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关爱“常”在 情暖浙西
——浙江省常山县打造“一切为了U”城市品牌关爱流动和留守儿童纪实

时间:2023-10-3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陈   华

人人都道钱塘美,不知最美在浙西。

丛山飞霞,层峦叠翠,金秋的浙西如诗如画。穿行在世界最大的丝瓜种植园,山谷间、村舍边,一个个硕大的丝瓜由藤蔓垂落下来,金黄的花瓣连绵成海、迎风开放,宛若孩子天真烂漫的笑脸。

常山,地处浙闽赣皖四省交界和钱塘江的发源区域。“作为中西部通往长三角地区的‘桥头堡’和浙江的西大门,常山占据‘四省通衢、两浙首站’之便,历来人口流动比较大。随着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外出就业创业的人逐年增多。这也意味着,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家庭比较多。”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常山县委书记潘晓辉告诉记者,“如何关心照顾好这些孩子,给外出就业创业人员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是我们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常山是一座千年古县,东汉建安年间便已建县,始称定阳。胡柚、香柚、茶油是当地特产,近年来伴随着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一切为了U”城市品牌,“U”既是常山特产和常山旅游的谐音,也意指英文单词YOU,含有“一切为了你”的意思。

为了做好关爱流动和留守儿童这篇大文章,常山自上而下秉持“一切为了U”的工作理念,调动一切资源紧紧围绕“学、医、助、安”,全方位构筑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群体权益保障体系。今年8月,该县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应用被列入浙江省民政领域改革重点,这也标志着常山儿童福利工作实现新跃升。

学有所教——

不只平等普惠,更在心心相通

每天上下学时间,一辆辆橘黄色的校车穿梭在常山的大街小巷和乡间公路,学生们嬉笑着打卡上下车,歌声阵阵、笑声满途,描绘出美丽浙西山如画、花如海、甜如蜜的幸福画卷。

“这是我县投入1700万元配备的智慧专用校车,站点设到每个自然村村头,行驶线路覆盖全县所有乡村,可满足全县农村20所小学、3000余名学生的安全接送需求。”常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永明指着停放在芳村镇中心小学停车场的校车说,孩子们上车自动刷脸,上下车信息以及动态监控、实时定位等第一时间就能反馈到家长的手机上,“有效解决了农村儿童特别是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安全上学的痛点问题,年乘车人次超过100万!”

在常山,“学有所教”不仅是真金白银的投入,而且体现平等普惠的城市治理效能。据常山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仅2022年县财政用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保障工作的费用就达3200万元。除此之外,还有国家下拨或争取到的上级资金等,涉及儿童福利保障的方方面面。为了让流动儿童乐享“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该县规定流动儿童只需父母一方办理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即可享受与本地儿童无差异的就学政策,100%有书读、100%进公办。

实实在在的暖心惠民之举,让“一切为了U”变得触手可及,甚至体现在不为常人所关注的细枝末节。

“让每一个孩子充满梦想”,远远看去,芳村镇中心小学主教学楼上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作为一所百年老校,目前这里有学生777名。其中,父母双方在外6个月以上的留守儿童149名,占19.2%;流动儿童28名,占3.6%。

“我校的突出特点是住校生多、乘坐接送车学生多、留守儿童多。”芳村镇中心小学校长毛海明坦言,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有的学生心理非常敏感。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学校常年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师生结对帮扶”“一封家书”、亲情电话等活动,并开设了“儿童之家”,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学会自立自强。该校还给住宿学生选配责任心强的老师,“有时为孩子盖被子这样的小细节,都能让家长们感动得落泪!”毛海明说。

医有所保——

不只“一站式”服务,更把健康送身边

“你好,请问能帮帮我吗?”“您说,我们会竭诚为您服务!”近日,常山县医疗保障局代办员小黄接到吴大爷的来电。

原来,吴大爷的孙子轩轩最近检查出小脑肿瘤,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出外务工的轩轩一直由吴大爷和老伴照顾,现转送浙江省人民医院手术治疗,一家人为怎么办理医保犯了难,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拨通了医保咨询电话。

工作人员了解到吴大爷的诉求后,立即为他们办理了异地就医备案业务。轩轩顺利地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联网结算了医疗费用。

“太好了,你们真是效率高!非常感谢。”轩轩出院后,吴大爷专门打来电话表示感谢。一直牵挂这事的工作人员也放了心。

针对留守儿童及流动家庭就医难,常山县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并推行“医保帮帮团”暖心帮办制度,让群众在身边、家门口就能找得到人、问得清楚、办得成事。学龄前的流动儿童凭父母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在常山入学的流动儿童凭学籍档案即可参加本地医保。今年以来,该县已为1700余名18岁以下非常山籍人口办理了医保业务。

