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发挥民政优势 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3-08-28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坚决扛起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生了许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故事。为展示民政部门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本期版面特别约请基层民政工作者撰写了这组稿件,以飨读者。


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兜住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王   红

近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社会救助协理员荣小杰来到医疗支出较大的覃某果家,实地了解他家的情况。

覃某果今年35岁,因在外务工发生意外瘫痪,产生较大医疗支出。其有2个子女在家跟着爷爷奶奶读书生活。覃某果受伤后,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就在此时,通过广西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推送的医疗支出较大名单,荣小杰注意到了覃某果家的情况,于是便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并按照相关政策,帮助其家庭申请了低保和临时救助。

丹洲镇江荷村村民张某艺也是通过大数据比对、被主动上门摸排纳入救助的。驻村第一书记胡昌念收到推送名单后,发现张某艺患恶性肿瘤,医疗开支大,基本生活困难,于是协助其申请了低保。

为了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柳州市民政局依托广西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在市级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以农村低收入人口为重点,通过大数据赋能,与乡村振兴、卫健、应急、教育、住建、残联等多个部门开展数据比对,筛选因病、因学、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低收入人口监测对象。柳州市采取先比对、后推送、再入户的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从而实现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精准施策。

困难群众兜底保障,过去主要依靠群众来访、人工线下摸排,不但存在工作量大、耗时长,而且准确率低。为破解这一难题,柳州市以市政务数据治理试点为抓手,依托柳州市大数据局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大数据采集各类困难群众信息数据,进行数据归集、抽取、分析,筛选出低收入人口中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患病住院等刚性支出较大等可能存在基本生活困难的群众家庭,及时将风险数据分发到县级民政部门;县级民政部门根据风险分布情况,形成任务清单分派到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则通过村(居)干部、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员等入户引导疑似对象发起社会救助申请,然后按审核认定程序及时开展线上核对和线下核查,形成“一比一派一查一救”的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联动主动发现机制,推动“政策找人”,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家庭,做到“应纳尽纳”“应救尽救”。经统计,2023年以来,柳州市通过大数据平台与乡村振兴部门比对防贫监测对象14.68万人次;与医疗保障部门比对医疗费个人自付超过5000元的对象10.16万人次;与残联部门比对残疾人对象4.94万人次。通过数据比对排查,主动发现符合条件的突发困难群众并实施低保、特困救助1725人次,确保遭遇困境的困难群众及时得到相应救助保障,实现了“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切实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民政局局长)


用心托起乡村“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

梅自强

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事关千家万户。江西省赣州市民政局定点帮扶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以来,驻村工作队紧扣“一老一小”重点群体,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统筹资源、多方联动,织密“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网,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优站点设施,实现“老幼共享”

“村里空巢老人休闲无场所可去,留守儿童娱乐无设施可用,一直是村民关注的问题。”垓上村村民小组长杨学俭介绍。“一老一小”设施“短腿”、服务缺位的短板亟待补齐。

驻村工作队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服务,争取项目资金,盘活闲置地块,千方百计填补“一老一小”服务设施空白,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有处去、有地玩。在赣州市民政局党组的关心支持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儿童之家”等民生项目在垓上村迅速落地。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按照“四助五有”标准建设,合理设置孝老助餐、棋牌助娱、运动健身等功能区域,结合周边村卫生室、文明实践站等基础设施,为老年人构建了一幅生动的“桑榆晚景图”。“儿童之家”统筹规划图书阅览、手工制作、幼儿娱乐等活动空间,可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托幼服务需求,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温馨港湾。垓上村老党员杨学丛笑着说:“没事就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坐坐,打打牌、下下棋、唠唠家常,已经成为全村老年人眼下最‘时髦’的事哩!”

