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为院内儿童进行专业康复训练。
天津市南开区美坪园养老院为老人进行日常康复护理。
本报记者 祝 闯
2023年,天津市民政局党组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学习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民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回应群众新期待,提出“强基础、上位次、更精准、更暖心”工作目标,提炼“开门干民政、人人当专家”工作方法,各项民政业务有序推进,社会救助、困境儿童保障和养老服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津门民生福祉进一步增进,民政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加强。
社会救助兜底更牢更准更暖
11月,民政部、财政部通报了2022年度全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结果。天津市荣获优秀档次,排名东部地区第一。成绩的取得源于天津市民政局在有序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过程中,不断优化老政策、供给新政策,推动社会救助审核确认“一城通办”,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等工作的落地落实。
为了推动社会救助更精准,天津市民政局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体球网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对低保申请人家庭成员因照顾家庭中重残、重病人员、单亲家庭中婴幼儿(0—3岁)确实难以就业或者较长时间无法获得收入的,根据实际困难情况计算收入;适当放宽“单人保”条件,允许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可以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等政策;修订《天津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定办法》,增加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等规定,建立对社会救助家庭货币财产超标和部分患病、残疾家庭治疗和康复允许拥有车辆的“豁免”政策。截至11月底,13437名困难群众新纳入保障范围,同比增长7%,全市社会救助保障对象稳定在14.2万人左右。
在实现社会救助审批权限全部下放乡镇(街道)的基础上,天津市民政局以做好监管工作为切入点,开展社会救助审核确认“一城通办”改革,通过探索申请低保等社会救助业务打破户籍地限制,实行居住地申请办理。完善低保等社会救助审核信息系统功能,组织全市16个区、252个乡镇(街道)基层工作人员全覆盖培训,规范基层“一城通办”办事流程和标准,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成为常态;依托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互联网+大数据+铁脚板”有机结合,常态化开展走访摸排,及时发现遇到急难愁盼问题的困难群众并纳入监测,市级每季度、区级每月对21.5万名低收入人口数据开展比对筛查,动态掌握情况。
为了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和社会救助帮扶行动引向深入,天津召开全市社会救助工作暨保险与社会救助对接交流会议,探索商业保险参与社会救助新模式,先后有6个区筹集资金为困难群众购买商业保险,增强救助保障力度。依托天津市社会救助基金会、天津市肿瘤医院等单位组织的公益活动为500多名困难群众开展义诊、健康教育、发放慰问品。动员全市社会组织为京津冀汛情受灾群众捐款捐物5000多万元。设立1000万元社会救助基金,解决现行政策无法救助或救助后仍存在困难的群众,截至11月底,发放救助金611.97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037人次。
困境儿童保障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是党和政府赋予民政部门的重要政治任务。为了更好开展困境儿童权益保障等工作,天津市民政局打造资源互换、优势互补的联合服务新模式,为儿童权益保障注入新动能。
天津市民政局制定政策,保障困境儿童生活、医疗、教育、心理健康关爱等方面的权益。制定《天津市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信息共享比对工作办法》,推动民政、残联、医保等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大数据比对排查出疑似陷入困境的儿童126名,均及时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范围予以保障;修订《体球网进一步做好困境家庭儿童基本生活费发放工作的通知》,明确对具有本市户籍、未满18周岁且家庭享受天津市最低生活保障金或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社会保障金的儿童每人每月发放200元,全市2.6万名困境家庭儿童受益;市民政局联合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卫健委制发《体球网做好全市孤儿医疗补助工作的通知》,及时将孤儿名册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全额补助范围,实行“一站式结算”;制定《体球网进一步做好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教育保障工作的通知》,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教育保障工作纳入本地区本部门重要工作,从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控辍保学、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加强监护指导和关心关爱等方面进一步做好困境儿童教育保障工作;市民政局联合市教委、市公安局等13部门制发《天津市监护困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操作规程(试行)》,明确全市每个乡镇(街道)设立儿童督导员,每个村(居)设立儿童主任,负责辖区内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日常工作,定期开展信息排查。今年走访摸排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困境儿童13490人次,开展关爱服务和宣传活动226场次。
天津市民政局邀请北京市民政局和河北省民政厅,编研出台京津冀首个基本民生保障领域区域协同地方标准《救助保护和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心理评估规范》,为京津冀民政部门科学评估未成年人心理特征、规范发展心理健康关爱服务,推动救助保护和儿童福利机构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工作提供专业支撑。目前,全市建有儿童福利机构2所,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17所,保障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2.6万人。
“津牌养老”服务覆盖广前景阔
目前,天津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320万,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23.5%,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为满足全市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要,天津市民政局通过打造“津牌养老”服务,促进基本养老服务高覆盖体系、高效能管理、高品质供给,有效解决老年人家边、身边、床边的急难愁盼问题。目前,全市在运营养老机构386家,养老服务综合体180家,各类床位8.12万张;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348个,老年人助餐服务在164个街道(镇)、1634个社区开展,建成老人食堂1874家;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对象2.9万人。
为了健全基本养老高覆盖体系,天津市政府印发《天津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围绕6个方面、20项重点任务搭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制度框架,梳理归纳28项清单,明确基本养老服务对象、项目、类别、内容及标准和责任部门。建成养老服务综合体30个,新增养老床位3168张,11家社会组织培训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1100人,完成津牌养老服务智慧平台整体功能搭建。会同政法委、公安等11部门联合出台《体球网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实施方案》,聚焦孤寡等7类特殊困难老年人,充实10类工作力量,明确11类服务项目,链接多样化服务资源。印发《进一步规范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的通知》,累计对5800余户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
天津市民政局深入开展“养老服务监管效能提升年行动”,多维度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益,实现养老服务高效能管理;配合天津市人大开展《天津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执法检查,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整改任务,多部门深入推动条例落实落细;会同消防救援部门出台文件,明确35项重点检查和17项抽查事项清单,强化消防安全管理;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出台文件,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会同住建、市场监管部门制定文件,明确36项养老机构重点检查事项,进一步强化养老机构监管;推动出台《居家养老智慧社区建设规范》等3个地方标准,进一步完善全市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养老服务品质,天津市民政局制定全市民政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系统建设四级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发展嵌入式养老服务,打造“居家—社区—机构”综合型服务网络;召开市级养老服务联席会议,研究部署老年助餐工作;印发《体球网推进区级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以区为单位建设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已建成6个;会同8部门印发《体球网深化“寸草心”“手足情”助老志愿服务实施意见》,引导487所大中小院校与465家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综合体结对子,3719个志愿服务组织、7.5万多名志愿者开展活动1.1万余次,受益老年人35万人次。
天津市民政局坚持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同频共振,以事业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撑事业、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聚力打造“京津冀养老服务圈”,先后建立京津冀养老协同专题工作组,举办2023天津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和2023都市重阳博览会,组织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项目推介会、京津冀都市银发生活发布会和京津冀养老协同分管联席会议,赴京沪冀浙蒙等5地养老推介和招商引资,签订6个养老领域协议。目前,已吸引国内外4家养老企业入驻天津发展养老服务,推动本市多家养老头部企业向河北省延伸。滨海新区、津南区申报成为全国第三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1577万元,全市4个区纳入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市政府批准设立“天津市养老服务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项目,建立常态化养老服务褒扬机制。依托天津理工大学建立“天津市养老人才共建基地”。成立市级康养消费专班,推动组建康养集团,出台《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康养消费工作实施方案》,将养老服务作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加速释放“银发经济”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