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打造西湖特色“助联体” 筑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

时间:2023-10-08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黄   洋

不久前,家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孔先生在修建自家房屋时,被倒塌的墙体压伤,加上妻子患有精神障碍,一家人陷入困境。

就在孔先生为生活发愁时,西湖区民政局第一时间派工作人员前往其家中核实情况,并在由医保、人社、残联、慈善等部门以及街道、社区参与的联席会议上集中研究,统筹链接各类资源,帮助孔先生一家解决基本生活、医疗、住房、康复训练、技能培训以及孩子教育等问题。

这是西湖区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以下简称“助联体”)开展社会救助的案例之一。近年来,西湖区秉承党建统领、供需衔接、社会参与的原则,由民政部门牵头,建立区—镇(街)—村(社)三级实体化综合救助服务枢纽平台,即“助联体”,构建起纵横助联的立体式帮扶机制。

梯度纵联,立准三级“助联体”定位

西湖区在纵向上贯通区—镇(街)—村(社)三级服务网络,打造救助帮扶力量汇聚、资源统筹、能力培育、场景体验、成果展示等功能集合的“助联体”实体化运营平台。

区级“助联体”聚焦健全体系机制,着力定方向、立制度、汇资源。通过建立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工作专班和联络员制度,统筹推进区域内的帮扶救助工作,梳理困难群众需求、救助政策、惠民补贴、服务资源四张清单,让社会救助信息一目了然;健全管理制度,对三级“助联体”的纵横架构、服务内容等作出全面规范,切实加强对基层站点的指导;定期组织基层救助人员开展社会救助业务交流,今年以来已开展线上线下培训4次,覆盖542人次;设立救助咨询服务窗口,开展“救助一件事”网办,目前该区社会救助网办率达100%。

镇(街)服务站定位为聚焦需求化解,打造立体、灵活、坚实的“助联阵地”。西湖区根据各社区人口密度、区域位置等因素,将镇(街)服务站融入“民生综合体”,上下衔接,贯彻落实国家、部、省、市、区各级出台的救助政策;左右通联,灵活链接辖区内各类资源力量。目前,全区已建成11家镇(街)级“助联体”,为困难群众提供助老、健康、活力、教育、治理、生活、至善等7大空间基本服务和个性化、特色化服务项目。

村(社)服务点定位为聚焦服务精细化递送,打造家门口“10分钟救助服务圈”。为打通救助服务“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兜住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西湖区建成了207个村(社)级“助联体”,实现村(社)全覆盖。依托这些“助联体”,探访人员采用“点对点”敲门服务方式,主动搜集上报困难群众6方面24类408种需求,探访关爱率、幸福清单送达率均达100%,实现“主动救助、政策找人”。

精准横联,筑牢救助兜底保障网

西湖区在横向上统筹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爱心企业等多元主体力量,采取部门联动、智慧联动、社会联动三种路径,聚合力、提效能、显温度,筑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

西湖区建立由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12家困难群众需求关联度高的部门单位协作开展“十二春风”月主题活动。今年以来,各部门合力救助服务8万余人次,推动解决难点问题30类;开发建设“救急难”应用场景,推动急难救助一键直达,为539户困难家庭提供多元帮扶救助;创新开设“西湖善粮公社”“浙里办”一键捐赠,现已收到365名个人和104家单位的捐赠物资,总价值91.39万余元。

同时,西湖区联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力量,入驻“助联体”,发布服务清单,将救助范围从在册对象扩展至潜在对象。目前,该区已开展14个特色帮扶项目,如“光明行动”“困难女性精准增能”“梦想胶囊”等,为困难群众提供“兜底保障+个性化”的帮扶服务;充分发挥乡贤的独特优势,以“慈善+救助”模式凝聚社会救助工作合力,如西湖区三墩镇设立“兰里乡贤共富基金”,持续助力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等,确保他们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掉队。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