做好服务保障,实现“老幼共助”

“有了硬件设施,配套服务也得及时跟上,才能将设施用起来、‘一老一小’聚起来。”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温振伟说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儿童之家”相继落成后,如何实现其长效运营、规范服务,摆在了垓上村村干部面前。

在赣州市民政局、兴国县民政局的协助下,“银杏家园”“童伴妈妈”等公益项目落户垓上村。借助“银杏家园”助老公益项目,垓上村委托第三方兴国县田庄上养老中心运营,帮助全村60岁以上的特殊困难老年人解决吃饭等难题,打造“家门口”的养老新空间。通过启动“童伴妈妈”项目,垓上村动员乡村女性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以“儿童之家”为平台,以“童伴妈妈”为抓手,探索实行“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工作模式,打通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最后一公里”。“只要放学我都会来这里,杨妈妈不仅辅导我们写作业,还陪我们玩游戏,对我们好极了。”对村里的留守儿童来说,“儿童之家”是他们另一个“家”。在这里,他们说话有人听、烦恼有人解、孤单有人陪。

壮大队伍力量,实现“老幼共乐”

“随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儿童之家’的常态化运营、规范化管理,垓上村‘一老一小’关爱工作有了良好局面,下一步我们将养老托幼服务从中心站点辐射延伸至各家各户。”8月23日,垓上村召开妇女小组长会议,村党总支书记钟澎元如是说。

经了解,垓上村正在筹划构建针对“一老一小”特殊群体的“1+1+N+N”网格化关爱服务体系,将全村按照自然村划分为六大网格,每个网格由1名村“两委”干部担任网格长,由至少1名乡村医生担任网格医生,由N名妇女小组长担任网格员,并吸纳N名驻村工作队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工、“童伴妈妈”等作为补充力量,确保助医、助学、助娱、助急等养老托幼服务“无缝隙、精细化、全覆盖”。

温振伟表示,下一步,垓上村将探索实现“一户一策”的个性服务和“一对一、面对面”的精准对接,确保服务对象随时随地有人找、有人帮,用心用情用力托起全村“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作者系江西省赣州市民政局驻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工作队队员)


以产业兴带动乡村兴

孙绍君

“没有市民政局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就没有我们企业的今天。”在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城郊乡刘马洼村扶贫车间,谈及企业发展,河南德尔馨装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罗应森发出这样的感慨。

德尔馨最初是只有几间平房的村办小作坊。正是在企业发展的艰难时期,南阳市民政局派出驻村工作队来到了刘马洼村,开始与这个企业结缘。

2018年,当德尔馨急需购买设备、扩大厂房之际,驻村工作队发挥第一书记专项扶贫资金的优势,率先注入30万元资金,解了燃眉之急。与此同时,工作队和刘马洼村“两委”多次到县、乡汇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得到多个部门的有力支持,帮助企业走出低谷。2020年再次注入第一书记专项资金30万元,购买自动化封边机,实施技术提升,增加产品附加值。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驻村工作队多次深入车间,了解企业发展瓶颈和困境,一同谋划企业发展方向和理念,和工人一道探讨技术,外联考察市场,打通销售环节。经过不懈努力,德尔馨自主研发出“平口软磁吸”“无卫生死角医院探望窗”“医院防撞带防脱落门”“门套底部防水”等四项专利。

企业生产稳定后,工作队多次和销售部门探讨发展前景,制定销售策略,帮助开拓市场。现在的德尔馨家装门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产品远销全国23个省市。在成都、武汉和郑州等地建立了专业运营中心,并已走出国门,打开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如今,德尔馨的办公楼加车间超过9000平方米、年产值超2600万元,在企业发展越来越好的同时,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困难群众生活的改善。

厂里吸纳了脱贫户就业,不仅优先为其提供岗位,还对其实行弹性工作制。同时,还吸纳邻村的30多名村民就近在厂里务工,免费培训上岗。“俺们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每月计件工资多的可以拿到5000多元。”谈起务工收入,村民罗霞开心地说。

