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在为民解忧办实事中彰显主题教育成效

时间:2023-06-26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编者按:

深入基层一线,寻找堵点难点, 开门聆听意见……主题教育开展以来, 全国民政系统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努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在为民解忧办实事中彰显主题教育成效。

重实践 出实招 办实事 见实效

——北京市民政局有效疏通养老服务难点堵点

本报记者   安   娜

近日,北京市民政局养老工作处的工作人员再次来到位于西城区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综合示范中心开展调研。服务对象和家属代表提出意见和建议,民政局和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对接协调,共同商讨解决养老服务难点堵点的有效路径。

“我爱人属于重度失能老人,请问在哪里可以全面了解居家养老方面的政策?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渠道。”服务对象家属付洪恩问。

“阿姨,您刚才提到的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在近期的调研中,很多老人和家属反映不知道有哪些相关的养老政策,哪里有助餐服务,到哪里购买适老化产品等。北京市民政局打造了集供需对接、政策宣传、养老地图、养老助餐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北京养老服务网’,马上就正式上线了,可以很好地解决您这方面的问题。”北京市民政局养老工作处处长周玉答。

北京养老服务网就像一个养老服务的“网上超市”,可以满足老年人及家属的个性化养老需求。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在开展学习贯彻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聚焦社会普遍关注,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靶向发力,集中攻坚抓好抓实抓细包括养老服务网在内的6件实事,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养老领域的难题,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聚焦养老服务供需资源精准对接要求,升级建设北京养老服务网。按照“统筹集约、统分结合、数据联动、业务协同、便捷高效、无感无扰”的原则,升级建设北京养老服务网和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养老服务全要素记录、全数据互通、全流程监管、全口径分析的全息管理机制,形成“一网一端一平台”的新型养老服务信息化基础架构。目前,北京养老服务网、北京养老服务小程序和北京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已完成页面功能框架整体设计,正在进行功能模块优化调整和数据对接,将于6月底上线运行。

聚焦养老服务行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行服务合同网签工作。自3月10日起,在全市推行养老服务合同网签版。网签合同要求养老机构逐项填报收费项目,并且限定了收取预付资金的上限,不得超过月养老服务费用标准的四倍,既便于老年人和家属掌握机构收费的内容及标准,也便于行业主管部门掌握预付资金收费情况,防范收取大额预付资金的风险,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全市已签订网签合同6800余份。

聚焦进一步抓好养老机构安全管理,持续推动一体化监管。在北京养老服务网开发形成养老服务机构日常安全检查任务生成模块。市、区民政部门可根据检查需要,定制生成检查任务下发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对照检查任务进行自查,系统根据自查开展情况、整改落实情况等给出机构的“健康度”预警值。探索建立养老机构哨点监测机制,在全市三星级以下养老机构开展服务质量监测,明确监测指标、监测频次、监测数量等,对服务质量不高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常态化监管。实现源头与事中事后监管一体化、行业与社会监督一体化、线上线下监督一体化。

聚焦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强养老预付资金管理。研究制定《北京市养老服务单用途预付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对养老服务经营者、消费者等概念进行界定;规范养老服务单用途预付卡发行、兑付,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建立预付卡备案和资金存管制度,保障预付资金安全;建立健全预付资金共管共治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研究制定养老服务单用途预付卡合同(示范文本),推行网签工作。

聚焦加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强化养老服务标准创制。针对失智老人照护服务、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等空白点和薄弱点,加大研究创制力度,制定并发布《养老机构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规范》,为养老机构开展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提升专业照护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标准依据。同时,加快推动《社会单位和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第2部分:养老机构》标准研制,为养老机构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提供基本遵循。

聚焦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依托星级评定工作以评促改。按照《北京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服务质量星级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工作方案》有关要求,今年以来,已开展97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及抽查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各相关区民政部门督促整改,充分发挥星级评定的导向作用,推动养老机构学标准、用标准,促进机构持续提升服务质量。