以提升家庭应对重大医疗支出能力为目标,常山还实施“惠衢保”补充保险机制,所有参加常山医保的对象,每人每年缴纳100元保费即可享受到医保之外的医疗费补助,一年最高可赔付150万元,困难群众的保费由政府兜底。轩轩就是其中一名受益者。

常山还依托县医共体机制,建立以总院为龙头、片区整合、区域一体的家庭医生“防、诊、治、管、康”健康管理模式,将15家基层卫生机构、93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全部囊括其中,实现有需求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应签尽签,同时推进“送医进校”,时时守护儿童健康。

困有所助——

不只拨开“乌云”,更撑起“一片蓝天”

家住何家乡江源村的小壹(化名),是一名小学生,她的父亲因胰腺癌去世,家中欠下10余万元的债务,母亲外出打工。她成为一家不舍的牵挂。

为了挽救这个家庭,常山县民政局为小壹办理了低保,又联合县妇联、常山县阳光志愿者协会争取到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的“焕新乐园”项目,为小壹改造学习环境。除此之外,小壹每学期还能从教育部门领到750元的营养餐补助和500元的困难学生生活补助。

“焕新乐园”项目实施过程中,儿童主任和志愿者为小壹粉刷房间,还和她一起组装床、书桌、凳子和衣柜……住进温馨小屋的那一天,小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谢谢你们,把我女儿房间装修得这么漂亮!”看着女儿焕然一新的房间,小壹妈妈非常感动,一个劲地道谢。

陪伴是最深沉的关爱。像小壹这样的留守儿童是常山县“四必访”工作机制关注的重点。探访中,志愿者看到小壹流露出对舞蹈和绘画的喜爱,于是成了她的舞蹈启蒙老师和绘画老师,带着她走进大自然,经常陪她聊天、检查作业……日复一日,小壹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按照“一切为了U”的工作理念,常山县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保障制度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专业化的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实现孤儿和困境儿童应保尽保。常山县困境儿童每月最高可享受1371元补助,其中残疾儿童最多还能叠加享受每月500元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助。为了给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等困难家庭儿童撑起“一片蓝天”,民政、教育等12家单位统筹实施儿童助学、医疗、住房等8个专项帮扶,同时采取“救助+慈善”融合保障,设立社会组织扶持专项资金参与儿童关爱。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是最需要社会关爱的群体,我们通过政府兜底、社会助力、慈善赋能,让每一名儿童有人爱、有人帮。”常山县副县长黄晓彬表示。

心有所安——

不只编织“一张网”,更是全社会爱的奉献

常山县城的中心区域,有一幢现代简约的3层楼建筑。“总面积600多平方米,离县政府也就100米,去年4月改造为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统筹协调全县流动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常山县民政局局长黄小兵介绍。

除了县未保办日常工作,这里如今入驻了3家未成年人保护社会组织。“协会党员要甘当春泥,发扬服务精神,为少年儿童等祖国未来的花朵送去关爱和温暖……”常山县春泥公益协会的服务宗旨如春风般温暖,流动和留守青少年群体是其重点服务的5类群体之一;常山县义警协会5名帮教民警和遍布县、乡、村三级的10多名心理专家专门疏导孩子们释放负面情绪,为32个重点帮扶家庭定制个性化帮教方案;常山县家庭教育协会立足中心、覆盖全县,通过知识普及、家庭辅导、专业咨询等,在家庭、社区、学校、社会搭起良性互动之桥。中心配置了展厅、多功能厅、阅览室、沙龙活动室、舞蹈排练厅等,应接不暇地接待一批又一批访客和孩子们。

常山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主任张志林告诉记者,依托该中心打造的“四省边际”未成年人感化教育基地,入选衢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大民生实事,通过整合公安、民政、教育、检察院、法院、妇联等力量,实施“一站式”感化教育服务,已累计帮教流动儿童、留守儿童100多名。

“关注每一个成长的心灵,播种下一个灿烂的阳光”。为实现这一目标,常山县开发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应用并上线“浙里办”,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重点群体建立“一人一档”,提供安心行、舒心吃、全面陪、健康护、精准评等五项功能,极大提升了儿童关爱服务水平。

如果说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是常山县未保工作的大脑,那么遍布城乡的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妇联主席以及社会志愿者,就是送达温暖的手和脚。

张爱琴曾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退休后她向所在的紫港街道紫港社区报名参与志愿服务。“因为离家近,平时没啥事就想着来社区做点公益。看到一些小孩放学后在社区儿童之家做作业,我就给他们辅导辅导功课,不图啥,就是发挥余热、心里快乐!”

关爱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公益力量在常山还有很多。他们或是参与“童趣U娃”“益路童行”等公益创投项目的社会组织,或是不拿任何报酬的“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对口帮帮团”的普通志愿者……正是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一齐努力,才将“一切为了U”的城市品格变成关心关爱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让关爱“常”在的慈行善举汇聚成如钱塘江潮般的力量,添美常山,情暖浙西。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