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静?胡晓霞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发展,通过“五个着力”有效推动全区社会组织形成高效协同的发展格局,整合多方优势资源,不断推进社会组织服务社会、服务居民。
着力加强党建引领作用 深化凝聚社会组织合力
强化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实现党建社建融合发展。成立金牛区社会组织综合党委,覆盖全区146家民生服务类社会组织,从优阵地、强服务、拓品牌、创特色等方面将党组织建设与社会组织建设有效融合,不断提升治理水平。
强化综合党委主体责任,引导组织融入中心工作。通过座谈学习、主题活动、培训交流等形式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将儿童群体关爱、特殊群体关怀、老年群体服务等工作贯穿其中,推动不同组织在资源、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互动合作,促进社会组织为全区的重点工作贡献力量。
强化区域党建协同发展,整合资源助力服务体系。在党建引领下,深入推进区社工总站、街道社工站和社区社工室三级社工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专业社会组织承接运营社工站(室),促进各社会组织、社会力量资源共享,进一步彰显金牛区“党建+”特色工作体系。
着力创新治理机制路径 探索四级体系高效发展
打造亲民组织服务阵地,坚持基层服务问需于民。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引导街道、社区积极利用公共空间打造便民服务阵地,营造开放、共享、畅通的参与氛围。通过社区提案解决黄忠社区“增设巴士”、九里堤北路社区“河道噪声污染”等各类急难愁盼问题400余件。
搭建四级服务分层体系,推动服务主体职责明确。搭建区—街—社—院四级组织体系,建立社会组织四级平台602个,全面指导辖区社会组织良性运行和规范建设,进一步明晰社会组织的差异化功能定位,营造全区社会组织分层分类发展生态。
分类扶持多元组织主体,发挥各类组织服务优势。开展社区发展治理“百千万·微幸福”营造工程,积极培育千余个“微队伍”,实施万余个“微项目”,提升居民队伍服务能力,搭建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牵手机制,引导鼓励社区社会组织转化为专业社会组织。
着力破解急难愁盼问题 引导社会组织主动作为
建立民生实事对接平台,有效回应需求。重点围绕养老、未成年人保护、关爱救助、社区治理四个方面,收集、整理居民需求2000余条,整合全域职能部门、社会资源,聚焦解决居民身边的实际问题,形成多方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
拓宽社会组织参与范畴,夯实专业基础。鼓励社会组织实施帮扶项目,接续推进对口帮扶石渠县和定点结对帮扶成都东部新区2个街道6个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引导社会组织投入老旧院落改造提升、微网实格建设,有序推动完成31项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
推行多方融合协作机制,健全参与渠道。依托金牛区社区发展治理创享中心,融合式打造成都市社工实训基地、金牛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志愿者服务基地,推动建立社区工作者引领、社会组织培育、社工人才协作、社区志愿者激励、社区慈善资源参与五项机制。
着力打造特色服务品牌 全面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结合组织发展不同阶段,分类进行系统差异培育。从社区社会组织成立时间、人才储备、功能定位等维度,分类提供针对性培育服务,进行社区社会组织深度支持和全周期陪伴,有效提升组织人才尤其是居民骨干的服务意识及能力,扩充居民讲师团,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扶持专业机构纵向深耕,打造社会组织重点品牌。充分发掘全区专业机构发展优势,围绕老年关怀、未成年人保护、社区治理等领域细琢精耕,打造深耕领域项目20余个,凸显“一老一小”服务的特色亮点,特色化社会组织逐步崛起,社会组织服务品牌逐渐凸显。
推进多元能力横向发展,促进组织实现创新突破。针对社会工作骨干,重点围绕残障康复、老幼关爱、社区治理等领域分别开展社工岗、实务、督导3类社工精英人才培训40余次,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建立督导团队,开展30余次的全生命周期督导,支持组织的阶梯式发展。
着力统筹各方治理主体 突出心理服务站全覆盖
依托四级体系完善阵地,形成心理服务专业空间。挂牌成立金牛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整合居民社会心理健康需求和公共空间资源,创新构建1个区级、13个街道、90个社区、100个院落的社会心理关爱平台,形成四级心理服务体系,重点关注居民阳光心态的塑造。
借助社工站室发现问题,提升全区培育联动效能。利用街道社工站、社区社工室的属地化服务优势,有效挖掘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社会心理服务需求,通过走进400余户失独老人、残疾家庭、困境儿童等群众家中,促进供需对接、服务精准匹配,形成全域联动支持机制。
配备心理支持师资队伍,强化社会心理健康氛围。组建心理督导与危机干预、心理援助工作、健心课程研发等专业工作小组,打造专(兼)职社区健心辅导员师资队伍,培育出一支具备社会心理服务专业资质的健心队伍,探索“心理咨询师+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截至目前,服务人群逾50万人次。
(作者单位分别为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民政局、成都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