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共谋中国慈善教育发展之路 ——首届中国慈善学院院长圆桌会议侧记

时间:2023-06-26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王冰洁

6月18日,首届中国慈善学院院长圆桌会议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由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主办,5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慈善学院、慈善研究院院长和慈善领域的专家学者、业界人士深入交流探讨,集众智、聚共识,共谋中国慈善教育发展之路。

如何构建慈善学科?如何培养慈善人才?什么是现代慈善教育?大家见仁见智,和而不同。稳步前行的中国慈善教育,在上下求索中面临机遇,面临挑战,面临无限可能。

争鸣点一:构建慈善学科

“本届圆桌会议想要凝聚合力,营造慈善学科在高校建设中的影响力和专业氛围,提升慈善学科在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中的广泛认知和社会价值,全面展示慈善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院长程刚在致辞中说。

慈善学科的构建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新增慈善管理专业,这是国内首个慈善本科专业。这反映了公益慈善事业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释放出公益慈善事业急需专业人才的信号,中国慈善教育开启新纪元。

从首个慈善本科专业诞生,到构建起独立的慈善学科,还需要漫长过程。慈善教育的学科化程度与当下公益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并不匹配,目前只有浙江工商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3所高校获批开设慈善管理专业。截至2021年年底,国内仅有35所高校开展相关慈善学历教育。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慈善专业教育仅有12年的发展历程,当下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就业去向、学术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存在争论。

比如,在课程设置上,有专家认为,慈善学科应挂靠在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下,侧重于这些学科课程的融入;也有专家认为,慈善学科应避免陷入某一学科的单一视角,应更为广泛地链接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课程;还有专家认为,慈善学科应聚焦慈善专业知识,不应与其他学科课程过多交叉。

探讨逐步深入,共识由微而著,凝聚成形:慈善专业的学科化是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慈善学科构建须立足于学科特点和学科基本功能;应将核心课程与外延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统一,实现专本硕博人才培养一体贯通;要涵养形成慈善文化,打造慈善研究队伍;院校间应建立协作机制,在教材编写、学术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抱团发展。

“要用中国经验总结中国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教授杨团认为,要构建中国慈善学科,必须立足中国慈善实践,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理论。

争鸣点二:慈善人才培养

目前国内慈善专业本科毕业生不足千人,与公益慈善行业巨大的人才缺口形成鲜明对比。专业人才匮乏掣肘行业发展,有专家认为,这是公益慈善行业一些乱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是国内首家开设公益慈善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浦江学院执行院长谢家琛介绍,该学院2014年招收首届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本科生,现阶段在招生和就业方面提升空间都较大。目前一至四年级慈善管理专业学生共有351人,前5届毕业生共有390人,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就业率为45%左右。

谢家琛谈道,项目策划和实施能力、传播和新媒体运营能力、资金筹集能力是慈善人才的核心能力,这一答案来自2021年浦江学院对101家慈善组织开展的调研。

如何培养行业所需的人才,成为会议讨论热点。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院长陈友华认为,目前公益慈善行业人才需求与学生受教育需求之间不平衡,慈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呈现不足。

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认为,慈善教育应为公益市场培养专业“操盘手”,加强对募捐人才、慈善行业中介服务人才的培养,要培养会找钱、懂花钱、善管钱的“商业+慈善”复合型人才。

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长周秋光认为,让内行人做内行事是行业稳健持久发展的重要保证,现代慈善专业教育应遵循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蓝煜昕则认为,专业化和职业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来的,慈善人才培养不一定要走这条路径。

当下慈善学历教育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本科及专科教育为辅,与成熟学科由专本至硕博的人才培养路径相悖。一些专家认同这一路径,也有部分专家提出,应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加大本科专业的推进力度。还有专家认为,公益慈善行业实践性非常强,相比于学历教育,慈善职业教育更能为行业输出急需人才。

争鸣点三:现代慈善教育

与会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讨论了现代慈善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多位专家提出,现代慈善教育应秉持“大慈善”理念,关注第三次分配、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提升公益慈善事业的战略定位和独特价值。

山东工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院长于秀琴谈道,现代慈善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坚持党的领导。要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在观察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开展教学和研究,建立起现代慈善教育的学术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在现代慈善人才培养方面,杨团认为,现代慈善教育应蓄力未来,开设数字慈善、社会企业等前沿课程,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多位专家谈道,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让慈善行业运作方式出现颠覆性变化,现代慈善人才应熟练运用这些技术,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再上新台阶。

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本硕博一体化的慈善教育体系,被认为开创了现代慈善教育新模式。该学院执行院长徐越倩介绍,学院于2021年7月获批慈善管理硕士、博士学位点,2022年2月获批慈善管理本科专业,是目前国内首家拥有本硕博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的慈善学院,也是唯一将国际化作为重要办学内容的慈善学院。

周秋光认为,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可为公益慈善行业输出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从不同层面推动行业发展。国内高校应循序渐进推进现代慈善教育,没有条件开设本科专业的,先设硕博学位点;没有条件成立慈善学院的,先成立慈善研究院。

合力推进,共谋发展,成为专家共识。现代慈善教育既需要当下开展慈善教育的高校和专家学者共建共创,也需要高校、教育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还需要与国外高校、慈善组织等加强互动交流。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