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2023年10月22日,杭州,第四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如期而至。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聚焦残疾人体育健儿在亚残运会上的精彩亮相。而在1200多公里外,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一群残障跑者也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完成了当天既定的跑步锻炼。
体球网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而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正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本报记者兵分三组,跟随残障跑者、陪跑志愿者采访拍摄,记录下了他们双向奔赴、残健融合的故事。
每个周日早上五六点,当城市还未完全苏醒时,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下简称奥森)就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段——将近3000人在红色的塑胶道上跑步锻炼。从少年到老者,从“萌新”到“大神”,人们在晨光中享受着“追风”的乐趣。
在这些人中,有一群身着橘红色运动服的跑者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衣服的后背上印有“视障”或“听障”字样,与身着“陪跑”字样运动服的志愿者搭伴而行。志愿者在左,残障跑者在右,而将两人连接在一起的,是一根长约30厘米、手指粗细的陪跑绳。
一根绳,两个人,默契配合,跑过一年四季,跑出奥森最亮丽的风景。
从活着到生活
从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甘露园的盲人推拿按摩店出发,搭乘公共交通到奥森南园,需要2个小时,因此,视障跑者王东东4点就起床准备了。
王东东并不是天生视障。2000年,15岁时经历的一场燃气爆炸事故,让他陷入黑暗。“我的右眼完全失明,左眼有一点光感,能看到两三米的距离。”王东东说,从那时起,自卑的心理渐渐累积,他不想出门、不愿见人,“每天就围着一张按摩床转,很少与外界接触,一度胖到100多公斤。”
2015年10月8日,王东东牢牢地记着这个日子。那天,在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走出按摩店,在奥森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跑步。在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东东认识了陪视障人士跑步的志愿者贺小云,从此开始了有规律、有计划的跑步锻炼。“通过运动,我的体重从100多公斤减到了80公斤,精力更充沛,我也不再自卑、焦虑,变得乐观积极起来。这些年,我还参加了不少马拉松赛事。”王东东说。
2016年9月17日,王东东首次踏上了马拉松的赛场——世界田联认证的金标赛事北京马拉松。“那次,云姐是我的陪跑志愿者,我们5个小时跑完了42公里!之后,云姐又带着我去了上海、扬州、无锡、厦门等城市跑马拉松。到现在,我全马跑了7个,半马有几十个。”王东东激动地介绍道,他获得的马拉松完赛奖牌挂满了盲人推拿按摩店整整一面墙。
王东东还向记者展示了他手机运动软件里的数据:7年累计跑量近8000公里。“以前我只是活着,而跑步让我换了一种活法。”如今的王东东阳光开朗,不但开了自己的盲人推拿按摩店,还成为残障跑者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并带动了更多视障人士参与体育锻炼。
从独乐乐到众乐乐
2016年,注册地在上海的“黑暗中对话”社会企业(中国)发起全国性视障公益陪跑项目“黑暗跑团”。项目实施至今,已在30多个城市落地。2019年10月,“黑暗跑团”北京站正式成立,贺小云成为负责人。
“成立之初,我们就立下了‘规矩’——不设门槛!不论哪种残疾、年龄大小、有没有运动基础,只要残疾人愿意,都可以参与进来,每周四、周日早上在奥森公园相聚跑步。我们还欢迎残疾人参与志愿服务,做力所能及的后勤工作。”贺小云说。
