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 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近年来,安徽省淮南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坚持兜底线、保基本原则,优先保障特困、失能老人需求,持续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日,本报记者对淮南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郑田宏进行了专访。
主动作为,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
记者:淮南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8.26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 22.55%,养老服务需求很大。淮南市民政局为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做了哪些努力?
郑田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强化考核评价,养老服务工作连续10年列入市政府民生工程,连续7年列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通过制订一揽子方案,初步搭建起以政策保障为支撑、规划为中期引领、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为操作指南的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淮南市民政局用好规划、土地、住房、财政、税收政策,全市90%养老机构收住老年人价格稳定在每月1000元—3000元之间。加大资金投入,主要用于特困供养设施建设及改造提升、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村级养老服务站建设以及老年助餐服务,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老旧小区通过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着力解决养老服务用房配建难问题;新建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严格落实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要求,今年全市共新建、改扩建养老服务设施15个。
淮南市民政局以“打基础、重实效、立长远”为目标,通过加强对低收入老年人动态监测预警、提标扩围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以及适老化改造建设老年友好环境等,推进全市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发展。
精准服务,满足失能老人养老需求
记者:据了解,淮南市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是优先保障特困、失能老人养老服务需求,这方面是如何加强的?
郑田宏:老年人养老最关注医疗问题,特困、失能老人这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为此,淮南市民政局分别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方面入手,解决失能老年人看病难、照护难问题。首先是开展医养结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全市168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中医理疗、疾病诊治、生活照料等康复护理服务;实施失能老年人帮扶行动试点项目,依托华仁医院建立帮扶中心,为周边失能老年人提供探视走访、医疗保健、安全关怀等服务,月均服务失能老年人600余人次。其次是搭建由部门(单位)、社工机构、邻里、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村干部)组成的五级社会支持网络,全市实现月均探视、关爱、服务老年人5万人次,如八公山区新庄孜街道团结社区老年食堂与周边30余户失能老人签订包保协议,每日送餐上门。最后是通过“六个一批”(兜底保障帮扶一批、集中托养帮扶一批、社区居家服务帮扶一批、探访关爱服务帮扶一批、家庭适老化改造帮扶一批、健康服务帮扶一批)方式对不同情况的失能老年人进行精准帮扶。
多元支撑,优化农村养老服务供给
记者:近年来,淮南市民政局在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请您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郑田宏:淮南养老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在不断完善特困供养服务机构设施环境的基础上,按照“宜公则公、宜民则民”的方式,推动机构运营机制改革,建立公办公营的敬老院工作人员岗位绩效与服务人数挂钩的激励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满足农村特困老人集中供养需求。一是选取供养人数多、乡镇经济较发达的敬老院进行改造提升,截至目前共改造16所乡镇敬老院、建成2843 张床位,同时,引入优质社会力量推动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二是以村为单位,利用农村闲置用房建设村级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为农村老人提供文化娱乐、助餐助洁、日间照料服务,现已建成388个,占全市农村总数40%以上。三是按照“村里出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拿一点”的方式,探索设立孝善基金,成立农村孝善养老理事会,管理运营“孝善食堂”,提供老年助餐服务等,目前全市已开办30家“孝善食堂”。同时,引导组建农村“邻里互助志愿队”和“党员敬老志愿队”,建立志愿服务量化积分考评制度,农村老年联系人登记率、农村老年人赡养协议签订率、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视走访率均达100%。
在做好兜底保障的同时,淮南市民政局以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抓手,探索养老服务发展新模式,2023年已初步形成以“一个长三角康养基地、两个省级养老试点创建区、三家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四项区域和产业方面的融合发展”为引领的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