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雷 耀 通讯员 张 然
“谢谢你们,大过节的还记挂着我们。”中秋、国庆“双节”前夕,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要庄乡后大留村的低保对象高某对上门走访的乡村两级干部感激地说。
今年5月,后大留村村干部在上门巡访时发现,患肿瘤的高某一直在住院,治疗花费几十万元。她的丈夫因外出打工时受重伤丧失劳动能力,导致家庭无收入来源。村干部向乡政府上报了高某家的情况后,乡民政工作人员立即上门核实,并按照程序为高某办理了低保。满城区民政局还根据高某的医疗支出情况,为她发放了临时救助金。“政府真是为咱老百姓办实事呀。”说起办理救助的过程,高某竖起了大拇指。
这只是保定市民政部门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救助帮扶效率的一个缩影。
为了让更多困难群众获得及时高效的救助,近年来,保定市各级民政部门围绕兜底保障“核心层”,重点保障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围绕边缘救助“中间层”,加强对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群众的救助;围绕普惠帮扶“拓展层”,根据困难类型给予相应专项救助,不断健全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体、专项救助和急难救助为支撑、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聚焦特困群体,在主动发现上下功夫
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处于民政兜底保障的“核心层”,一直以来都是各级民政部门重点关注和保障的对象。保定市通过建立主动发现机制,为有需要的困难群众提供精细的救助服务,实现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
“真是太感谢了,帮了我们的大忙,帮我家解了燃眉之急。”家住保定市竞秀区东风街道话剧院社区的崔某拿到低保金后感动地说。
去年9月底,东风街道民政所接到区医保局推送的辖区居民崔某医疗支出较大的预警信息后,第一时间安排工作人员上门核实情况。经了解得知,崔某患有急性肾衰竭、心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她和丈夫均无退休金。2022年,崔某住院花费近5万元。唯一的女儿已结婚,因照顾孩子和老人未去工作,给予的赡养费有限。东风街道工作人员综合该户收入、财产及医疗费用支出等情况后,及时将崔某夫妻俩纳入低保,并发放临时救助金1.6万元。
记者了解到,保定市正在搭建民政数字化管理系统,目前已在安国市完成试运行,并逐步向全市推广。该系统可通过云计算,实时比对困难群众的收入和支出,当支出大于或接近收入时,会及时向所在乡镇(街道)发出预警,开展入户调查,全面核实生活状况,更加精准地了解实际需求和生活难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救助。
“全市县、乡、村三级以及各社会救助经办服务机构,通过优化自主申报、定期开展入户走访、应用大数据平台比对监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立预警探访机制,以及强化社会救助热线值守,畅通便民热线服务与救助渠道,确保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救助。”保定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实际工作中,该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将低保、特困审核确认权限全面下放至乡镇(街道),压缩办理时限,进一步提高救助质效。
聚焦遇困群众,在救助时效上做文章
随着社会救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困难群体的覆盖面也在逐渐扩大,由过去主要瞄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绝对困难群体,逐步扩展到低保边缘家庭、因病致贫重病患者等相对困难群体。保定市根据群众遇困情形,提供急难型临时救助和支出型临时救助,并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急难情况实施24小时先行救助,对特别困难的采取“一事一议”方式适当提高保障标准。
阜平县城南庄镇城南庄村的李某夫妻俩育有一子,全家经济来源全靠李某一人。今年年初,李某因患脑出血多次住院,自费10多万元,出院后丧失劳动能力。城南庄镇民政工作人员在大数据推送中发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城南庄村村干部到李某家入户核实,为李某一家办理了低保。鉴于李某住院花费较大,还为他提供了5000余元的支出型临时救助金。
据介绍,对于因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后基本生活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阜平县加大临时救助政策的落实力度。当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家庭等困难群众申请支出型临时救助时,可不再进行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调查,直接给予临时救助,确保支出型困难家庭享受到应急性、过渡性救助。
为提高救助时效,保定市民政局指导安国市民政局通过开发推广微信小程序,开展“数字化+社会救助”实践。打开“安国民政”微信小程序,记者看到,里面设置有社会救助申请、救助信息公示、救助热线公告、残疾人两项补贴、高龄老人津贴,以及其他一些民政工作全程网办的服务事项。通过社会救助“一网通办”,实现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的转变,方便困难群众申请救助。
在智能化提高救助时效的同时,保定市还对符合条件的低保边缘家庭进行集中认定。目前,全市共有低保边缘家庭4.22万户、9.69万人。
聚焦多样需求,在救助多元上搞试点
面对困难群众的多元化需求,保定市积极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建立“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改革试点,满足困难群众在访视、照料服务等方面的类别化、差异化救助需求。
今年6岁的小强(化名)家住徐水区户木乡户木村,患有先天性脑瘫,肢体二级残疾,其母亲于2018年患病去世。为便于照顾小强的日常生活,在将他纳入低保的同时,还给他父亲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自2022年7月徐水区开展“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区民政局、户木乡政府为小强家建立档案,提供个性化救助服务。每月入户时,工作人员通过和小强一起阅读少儿图书,引导他练习说话;和他一起画画,帮助他提高动手能力;陪他一起做游戏,鼓励他练习站立走路。在日常服务中,工作人员还自带工具,收拾屋子、打扫院子,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通过“物质+服务”救助,提升了小强的肢体灵敏度和沟通能力,改善了家里的居住环境。看着孩子一点一滴的改变,小强的父亲甚是欣慰。
记者了解到,徐水区作为保定市首个“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改革试点,既通过物质救助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又通过助餐、助医、助洁等服务救助满足困难群众的个性化需求,逐步推动社会救助由物质救助向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等综合救助发展,探索了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有效路径。
“今年,我们在徐水区试点的基础上,又积极推荐顺平县、安国市作为省级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试点单位。”保定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将会更好地发挥,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将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