盲人按摩师柴师傅是今年3月才加入“黑暗跑团”的。“我跑不动,就是快走,锻炼完身心都很舒服。”刚刚走完5公里的柴师傅大汗淋漓,志愿者拉着陪跑绳带他来到休息区拉伸。“周末来店里按摩的人多,我还要赶回去上班。”柴师傅说,“但我们不能总窝在按摩店里,也需要健康生活。”
随着“黑暗跑团”在残疾人体育运动圈子里的影响力逐渐提高,这个大家庭还迎来了听障跑者、孤独症跑者、智力障碍跑者……
今年61岁的刘春达是北京一所高校的手语教师。三年前,一位聋友介绍他加入“黑暗跑团”。听障跑者也需要和志愿者搭伴,以确保运动环境安全以及运动指令及时获取。刚入跑团时,刘春达只能快走,渐渐地,尝试走跑,开始跑1公里,能够跑5公里,突破10公里……刘春达告诉记者:“通过运动,我的体重减了下来,‘三高’也没有了。”他腰板挺直,言语中溢满了自信和喜悦。
参加运动的很多残疾人也都有这样的感觉:运动后,不仅身体素质变好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被认可的成就感,人慢慢变得自信了,敢于和外界接触,并渐渐融入。
从自己跑到陪着跑
经过近4年的发展,“黑暗跑团”北京站已成为拥有1600余名残障跑者和志愿者的大家庭。
志愿者刘杨玲和旗隆林夫妇告诉记者,他们就是在奥森跑步锻炼时发现“黑暗跑团”后,先是对盲人跑步好奇,进而对残障跑者很钦佩。“自己跑也是跑,陪跑也是跑,还能同时做公益,何乐而不为?”经过几次培训和“实习”,刘杨玲和旗隆林夫妇目前带过视障跑者和孤独症青少年跑步。正说着,孤独症青年小飞抵达集合点,他自然而然地就走到了旗隆林身边,拉了拉他的胳膊。“我带过小飞3次,算是老熟人了,今天我们搭伴跑步。”
志愿者许现林是通过朋友介绍加入“黑暗跑团”的:“志愿者人手不够,我们什么岗都做,哪里缺人就去哪里。”采访当天,许现林的主要任务是陪跑,他将其中的“奥妙”向记者娓娓道来:“志愿者就是残障跑者的眼睛、耳朵和加油站,需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呼吸、替他们观察路上的障碍、帮他们取递补给、及时给予鼓励。在跑马拉松时,两个人还要讲究摆臂幅度、步频的配合,保持同样的呼吸节奏,这些都要经过反复培训和多次磨合。”
为了更加直观地感受残障跑者和陪跑员之间的配合,记者蒙上了双眼,尝试与贺小云同拉一根陪跑绳。“需要往左时,拉一下陪跑绳,同时嘴里说一句,往左;需要向右时,我会碰碰你的胳膊,同时说一句,往右。”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记者能清晰感受到从绳子另一头传来的力量——信任、坚定与温暖。
正是这种力量,帮助一个个尝试迈出家门的残障朋友拨开阴霾,更好地面对生活。
从收获感动到相互成就
“每周两次活动,活动前一天的下午18点报名截至。我们再根据配速和跑步距离,将志愿者和盲友配对,光处理这些信息就得花2个多小时。”贺小云介绍,活动当天,志愿者除了要陪跑以外,还要签到登记、接站送站、配对发水、组织热身,“一些志愿者把自己的跑步锻炼计划调开,将每周最黄金的跑步时间留给残障跑者,甚至放弃3小时完成马拉松的好成绩,用4小时、5小时陪残障跑者完赛。”
“体育运动提供了一种方式,引导健全人平等、友好、自然地与残障朋友交流,同时鼓励残障朋友融入社会,更好地理解世界。这是一种双向奔赴。”贺小云说,志愿者和残障跑者是相互成就的。
视障跑者张新生每次活动后会给志愿者按摩放松;王东东经常从店里带几箱水来,分给大家喝;刘春达在开跑前,频繁往返地铁站,接送视障跑者;还有的残障跑者经常带好吃的来,帮着编织陪跑绳……贺小云历数件件小事感慨:“他们遇到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始终保持着乐观、奉献的精神。跟他们相比,咱们遇到的困难根本不算什么。”
王奇峰在“黑暗跑团”做志愿服务已有2年,今年北京密云马拉松,他陪视障跑者王学丽顺利完赛。如今的他更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残障朋友。“残疾人参与大众体育运动的另外一层意义,是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努力生活的群体,然后思考,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让他们更顺利地融入社会。比如,我们可以从不占用、遮挡盲道开始。”王奇峰说。
(翟 倩 郑 超 李 洋 周佩莹 周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