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科技赋能守护温情救助的初心

时间:2023-06-2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6月19日,河南省郑州市救助管理站邀请辖区居民、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红十字志愿者、新闻媒体等进站参观,了解救助工作细节。供图   张  瑞

6月19日,湖南省衡山县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救助政策。供图   衡   文

6月19日,天津市武清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向环卫工人发放救助宣传折页。 供图   王  鹏

6月19日,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和受助人员一起包粽子、过端午。 供图  药  瑶

6月19日,江西省南昌市救助管理站开展现场认亲活动,来自浙江省江山市的姚先生拥抱着失散了23年的姐姐痛哭不已。 供图   李亚文

6月19日起,四川省宜宾市救助管理站启动“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图为救助骑手们宣誓。 供图  张智锐

编者按:

今年6月19日是第十一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主题为“科技赋能筑大爱  温情救助守初心”。

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救助管理工作也不例外。DNA比对,提高了认亲的准确率;人脸识别,让受助人员的滞留比例逐渐降低;头条寻人、抖音寻人等精准推送,降低了寻人工作的门槛……所有这些创新的技术手段都守护着救助管理工作者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初心。

今年的“开放日”,各地救助管理机构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展示了近年来救助管理工作的科技创新发展成果。本报用图片和文字记录“开放日”的宝贵瞬间,展示救助管理工作者将科技的力量融入救助管理的为民情怀,让这个“临时的家”成为流浪乞讨人员坚实的后盾,助力他们踏上回家之路。

借力街面监控  开启巡查“天眼”

本报记者   翟   倩

“调度你好,真州桥下发现一名疑似露宿人员。”

“收到,立刻放大该区域的视频监控。”与此同时,江苏省扬州市救助管理站街面救助应急指挥中心调度员孙东建立刻联系社工和真州桥附近的警务站,先行前往该地甄别核查。

随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救助开始。

“老师傅,我们是扬州市救助管理站的,有什么能帮你的?”

“我身上钱花光了,没法回家,准备在这儿睡一晚。”

“刚才,我们给老人买了点吃的喝的,他刚吃完。”一旁的社工补充道。

“老师傅,跟我们回站里吧,我们那有床、空调,好吗?”

“好。”在众人劝慰下,老人最终跟随工作人员上了救助车,回站内接受下一步救助。

这是扬州市救助管理站于日前组织开展的一场救助演练,这次演练的最大特色是启用了街面监控视频巡查手段。

街面监控视频巡查是扬州市救助管理站街面救助应急指挥中心构建的立体监测机制之一,实现了流浪乞讨人员易露宿区域远程、可视、线上、实时监控,推进了街面巡查全天候、广覆盖。

“通过前期调研、实地查勘,我们在运河沿线的桥梁涵洞等区域自建街面监控探头18个,同时向市公安局科信支队申请接入交通枢纽、繁华商圈、旅游景区等区域的街面监控视频探头20个,共计38个探头进行线上实时监控。”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朱传英告诉记者,“目的就是解决救助管理工作中传统巡查手段低效、主动发现主体单一、部门联动合力不足的问题。”

今年2月6日,扬州市夜晚气温降至零下,救助管理站值班人员一方面开展了传统的线下巡查,安排街面巡查人员和车辆紧盯重点区域;另一方面,创新开展线上视频巡查,街面救助应急指挥中心视频巡查岗的值守人员对人流量少、流浪乞讨人员易露宿、易滞留的隐蔽区域进行重点视频监控。

当天21时,街面救助应急指挥中心值班人员突然指着大屏幕惊呼:“文昌大桥桥洞下有一团黑影,好像有人蜷缩在那儿!” 孙东建立刻调大这个点位的监控视频画面,仔细辨认后,确认是一名男性正在露宿。

随后,孙东建立即安排街面救助小组前往现场核实情况。据了解,该名男子是被黑中介骗至扬州的,找工作无果,不得已才选择在桥洞里暂住,刚“住下”第一天就被市救助管理站发现了。经过街面救助小组的疏导和劝说,该名男子同意离开冰冷透风的桥洞,随工作人员入站避寒。

