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 洁
社区慈善基金和社区慈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社区慈善类组织和社区慈善人才蓬勃发展、一个个“社区慈善服务综合体”成为打通社区慈善“最后一公里”的枢纽和平台……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民政局积极探索社区慈善新模式,更有力地汇聚慈善力量,拓展社区慈善的“边际线”,让慈善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有组织、有人才,激发社区慈善活力
7月14日傍晚,包河区方兴社区的利港商业街比以往更热闹些,一个个精心装饰的义卖小摊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停留,有做非遗糖画的、有现场制作手链的,产品琳琅满目。其中,一排充满童趣的摊位引人注目,二十余名小学生在义卖自己的闲置玩具、书籍等物品。陪同参加义卖活动的家长开心地说:“感谢社区和社工给孩子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暑期实践机会,通过义卖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分享带来的快乐。”
这是方兴社区的社会组织联合会和社会工作服务站联合各居民区社工站点和实创公益开展的“爱‘兴’市集 酷玩一夏”——“风车寄爱 指尖绽放”腾讯公益项目筹款活动。活动现场设置了政策宣传区,介绍本次针对重度残疾群体筹款的公益项目内容和具体帮扶举措,吸引了不少爱心人士前来参与。
有组织、有人才,才能确保干事创业稳步推进。2020年,合肥市要求全市乡镇街道(大社区)成立志愿服务联合会,培育做强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助力社区慈善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会员由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和公益慈善类、志愿服务类、权益维护类等社区社会组织以及支持慈善(志愿服务)事业的辖区企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构成,组织申报、承接、实施公益慈善项目。志愿服务联合会开展协议签订、财务监管、业务提升等工作,推动社区慈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同时,合肥市依托合肥民政开放学院,结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三项工程”,围绕学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实务能力提升,着力培养一批长期参与社区慈善工作、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社区慈善劝募员。
有基金、有项目,帮助更多困难群众
今年12岁的小黄和母亲之间因缺少沟通矛盾较多。社工站的社工通过走访了解到,2013年小黄的父母离婚后爸爸失联,妈妈因精神疾病需要治疗,家庭收入全靠妈妈在超市上班维持,经济压力比较大。于是,社工便主动对接社区慈善基金,帮助小黄申请补助,还为她提供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现在小黄家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母女矛盾逐步缓解,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这是蜀山区西园街道“乐园人家”社区慈善基金精准打造的留守和困境儿童保护保障项目,很多像小黄这样的困境儿童受益。“乐园人家”社区慈善基金前身是“乐养西园”文化养老专项基金,经过7年的发展,从最初依靠基金会和政府出资、只服务社区养老,发展到现在街道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筹资,服务拓展到小区治理、计生特扶、社区矫正、文化营造等领域,已累计筹资120余万、开展服务46项、服务10万余人次。
截至目前,相同的社区(村)基金在合肥已设立了20余支,仅合肥市新站高新区发起设立的“新一站”专项社区慈善基金,就募集70个企业及个人资金约800万元,已开展社区治理类、孵化培育类、人才培养类、人群服务类、社会救助类五大类别共26个基层治理项目。合肥市重点围绕“一老一小一困一残”、小区综合治理、乡村振兴服务等领域,打造了31个重点慈善项目,被中华慈善总会评为“中华慈善品牌项目”。
有平台、有资源,创新社区慈善新模式
“以后,我也想做一名志愿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困境儿童小萌患有左耳先天性畸形,父亲瘫痪,母亲离家出走,现与奶奶相依为命。针对小萌的学业困扰、身心健康等成长需求,蜀山区民政局链接“蜀山慈善服务综合体”的医疗资源,帮助其进行了两次左耳康复手术。同时,组织社工、大学生志愿者、家庭教师、心理咨询师定期入户开展“一对一”作业辅导和心理疏导服务。在多方力量的帮扶下,小萌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性格也变得自信开朗。
合肥市立足社区慈善实际,打造集社区慈善项目策划实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慈善募捐、社区公益慈善类组织赋能等为一体的“慈善服务综合体”。2019年,在市慈善总会的指导下,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试点建设“慈善服务综合体”,集慈善事务接待、慈善文化传播、慈善理念宣传、慈善业务开展等功能于一体,实现由传统的物资捐赠型慈善向新型服务型慈善模式转变,拓宽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途径,让慈善人人可为。2020年8月,蜀山区镇(街)“慈善服务综合体”实现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市“慈善服务综合体”入驻企业1500余家,招募志愿者3万余名,募集善款2748.57万元,各类慈善帮扶服务25.6万人次。
“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加强整合社区慈善力量,下沉社区慈善资源,再试点建设一批社区慈善基金以及‘慈善服务综合体’,到2026年,实现乡镇(街道)社区慈善基金以及‘慈善服务综合体’全覆盖。”合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徐生彬表示,合肥将坚持党建引领总揽全局,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创新社区慈善新模式,助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具有合肥特色的善治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