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寒冬里的温暖

时间:2023-12-08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安   娜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连日来,北京市社会建设和民政系统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用心用情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用实际行动扛牢民政服务对象安全温暖过冬的责任。记者近日到儿童福利机构、救助管理机构、婚姻登记机关等进行走访,记录下这样一组温暖的镜头。

■ 镜头一

一幅温馨美好的画卷

“孩子们,咱们一起来做跳跃运动,看谁跳得高,好不好?”12月6日,在大兴区儿童福利院康复训练室里,护理员正带着部分在院儿童做运动。孩子们蹦着跳着,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屋外寒风瑟瑟,屋内却暖意融融。

“目前,我们福利院内共有32名孤弃儿童,为了让孩子们安全温暖过冬,我们在吃、穿、住、用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努力把他们照顾好。”大兴区儿童福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福利院儿童生活区,护理员正在给房间消毒、通风。“我们在每个房间都放置了温度计,室内温度冬季需保持在24℃—26℃。如果不在这个区间内,就通过空调来调节。”护理员胡鹏芳介绍,由于冬季是流感等各类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健康,他们每天给房间开窗通风、用消毒液等擦拭或喷洒,每周晾晒、清洗、消毒床上用品,孩子们的衣物也定时清洗、消毒。

临近中午,厨房的师傅们开始忙碌着给孩子们做饭。厨师李师傅告诉记者,他们精心搭配了营养餐,还经常熬制梨水、柠檬水等,一天三顿正餐、两顿加餐,保证孩子们吃得营养健康。

当天的午饭是土豆炖牛腩、西兰花炒胡萝卜、鸡蛋汤等,孩子们在餐厅里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阳光洒进屋内,照在孩子们的脸上,勾勒出一幅温馨和美好的画卷。

■ 镜头二

在外流浪的男子有了温暖的“家”

11月24日,北京市迎来入冬后最冷的一天,24小时内降温超过10℃。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朝阳区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加大对桥梁、涵洞等重点点位的巡查频次和力度,确保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在朝阳高铁站西北侧的一处绿地,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名躺在地上睡觉的男子。该男子看上去大概40多岁,身下铺着破旧的被褥,身上盖着一个棉被和一件军大衣。因突然降温,为了取暖,他把身体蜷缩在一起。

“您好,我是朝阳区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今天太冷了,您这样很危险,跟我们到站里暖和暖和吧。”副站长袁颐鹏对这名流浪人员说。

“我不需要救助,在这儿住着挺好。”这名男子朝工作人员摆摆手,随后起身自己玩起了扑克牌。见此情景,工作人员给他递去热水和食物,还帮他披上了御寒的外套。

“您有什么困难可以跟我们说,咱们一起商量着解决。”“这么冷的天,您一直在外露宿,身体哪儿受得了啊。”……经过工作人员长时间的劝导,这位流浪人员终于同意入站接受救助。“我姓张,来北京很多年了,刚来的时候找到了工作,过得还行。这几年工作不稳定,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每个工作都干不久,也挣不到什么钱。最近又被辞退了,就只能露宿街头了。”该名男子沮丧地说。

如今,张先生已在救助管理站里生活了10多天。和他一样,还有6名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也在站内暂时居住。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他们在这里吃上了热乎饭、睡上了安稳觉。

■ 镜头三

开在家门口的“惠民大集”

11月28日,家住东城区北新桥街道小菊社区的赵大妈早早地推着小推车出门了。早在前一天,她就和邻居约好了一起去逛逛家门口的“惠民大集”。

老人们要参加的这个“大集”是东城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整合多方资源,特地为满足老年人需要而开设的专场集市。记者刚走到“大集”门口,里面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就传到了耳畔。老陈醋、牛肉干、酱焖大肘子、干果、面点……10多个摊位展示着多种商品。

最受欢迎的当数蔬菜摊位。摊主将沙窝萝卜、冰淇淋萝卜、水果萝卜和白萝卜等切了整整一大盘,热情地招呼老人免费品尝。大白菜一棵只需1.6元,赵大妈和邻居每个人都买了几棵,放进了自己的小推车。

银杏舍养老服务中心的摊位前也聚集了很多人。“我们食堂经常做酱牛肉、酱猪蹄等熟食,不仅价格实惠,而且软烂入味。为了让老人品尝到新鲜出炉的美食,我们的厨师今天凌晨4点就开始做准备了。”食堂负责人佟伟介绍,“中午,我们还提供南乳肘子、宫保鸡丁、红烧豆腐、炝炒包菜、银耳雪梨羹等老年餐,欢迎大家品尝。”

此外,“惠民大集”还特地开设了生活健康咨询、手工制作体验等服务专区,老人们可体验修脚、理发、眼部检查、心电图筛查等服务,还可参与甜品糕点制作、非遗手工制作。

物美价廉的商品、专业温馨的服务、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前来赶大集的老人们甚是满意。“对我们老年人来说,一是图个方便,二是图个经济实惠,这两个心愿在这个大集上都实现了。”居民马淑云高兴地说。

“在东城区,为老服务‘惠民大集’是一项‘传统节目’,原先只在每年重阳节前后开展。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我们决定把大集调整为每月一次常态化开展,让老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享受到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东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秦臻说。

■ 镜头四

上门为结婚65年的耄耋老人补办证件

前不久,市民孙女士满面愁容地来到顺义区婚姻登记服务中心的办事大厅咨询。原来,她近期因办事急需使用父母的结婚证,但两位老人因结婚时间久远已将相关证件丢失。“我的父母身体都不太好,常年瘫痪在床,实在无法来到现场补领结婚证。”孙女士神情焦急地说。

“请您别着急,像您父母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的。”了解清楚情况后,婚姻登记员管佳向孙女士耐心地解释了相关政策,主动表示会尽力帮她想办法。

管佳告诉孙女士,因她的父母于1958年登记结婚,至今已65年,当时没有结婚档案,但只要双方户口登记在同一户口簿上,并显示为夫妻关系,便可作为两位老人夫妻身份的佐证。在确认老人符合补领政策后,管佳向孙女士出具了上门服务告知单,并详细介绍了应准备的相关证件和材料。

11月24日中午,管佳将两位老人的结婚证打印完毕后,带着相关材料、工具等,和同事一起驱车前往仁和镇窑坡村。

两位老人居住在村里的一处简易民房内,一位86岁,一位85岁。管佳和同事到达老人家中时,两位老人正躺卧在床铺的一侧,窗户被凛冽的寒风吹得呼呼作响。“天气这么冷,还麻烦你们大老远地跑一趟,这真是服务到家了!”孙女士激动地说。

“没关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现场,管佳对老人补证的相关情况进行询问,按照程序核实当事人身份信息和补证材料。在指导老人签字、按下红手印后,管佳将两本红彤彤的结婚证郑重地交到了老人手中。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上门提供的婚登服务,顺义区今年已开展了17次。“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便民举措,针对行动不便、高龄体弱等不能到现场办理业务的当事人,主动提供上门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顺义区婚姻登记服务中心主任王辉说。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