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回望2023·河北 厚植为民情怀 奏响燕赵大地民政发展新乐章

时间:2023-12-25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一对新人在邯郸市丛台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拍照留念。

河北省民政厅组织举办2023年河北省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

河北慈善联合基金会向受灾地区困难群众发放应急生活物资。

优化养老服务供给,让老有所养;织密社会救助保障网,让困有所扶;强化党建引领,助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加大婚俗改革力度,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今年以来,河北省民政系统聚焦民生关切,推出一项项惠民政策,落实落细一件件民生实事,在燕赵大地奏响了为民服务新乐章。

优化供给,让养老服务更可及

为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河北省以加快建设“京畿福地、老有颐养”的乐享河北为引领,优化养老服务供给,促进优质养老服务资源向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聚集。

提升基本养老服务。河北省着力构建覆盖全体老年人、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省、市、县三级全部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为符合条件的13类老年人分类提供物质帮助、关爱服务、照护服务等21项服务,提高基本养老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同时,河北省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失能老年人的照护能力。深入实施养老服务领域民生工程,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环境改造和质量提升。采取政府补贴、一户一策等方式,对7.6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拓展“互联网+养老”场景应用和信息化服务,健全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机制,有效防范居家安全风险,为老年人打造安全舒适的居家养老环境。

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河北省将推动失能失智和高龄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目录。大力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全省累计建成7000余张家庭养老床位,引入91家养老服务供应商提供运营服务。按照“一街道一中心、一社区一站(点)”标准,分区分级规划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定位精准、功能互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目前,全省已建成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20个、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4885个。

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河北省强化区域养老资源对接互补,推动京津养老项目向本省延伸布局。建立京津冀养老协同机制,梳理土地、财政、金融等7方面62条环京津养老服务发展扶持政策,安排1.5亿元支持环京6市15个环京养老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通过举办养老项目推介会等搭建京津冀养老服务资源供需对接平台。截至目前,河北省养老机构收住京津户籍老年人4996人,社区常住京津户籍老年人近4万人,京津户籍老年人来河北旅居养老59万人次。

分层分类,让社会救助更精准

河北省创新机制、加强资源统筹,初步构建起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

河北省将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工程纳入全省20项民生工程,通过线上比对、线下走访,主动发现困难群众;修订《河北省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办法》,进一步规范低保边缘家庭认定程序;联合省委农办、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完善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截至目前,河北省共认定低保边缘家庭38.9万户、88.9万人。

为精准覆盖困难群众,河北省发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大数据比对和基层社会救助服务站(点)“铁脚板”摸排作用,广泛开展信息比对和监测预警,持续加强走访排查和救助帮扶,分门别类建立困难群众排查救助台账;依托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加大部门协同力度,建立定期交换数据机制,做好基本生活保障与医疗、教育、住房、灾害等专项社会救助政策的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

落实落细社会救助,不仅要有完善的体制机制,还要有便利的触达渠道;不仅要有物质帮扶,还要有暖心服务。河北省对接省政务服务网和“冀时办”移动端,为困难群众提供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网上申请、进度查询、智能研判、智能问答、信息公示服务。运用数字签名、电子证照等新技术手段,优化业务流程,推进社会救助全流程档案电子化,有效降低时间和资金成本。建立低收入家庭算法模型,运用低收入人口监测平台精确管理监测指标,生成预警数据。全年通过数据交叉比对,共预警低收入人口22万余人,及时为符合条件的提供相应救助。

针对困难群众的多元化救助需求,河北省持续推进“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方式。开展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案例评选活动,在全省推广“物质+服务”试点地区优秀经验,鼓励各地探索创新。

加大投入力度,彰显民生温度。河北省设立省、市、县三级社会救助基金。目前,共成立社会救助基金会192家,救助困难群众17216人次,发放救助资金2726万元。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通过政府投入资金引导,鼓励社会捐助,拓宽救助渠道、丰富救助形式,由所在县(市、区)基金会综合考虑特殊困难群众家庭经济状况、抗击风险能力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救助,努力构建起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协调配合、资源统筹、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党建引领,让社会组织更有为

河北省把党建工作融入社会组织运行和发展全过程,加强扶持培育,强化综合监管,完善保障机制,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灾后恢复重建,更好服务重大国家战略,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在全省社会组织中开展主题教育,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聚力;开展党组织建设提升行动,全省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总量分别达9588个、4.5万名,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培树“红色社会组织”,推广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述职制度,推动社会组织党组织成员与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坚持党建引领,高举红色旗帜,河北省引导社会组织走稳走好。

深化“放管服”改革,社会组织登记和年检年报实现全程网办;推进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建设,分层级、分类型开展孵化培训和等级评估;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和信用信息管理,织密织牢社会组织监管网,有效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风险……河北省多措并举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下,河北省各级社会组织在服务发展大局中勇担责任、积极作为。在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和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中,河北省行业协会商会参与政策、标准制定修订,开展行业统计调查,发布行业自律规约,组织培训讲座,举办展会交易会等;在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社会组织开展就业服务活动1000多场,提供各类就业、见习岗位2.3万个;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社会组织积极实施帮扶项目,受益群众超100万人次;在响应“防汛救灾党旗红”活动中,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等。

深化改革,让婚俗新风更入心

河北省秉持为群众提供优质婚姻登记服务的工作宗旨,加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拓展服务内容、推进婚俗改革,让燕赵大地劲吹文明健康、简约适度的婚俗新风。

为增强婚姻管理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河北省指导新建、改建秦皇岛市海港区、承德市双桥区等地的婚姻登记处,完善软硬件设施,规范办理流程,科学设置功能服务区,着力打造优质服务窗口。今年6月1日起,实施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目前已成功办理跨省婚姻登记616对。同时,通过线上摸底、巡回宣传、服务上门、集中调档、延时服务等举措,有序开展补领婚姻登记证等工作。全年共办理补办补领婚姻登记证161467对。

婚姻家庭和谐事关民生幸福与社会稳定。河北省发挥婚姻登记机关阵地作用,加强婚姻家庭辅导室和专业化辅导队伍建设,建立民政、司法等多部门协作机制,搭建多层次、广覆盖、便捷化的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平台,通过提供婚前心理评估或心理辅导、婚前心理调适建议、婚前法律咨询等服务,引导结婚当事人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严格规范工作流程,完善落实离婚冷静期规定相关措施,为有需求的当事人提供服务,改善婚姻家庭关系……今年以来已累计提供线上线下婚姻家庭辅导服务10万余人次。

此外,河北省还通过公益创投、政策扶持、经费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组建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队伍,面向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反家暴教育、恋爱婚姻家庭观念教育等,助力建设和谐婚姻家庭。

为减轻群众婚嫁负担,河北省大力推进婚俗改革,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婚嫁领域陋俗,倡树文明健康的婚俗新风。省民政厅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体球网全面推行婚俗改革工作的意见》,就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培育婚俗新风新貌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指导全省各村(居)委会制定修订《红白理事会章程》,明确婚事操办规模、待客范围、席面标准和礼金限额等指导标准。指导河间市、邯郸市肥乡区两个国家婚俗改革实验区以及雄安新区等4个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落实婚俗改革试点方案,推动各实验区将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协调、整体推动、定期督导,开创婚俗改革生动局面。截至目前,全省有82个县(市、区)组织集体婚礼或集体颁证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