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社会福利中心对新入住老人用餐进食等情况进行评估。
莆田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中心开展“救助政策进村(居)”活动。
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社工站开展“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
建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于2021年出台《福建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方案》,明确“用2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此后,福建省各级民政部门围绕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推动社会救助制度机制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省基本建成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让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有效救助。
锚定覆盖全面,推动社会救助制度转型升级
强化兜底线措施。近年来,福建不断优化救助对象认定办法,逐步将救助范围向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人口延伸,落实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开展“漏保”“漏救”点题整治,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截至10月底,全省共保障低保对象、特困人员64.7万人,认定低保边缘人口21.6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年均标准为10099元/人,特困人员供养年均标准为25356元/人,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22.3%、18.1%。
健全防风险机制。通过强化大数据比对、网格化摸排、铁脚板走访等措施,福建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建设省级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100多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加强数据交叉比对、关联分析和综合评估,能及时筛查出潜在救助对象并实地核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拓展促发展功能。福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组织实施试点,创新救助方式,大力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资源链接等服务,形成“物质+服务”救助模式。今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约2.1亿元购买社会救助服务项目459个,形成“微心愿”助困圆梦、“四帮四扶”等一批特色做法。
明晰分层分类,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完善
形成救助梯次。福建通过修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范、临时救助工作规范、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细化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标准;按照绝对困难、相对困难、其他困难三个层次,将救助对象划分为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人口、全体社会公民三个圈层,形成救助梯次。
做到分类施策。福建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基础,加强各社会救助制度有效衔接,综合运用低保、特困供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等政策,对不同圈层救助对象给予救助帮扶,做到因“层”制宜、分类施策,确保救助服务与需求相匹配。
扩大社会参与。福建出台《福建省慈善事业促进办法》《福建省志愿服务条例》,推动社会救助与慈善力量衔接,开展“慈善手拉手”专项行动,推广“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协同服务。近三年来,各类慈善组织年均帮扶近百万人次,1100余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联动6万余名志愿者服务群众达180多万人次。
致力综合高效,推动社会救助服务便利可及
畅通求助渠道。目前,福建全省公布180个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实时受理困难群众救助申请、投诉举报、政策咨询等。同时,该省在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闽政通”APP开设民政专区,实现救助事项“网上办”“指尖办”。乡镇(街道)普遍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实现救助事项跨部门协同联办。
简化程序手续。福建省将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的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尽可能缩短办理时限,最快当天就能办结;同时,逐步取消可以通过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和核对系统查询的相关证明材料,实现救助事项申请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提交、多方复用;全面取消急难型临时救助户籍地限制,申请人可在急难发生地或居住地申办临时救助。
强化在线监管。福建已建成省级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实现38家省直部门和金融机构共34类数据信息的共享比对,提升申请对象的认定精准度;依托福建省乡村振兴(扶贫惠民)资金在线监管系统,将低保等5项社会救助资金纳入监管范围,实现对资金流向、流量、流速的全程跟踪和精准监管。
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
福建省民政厅认真贯彻落实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强化工作举措,引领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
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成立以省民政厅厅长为组长、分管厅领导为副组长、有关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政领域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加强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统筹协调。省民政厅会同省乡村振兴局印发《体球网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福建省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方案》,引导社会组织向全省38个乡村振兴重点县及欠发达老区苏区县集聚,针对性地开展产业、就业、消费等帮扶,并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工作表现与年度检查、激励表彰等结合,提升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质效。