养老服务既是关系民生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国之大者,也是关乎千家万户安康幸福的民之关切。“我们将继续以创新养老服务作为主题教育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的破局之举,及时总结提炼好经验好做法,确保服务始终围绕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展开,努力让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湖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

为康复辅具融入养老服务体系收集第一手材料

本报记者   张晶晶   通讯员   王   方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背景下,康复辅具如何融入养老服务事业?5月16日至17日,湖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以下简称省辅具中心)抽调骨干力量,组成调研小组,到荆门市东宝区第一福利院、石桥驿镇农村福利院和荆门爱尚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实地调研、了解情况。

配备的康复辅具有哪些?使用时有哪些困难?老人使用感受如何?每到一处养老机构,调研小组都详细询问管理人员、护理员、老人及家属相关情况。

荆门爱尚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入住老人陈奶奶今年84岁,长期卧病在床。这次靠着省辅具中心配适的电动站立式轮椅圆了站立行走梦,陈奶奶开心得像个孩子。

老人受益,护理员也受益。荆门爱尚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护理员杜月梅表示,以往为老人洗澡是个老大难问题,全靠人力且有滑倒风险。“现在有了定制的沐浴床,为老人洗澡就省力安全多了。”

在荆门市东宝区石桥驿镇农村福利院,工作人员付元芬向调研小组反映,院里老人年龄偏大,不少还伴有失能半失能,需要配备更多具备语音提示功能的助行类康复辅具,提醒老人避免产生摔跤和碰撞风险。

“限于经费,院里为老人配备的康复辅具种类和数量较少,配备助行类辅具成为老人们最大的诉求。”荆门市东宝区第一福利院院长严静这样反映。

为了摸清情况,省辅具中心还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该次调研收集上来的70余份调查问卷显示:入住养老机构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为42%,存有行动障碍的老年人占比74%,使用过康复辅具的老年人占比70%,需要助行类辅具和助浴类辅具的老年人占比分别为87%、75%。

省辅具中心配备产品在养老机构的应用效果如何,是调研小组了解的重点内容。其中,各方普遍对移动机等辅具的使用效果较为满意,认为其降低了护理员的劳动强度和护理风险,提升了老人的生活品质。

“近年来,各方均向省辅具中心反映,失能半失能老人在室内、户外等生活场景转换时缺少合适的移动类辅具。”调研小组成员刘万介绍,以往失能半失能老人从床上到轮椅、坐便器等场景的移动只能依靠护理员扶抬,老人和护理员都费力不说,而且极易产生安全风险。

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凭借长期积累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能力评估经验,借助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和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省辅具中心技术团队设计了一套康复辅具评估及适配体系。

省辅具中心技术质量科负责人施望喜介绍,具体操作严格遵循“先评估、后适配”的原则,即根据评估体系,对机构内失能半失能老人开展在生活场景转换方面的能力评估,做好数据收集与评估结果分析工作;随后根据评估结果,适配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移动类辅具,提供辅具使用培训与技术支持,以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场景转换时“移动难”的问题。

“四个万向轮,后背开合设计、带有安全卡扣, 可满足轮椅、如厕等需求。”按照这套体系,省辅具中心推出多功能移动机等产品。记者在产品使用演示中发现,移动机刹车卡扣和自动调节高度等设计,可以保障老人在移动过程中的安全。

坐便器扶手的高度、倾斜角度,洗澡用具安装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小问题却是事关居家老年人安全的大问题。除了服务机构老年人外,省辅具中心还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适老化改造的方案与实效”课题纳入主题教育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

