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 佳
“从来没有想过我的孩子能安静地看完整场电影。孩子12岁了,今天第一次主动叫了我一声‘妈妈’。”近日,家住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的杨阳(化名)妈妈激动地流泪说。杨阳患有抑郁症,属于精神二级残疾,因为家庭困难没有做过康复训练。孩子的改变得益于鼓楼区开展“慈善+社会救助”兜起困难群体稳稳的幸福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实践行动。该行动对那些经政府救助后仍然存在困难的家庭和个人,由慈善组织给予补充型救助。杨阳就是受益者之一,在接受由社工提供的专业康复服务后,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五大帮扶行动——推动慈善从单一物质救助转向“物质+服务”救助
今年年初,鼓楼区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印发1号文件——《体球网推进“慈善+社会救助”兜起困难群体稳稳的幸福创新实践的实施方案》,对辖区内的特殊困难群众、独居老人、失智老人、困境儿童、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等实施“引领行动、共助行动、赋能行动、暖心行动、圆梦行动”五大帮扶行动,惠及全区1685户2531人。
五大帮扶行动包含15个子项目。引领行动突出慈善救助在推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优势和引领作用,包含99公益日“情暖鼓楼慈济助困”帮扶困难群众项目;共助行动主要对经政府救助后仍然存在困难的家庭,向慈善组织转介,包括帮特困助急难慈善再救助行动项目、儿童大病慈善救助项目;赋能行动聚焦特殊困难群体,助力困难群体正向发展,包含“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五社联动”社区治理创新项目、购买社会组织开展困境儿童个案及小组项目;暖心行动强化属地责任,街道、社区分层次责任到人,落实定期探视巡访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众、独居老人、失智老人提供物质帮扶、体检服务等,包含失智老年人“防走失”电子智能设备购买配备项目、购买九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心悦晚霞”项目等;圆梦行动主要对辖区困境儿童开展助学助困帮扶行动,包含鼓楼长实儿童慈善基金项目、特别困难家庭子女大学入学帮扶项目等。
这些项目,有的是资金救助,有的是服务供给,还有的是“资金救助+服务供给”。“因为有民政和基层组织力量的加入,慈善不再只是发钱、发物,还可以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访视照料、资源链接、心理疏导、社会融入、能力提升等专业服务,同时补充了民政资金和政策覆盖不足部分。”鼓楼区民政局局长张敏表示。
信息互通共享——实现社会救助与慈善救助有效衔接和优势互补
老罗一家7口人,他退休后因脑梗丧失了劳动能力,老伴和大儿媳都是残疾人,家中还有3个孩子均未成年,全家主要靠大儿子挣钱养家。虽然被纳入低保边缘家庭,按规定享受医疗救助政策,但一家人的生活仍然十分困难。
针对老罗家的情况,鼓楼区民政局积极协调慈善资金,将其列为民政重点关注对象,在街道和村“两委”中明确一名包挂负责人,定期探访。区慈善总会将其家庭纳入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慈善救助项目,对3个未成年的孩子每年给予2000元的物资救助。
据张敏介绍,目前,鼓楼区100多户低保边缘家庭已全部被纳入“慈善+社会救助”行动。为了让困难群众更及时、更全面地获得救助,鼓楼区将困难群众信息库与慈善救助资源数据库互通共享,要求民政部门及时依法依规向区慈善总会提供纳入监测范围的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家庭、易致贫返贫人口以及因突发意外支出大幅增加或者收入锐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救助对象信息,慈善组织定期向民政部门反馈其救助对象的相关信息,实现信息互通。
同时,区民政局等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主动对接慈善组织,反馈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果,帮助慈善组织减少调查环节,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每年年初,民政部门均牵头召开负责政府救助的职能部门及区慈善总会在内的联席会议,分析研判全区救助对象需求信息;区慈善总会根据需求,在助医、助学、促进就业等方面科学设置年度慈善救助项目,并将项目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填补政府救助政策的盲区。
张敏介绍,慈善力量在社会救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施“慈善+社会救助”解决了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了社会救助与慈善救助的有效衔接和优势互补,在满足困难群众救助需求、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方面效果明显。为了确保救助阳光运行,区民政局、区慈善总会还联合街道、社区对第三方组织承接实施的项目进行严格监管,让每一分救助资金都用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