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演示
参观交流 供图/中国殡葬协会
本报记者 陈 华
7月28日,当160名学员从受邀专家手中接过含金量颇高的结业证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也标志着中国殡葬协会培训人数最多的一期全国现代公墓建设培训班圆满结业。1999年以来,24年、43期,有3000余名受训学员,从这里“充电”后奔赴全国,为我国殡葬行业公墓建设奉献心力。
“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青年,用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热情,把乘风飞翔梦,写给今天,写给未来的你,写给执着前行的脚步和灵魂……”培训班上,一群年龄跨度十几岁的殡葬人一起朗诵自创诗歌,激情与梦想把整个现场点燃。他们是现代殡葬人的代表,也是一代代殡葬人不断追求卓越、提升自我的真情表达。
“以前针对不同层次,办班通常几十人,这次求学热情实在太高了!报名通道一公布,一百多个名额瞬间被‘秒杀’。”承办本期培训班的主要负责人、中国殡葬协会公墓工作委员会主任赵小虎拿出的一张统计表显示:学员来自97家单位,分布于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年龄37.6岁,平均从业年限9.6年,最长从业36年。“其中92%以上为大专以上学历,9名硕士研究生,有的刚从国外知名院校归国。”
人员爆棚、层次提升反映了什么?“说明随着殡葬行业创新发展,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正在也必须水涨船高,重视学习、重视终身教育的氛围日益浓厚。同时也说明,公墓建设培训班的品牌效应正在显现,已经成为广大行业同仁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尤其受疫情影响暂停了一年,这种求知渴望正在得到释放。”中国殡葬协会会长李建华说。
盛夏三伏白昼长,正是读书好时光。盛夏时节,黄浦江畔,上海青浦的一处幽静院落里,专家授课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学员学习聚精会神、反应敏捷,课堂气氛紧张而有序。“共谋新发展、共创新时代”是本期培训班确定的主题。为了将培训班办好,主办方经过扎实的前期调研和反复讨论,立足当下公墓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现状,聚焦行业发展的热点和痛点,并有别于往期主要凸显某一块具象业务方向的培训主题,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公墓经营、文化品牌、工程建设、数字化转型、规划设计、绿化景观、市场营销、产品价值、副营创新(延伸服务)、行业发展等10个板块专题。培训班注重创新、科技、人文和互动性体验,不仅邀请了一批长期从事殡葬工作,尤其是现代公墓经营与管理的行家里手,还邀请到关心关注现代公墓建设发展的跨界专家,尤其是数字人文专业方面的科技专家。
“可谓站位更高、视野更广、使命感更强烈。”赵小虎表示,因为我们认识到,置身事内、置身其中是每一个行业融入大时代前进浪潮的应有姿态,现代公墓行业也不例外。比如,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中,不可避免会涉及节地生态安葬工作;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公墓设施载体如何发挥文化连续性、传承性的工作;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布局中,也不可避免会涉及数字人文纪念工作。
为了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本期培训班还特别策划了礼仪演示互动、参观考察、案例互动及答辩等环节,以期通过沉浸式学习体验,真正让学员参与及思考,获得全方位的认知提升。
“真有种像海绵吸水的感觉!”来自云南的学员李宏凯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已经50多岁了,而且参加过多期公墓建设培训班,但他仍感觉这次培训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他耳目一新,“副营销售,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只是卖墓地的,而是从事着积德行善的事业,只有专心把殡、葬、祭环环相扣的服务做好,经济收益链会越拉越长;科技赋能和文化礼仪,让我们认识到情绪共鸣的重要性,必须用心用情去做,只有让客户真正体会到受到尊重,我们才会收获更多尊重。”
在培训现场记者看到,主办方及承办方的一片苦心和精心设计,反映到学员们的学习心态和实际行动上——8个学习小组你争我赶,答辩互动及交流研讨的话题在微信群里不断升温……“今天的答辩成绩也证明了大家都是有备而来,证明了5天的学习让大家收获了新知识、新思考。”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福寿园国际集团总裁王计生在总结讲话里欣喜地表示。“其实,殡葬工作就是一个社会缩影,每一个环节都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文明进步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不能脱离宏观大势,不能就公墓论公墓、就殡葬谈殡葬,而是要把自身放在一个动态大环境中,观察如何更严丝合缝地贴合时代发展、满足人民需求。”他说。
现代公墓建设是整个殡葬工作的重要一环,但并不是全部。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正努力从根本上解决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保障好广大群众“逝有所安”,这既是广大群众非常重视的家庭大事,也是党和政府非常关心的民生实事。伴随着现代殡葬不断创新发展,目前,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绿色环保等生态文明理念日益贯穿于现代公墓服务工作全过程,如何通过做好殡葬工作的“留”,满足群众多元化生命服务需求,把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从黄浦江畔放眼神州处处,殡葬人正朝着持续做好“让人民满意的生命服务”而不懈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