省辅具中心老年辅具服务部负责人刘伟介绍,近年来,省辅具中心积极参与全省“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发挥养老辅具评估和适配服务优势,打造多个适老化改造服务示范区,回应老年人“居有所安”的迫切需求。两年来,累计有16个县市3505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受益。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了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兜底服务对象对康复辅具的需求、养老类康复辅具应用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情况,为康复辅具融入养老服务体系收集了第一手资料。”省辅具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付方华表示,省辅具中心将认真研究发现的问题,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惠民生、暖民心的务实举措,进一步推动康复辅具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为老年人和残疾人群体提供精准的配置服务,让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江西省民政厅:攻坚“一件事一次办” 破解社会救助难题

本报记者  张晶晶

近段时间,江西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局工作人员刘钊在梳理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数据时发现,上饶市社会救助相关数据存在异常:上饶市低收入人口在全省算是比较多的,然而平台显示纳入教育、医疗等专项救助的比较少。

为了将这一问题弄清楚,省民政厅组成调研组,赶往上饶市开展实地调研。

“我们已经享受低保,但是因为家里有病人,负担还是比较重,不知道还有哪些救助政策可以帮到我们。”在上饶市信州区北门街道花苑社区,调研组挨家挨户到低收入家庭中摸情况,发现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不了解专项救助政策、办理时间较长。

“被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纳入监测范围的,只要符合有关条件,可以被相关部门给予相应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比如家里有重病患者,生活困难的,可以申请医疗救助,提高报销比例,能很大程度上减轻家庭负担。”刘钊现场向花苑社区的低收入家庭讲解专项救助政策。

办理时间较长是调研组着重要搞清楚的问题。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局局长聂焱告诉记者,早在2021年10月,上饶市率先在全省推行“低保救助一件事”联办改革,通过部门联动、集成服务,实现了“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好”,共有20余万名低保对象从中受益。那么梗阻在哪里呢?在北门街道社会救助办理窗口,调研组发现了问题:虽然实现了一窗受理,但是后台还需要人工转办,影响了社会救助事项的办理效率。

按照现有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政策分散在10余个部门,虽然目前已实现了政策整合,但是协调机制仍待进一步完善。上饶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反映:“光靠民政局解决这个问题非常困难。”

据了解,今年初,为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体球网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异地通办”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省民政厅等八部门联合制定了《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攻坚实施方案(试行)》,成立攻坚专班,明确责任分工,要求将低收入人口认定以及专项救助等事项,通过归并材料表单、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应用、部门高效协同,实现全省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

刘钊介绍,按照制度设计,民政部门做好低收入人口认定及其基本生活救助后,会向政务服务网推送低收入人口名单,收到专项救助申请的部门,与政务服务网上的低收入人口名单进行比对、核查,并将救助结果推送至联办系统,从而实现全过程自动办理。

针对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落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省民政厅坚持边调研边破题,纳入主题教育的重点内容。调研回来后,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局组织交流座谈,聚焦发现的问题,寻求破解之策。

针对后台转办需要人工提醒的问题,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局指导省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加大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力度。近期先后召开2次部门协调会,商定群众申请救助多部门表单归并、加强系统互联互通、加大数据信息共享应用等事项,明确将群众原本需要跑6家窗口才能办理的低收入人口认定、失业登记、住房救助、受灾人员救助等7个事项,简化为只需在一个窗口勾选一张表单,最多提交4份材料即可一次办理。

为推动攻坚方案落实落地,省民政厅牵头组织7家联办单位在5月22日至6月8日集中办公,确定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业务流程:经民政部门认定低收入人口后,系统自动将对象名单分发至人社、住建、医保、残联、应急、电力部门,分别进行失业登记、城镇低收入人口住房救助、低收入人口医疗救助、受灾人员救助、残疾人帮扶、电费减免等业务办理。目前,民政、人社、住建、医保部门及江西电力公司正在就数据传输、业务流转、结果反馈等进行业务系统对接开发,预计6月底前完成技术开发。

“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各个部门信息、数据、系统全部连通,特别是打通经办流程,以数据多跑路提高社会救助办理的时效性,推动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真正落地见效。”聂焱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