政部提前谋划、主动担责,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把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范围扩大到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让流动人口不回户籍地就可以在经常居住地办理婚姻登记,成为这一年婚姻登记工作的最大亮点。
婚姻登记领域政策制度建设持续推进。民政部推动修订《婚姻登记条例》《婚姻登记工作规范》;配合外交部做好加入《取消外国公文书认证要求的公约》论证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体球网落实人口高质量发展要求 开展生育友好宣传教育的通知》《体球网进一步做好制止婚宴餐饮浪费工作的通知》等,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贡献了积极力量。
婚俗改革不断深化。民政部持续加大对32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的指导力度,积极推动省、市、县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截至2023年11月,全国共创建各类实验单位1806家,形成了部、省、市、县四级同步抓试点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全面推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目前,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家庭辅导室覆盖率已接近90%。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开展高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动婚俗改革走深走实,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和“区域内通办”稳步推进。民政部办公厅印发了《体球网扩大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的通知》,并指导制定办事指南和办理须知。积极推进非试点地区稳妥开展“省内通办”“市内通办”,为婚姻当事人提供便利。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共办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25.9万余对。
婚姻登记服务供给不断优化。民政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婚姻登记机关设置在环境优美的公园等有标志性的意义场所,将婚姻登记机关打造成一站式、综合性、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场所和具有本地特色的婚姻文化传播平台。积极推行颁证服务、集体婚礼、慈善婚礼等现代婚俗礼仪,引领婚事新办简办。2023年以来,全国各地共开展集体颁证活动近1.2万次,服务40.3万人次;组织集体婚礼活动1625场,服务5.71万人次。
“应享尽享” 种好“责任田”
2023年以来,民政部及各地民政部门持续健全残疾人福利制度、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加强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不断提升残疾人群体的生活品质。
残疾人福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民政部参与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会同相关部门印发《残疾人两项补贴相关数据共享备忘录》《残疾人两项补贴部级数据核对与督导工作机制的通知》《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资源共享与转介管理办法》;推动发布《中国康复辅助器具目录(2023年版)》等政策意见。此外,会同中国残联等相关部门加快推动建立重度残疾人、精神残疾人等成年监护制度,制定重度残疾人抚养照护服务政策,切实保障特殊困难残疾人的生存发展权利。
“精康融合行动”部署开展。民政部将“精康融合行动”纳入部“为民解忧办实事”民生项目,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联合召开全国“精康融合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督促各地加大推进力度,截至目前已有31个省份印发“精康融合行动”实施方案。
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持续落实完善。民政部建立了残疾人两项补贴部级数据比对工作机制,持续推动精准管理,指导各地建立健全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月度报告制度,落实“全程网办”“跨省通办”、主动服务等便民服务机制。截至2023年11月底,残疾人两项补贴已惠及1176.7万名困难残疾人和1568.2万名重度残疾人;接收补贴“全程网办”申请3.81万例,“跨省通办”申请2392例。
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全国累计出台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相关政策法规260余个,遴选47个地区开展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和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建成49个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区,设立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实体店400余家,惠及870万人。
残疾人福利机构管理不断强化。民政部指导地方利用民政部福彩公益金和“十四五”社会服务设施兜底线资金等,加大投入力度,截至2023年12月底,“十四五”地级市精神卫生福利设施建设任务明确的107个项目中,竣工项目25个,开工在建项目41个;全国民政直属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138家,床位7.1万张,在院服务对象约7万名。
回顾这一年,社会事务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千方百计满足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展望新一年,民政部门还将进一步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推动社会事务这一公益性、基础性为民事业加快发展、加大供给,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