多措并举,强化实招。设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对接平台,100家社会组织在产业帮扶、就业创业、乡村建设等方面对接项目近200个。依托中国福建三农网开设“福建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栏,“我和我的乡村”获评福建省首届网络文化节十大网络公益项目。在省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搭建直播平台,引导社会组织通过“短视频+直播”形式,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与社会组织发展相融合。福建省民政厅指导福州、厦门、泉州、莆田4地21家社会组织深化闽宁协作,帮扶款物350多万元;莆田市城厢区安福电子商务联合会推动设立宁夏(莆田)同心县农产品展销中心,消费助农成效显著;福建省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等3家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入选《全国性社会组织、东部省(直辖市)社会组织与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结对帮扶名单》。
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在全省深化“阳光1+1(社会组织+老区村)牵手计划”,1600多家社会组织与1500多个老区村结成帮扶对子,生成帮扶项目5000多个。对获评“阳光1+1(社会组织+老区村)牵手计划”十佳案例的社会组织进行重点推介,推荐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帮扶大田革命老区申报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推荐福建省中小企业商会“乡村振兴服务之窗”申报全国优秀助农帮销案例。举办“阳光1+1 奋进新征程”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创投大赛,安排150万元对37个获奖项目实施进行加持。同时,福建省民政厅通过主流媒体及新媒体平台宣传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典型做法,激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暖心饭
自2019年福建省启动首批长者食堂试点以来,4年摸索、4年实践,全省各级累计投入3.5亿元,建成长者食堂2871个,其中53个县(市、区)实现了长者食堂乡镇(街道)全覆盖,日均服务老年人达15万余人,逐步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让老人在家门口吃上暖心饭。
政府主导,稳步推进试点
福建省民政厅选择积极性高、老龄化程度深、老年人口多的乡镇(街道)或村(居),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逐步推开。2019年,从老年人福利类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中安排,支持在20个县(市、区)开展试点;2021年从省级福彩公益金中安排,支持100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示范点建设,把长者食堂建设作为重点,将其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2022年—2023年,福建省把建设600个示范性长者食堂纳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出台后,福建省提前下达2024年转移支付资金6000万元,继续支持建设400个示范性长者食堂。
除新建食堂外,部分长者食堂通过整合盘活原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农村幸福院、宗祠祖堂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存量资源,按要求进行建筑、消防、适老化改造后投用。长者食堂建设均与当地公共服务设施同址或邻近建设。同时,聚焦老年人需求,各地形成了养老机构食堂专区(窗)、引导餐饮企业参与、集体用餐配送和互助服务模式,长者食堂服务赢得了老年人认同。
综合施策,促进落地见效
遵循“收费适中、菜金平衡、群众接受、持续运营”的公益性原则,福建省在面向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将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七类特定对象作为助餐重点保障对象,解决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就餐难题。
在试点基础上,2022年福建省民政厅会同省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体球网长者食堂建设运营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按照“四区、八有”规范建设食材可溯、服务规范、价格公道、安全卫生、老年人满意的示范性长者食堂。同时,倡导非就餐时段转换为“学堂”,提供老年教育、文娱等服务。
在运营管理上,福建省民政厅指导各地健全长者食堂财务管理、食品安全、监督反馈等制度,配齐运营管理团队。古田县出台长者食堂等级评定标准,厦门市思明区江头街道等地用上了智慧助餐系统。截至目前,全省有31个县(市、区)出台县级管理制度并聘请专职厨师或管理人员。
延伸拓展,提升服务水平
实践中,福建各地通过搭建政府关爱服务困难群体、为老志愿服务、移风易俗宣传等平台,创造长者食堂叠加效应。
搭建政府关爱服务困难群体平台——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各地加强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同时,各地长者食堂不断丰富延伸内涵,将困难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列入服务范围。2021年起,福建省民政厅会同省残联、省财政厅每年下拨资金311.5万元,推动60个爱心助残驿站试点与长者食堂、农村幸福院同步建设。
搭建为老志愿服务平台——以长者食堂建设为抓手,各地在资金筹措上,健全“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乡贤捐一点”的长效机制。在服务队伍上,既鼓励老人助人、自助,也倡导社会各界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在服务形式上,探索为老志愿服务机制。古田县成立孝老爱心促进会,探索公益慈善助老新模式;宁德市蕉城区将与互助孝老食堂结对帮扶纳入文明单位考核内容;周宁县引导乡贤、企业家与互助孝老食堂“1+1共建”;福安、东侨等地出台“助老时间银行”机制。
搭建移风易俗宣传平台——各地利用长者食堂阵地优势,开展传统文化、健康宣教、普法宣传等课程和活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宁化县推行老年人每年缴纳10元会费,逢十祝寿,长者食堂按统一标准举办集体寿宴,革除大操大办。宁德市等地长者食堂的运营和装饰融入党建、乡村文明、家风家训内容,彰显孝悌、互助精神。各地加大对长者食堂示范性宣传,提高群众对助餐、配餐服务的知晓率及对养老服务的支持率、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