乡村振兴,产业支撑。2017年以来,三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坚持每周“五天四夜”吃住在村,坚持“白加黑”“雨加晴”,先后利用第一书记专项资金120万元投入产业发展,为村里建设了云芳蔬菜基地,铺设了罗新庄小组第一个排污管道,打出罗新庄第一口深水井,为唐河常恒包装厂注资购买缝纫设备,为大军门厂注资技术改造,兴建该村第一座大型粮食仓库,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的负债状况发展到现在每年25万多元。

(作者系河南省南阳市民政局驻唐河县城郊乡刘马洼村工作队队员)

问计于民 问需于民

齐心协力共筑乡村幸福路

刘雅丽

“郝书记,怎么几天没见到你了啊?”

“前些天参加培训去了,刚回来,来看看乡亲们。”

在安徽省定远县界牌集镇徐小村高头陈组丁字路口,村民魏邦文见到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滁州市民政局选派干部郝腾飞,第一时间就打起了招呼,随后两人就聊了起来。附近的村民看到后,也陆续围了上来。从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到村里的生产生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交流起来。对村民提出的各类问题,郝腾飞现场答复释疑;对部分村民的困难诉求,郝腾飞一一记录,并承诺尽快回复。

自2021年6月份驻村以来,只要在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就坚持每天上午、下午至少走访一个村民组。两年多走下来,村民与队员从不熟悉、不接触变成了远远看到彼此就会打招呼、问近况。

当初,为让村民尽快认识、熟悉驻村工作队,郝腾飞带着队员公布第一书记《为民办实事清单》,制作便民联系卡和挂历,包括驻村工作队成员姓名、照片、联系方式等信息,结合日常走访向全体村民发放,使群众有事知道找工作队、能够找到工作队。两年来,累计发放便民联系卡、挂历1900余张。

为全面细致了解、掌握村民生产生活情况,驻村工作队结合定远县组织开展的“四个万家”(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活动,深入田间地头、深入村民家中倾听群众诉求,摸排了解村民的急难愁盼,建立工作台账。对属村级范畴的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对村级无法解决的,及时上报镇党委、政府或选派单位,并做好跟踪反馈,确保工作闭环。今年以来,累计收集各类问题43件,已解决35件,其余8件也在跟踪中。

为更好联系、服务村民,驻村工作队在向镇、村干部请教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战士等“五老”人员和网格员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意见,虚心求教工作方法,共同研究疑难问题解决办法。同时,利用日常走访、各类会议之际,向群众问计策、问办法,学习如何与村民打交道,不断提升协调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

为解决村庄老龄化、空心化背景下老年人幸福养老问题,在滁州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驻村工作队带领村“两委”班子研究确定了“构建‘1+N’站点服务体系”的总思路,探索了互助式养老,谋划建设了老年助餐食堂,与镇派出所、卫生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为老志愿服务队和夜间巡逻队。截至目前,已建立总站1个、末端站点9个,签约老人473人,建立互助帮扶“对子”65对;累计开展走访慰问、免费理发、体检、拍照留念、红色电影巡回展播、安全和健康知识宣讲及各类文娱竞赛活动130余场(次),受到老年人及其儿女的一致好评。

为解决困难家庭儿童就学难问题,驻村工作队积极对接滁州市慈善协会、滁州市爱心助学协会等公益慈善组织,两家协会每年分别拿出2万元用于资助村里的困难学生。同时,其他爱心组织也纷纷到村里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从书包、文具到学费、生活费等,用助学善举架起暖心桥梁,帮助孩子们放飞希望、成长成才。

两年多来,驻村工作队累计走访慰问困难群众580余户,协调解决各类民生问题277件,发放慰问金4.3万元、各类物资3.5吨,帮助代销桃子、粉丝等农产品9.1万元,协调慈善力量资助学生16人。

“驻村工作队将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以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村民的‘幸福指数’,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郝腾飞表示。(作者系安徽省定远县界牌集镇工作人员)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