视频巡查并不是扬州市救助管理站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救助管理效能的第一次尝试。早在2021年,他们就提出了“自然启动”机制的设想。

“当时,江苏省民政厅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救助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我们结合多年实践,系统分析街面受助人员分布特点、街面巡查工作重点及不同气象条件的对应关系,将寒潮、高温、台风、大风、暴雨、暴雪等六类可能对街面露宿人员形成危险的气象灾害作为街面巡查‘自然启动’的触发条件,对应黄色、橙色、红色气象预警,设置三级响应阶梯,编制了《街面巡查自然启动工作机制》。如今‘自然启动’机制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成为街面救助应急指挥中心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朱传英说。

今年1月13日,街面救助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报警:气象部门发布寒潮橙色预警,局部地区最低气温达到零下8摄氏度。

孙东建立即在街面救助应急指挥中心系统上向各县(市、区)救助管理站发布指令:“根据《街面巡查自然启动工作机制》,已达到一级红色风险等级,请各救助管理站立刻将街面巡查等级调整为一级响应状态。”

“视频巡查岗请提高视频巡查频次,夜间重点关注桥梁涵洞等易露宿区域;社会组织请加强对废弃建筑、背街小巷、街边绿化带等区域的巡查力度……”

“江都站收到”“宝应站收到”“视频巡查岗收到”“社工收到”……各县(市、区)救助管理站、街面救助小组、社工纷纷响应,各司其职,开始了当天的夜间巡查。

张如意(化名)就是“自然启动”机制的受益者。2022年2月6日,依据江苏省气象台发布的暴雪黄色预警,扬州市救助管理站提升响应等级,采用“救助职工+社会组织”的协同巡查方式,对划定的重点区域实施巡查。巡查至二道河河畔凉亭时,裹着被褥取暖的张如意进入大家视野。当时,张如意表示不需要接受救助。巡查工作人员便留下了防寒救助物资,告知他随时可以按照救助服务卡上的联系方式入站求助,并答应积极帮助他联系用人单位,协助解决相关困难。

随后的日子里,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帮张如意介绍了几份工作,但因种种原因没有谈成。巧合的是,同年7月8日,扬州市救助管理站在气温逼近40摄氏度、开启高温天气一级响应时,又一次见到了张如意。

“我找到工作啦、租了房子,一个月有4000元呢!”张如意神情很是自豪,“你们之前说的话我都听进去了,我有手有脚的,确实不能这么游手好闲。你们是好人,又是给我送吃的喝的,又是帮我介绍工作,太谢谢你们啦!”

“能帮到你就好。”看到张如意的生活无忧,街面救助小组成员彻底放心了。

“无论是‘自然启动’机制,还是立体监测机制,这些都是手段,目的始终是以流浪乞讨人员的利益为先,保障他们的安全,维护他们的权益。”朱传英说,“未来,我们还会不断完善系统,让更多的流浪乞讨人员被发现、被救助,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大数据助力救助管理精细化

本报记者   赵晓明

6月19日,浙江省杭州市救助管理站(以下简称杭州站)新站正式揭牌,翻开了杭州救助管理工作的崭新一页。

记者在现场看到,新站由三个独立的围合形建筑组成,中心部位设置杭州站服务大厅,并与各功能区便捷串联,方便提供多样化服务。

据杭州站副站长刘伟英介绍,新站是以救助管理工作为主导,集反家暴临时庇护、应急救助、普法教育及社会工作实践基地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社会服务站点。

进入服务大厅,记者瞬间被科技感十足的杭州救助管理数智驾驶舱吸引。屏幕中央,滚动播放着流浪乞讨人员易聚集点位的摄像头实时画面。左侧则是各类救助情况汇总,救助数据每日更新。上面显示,今年以来,杭州站救助总人数1802人,其中男性1564人、女性238人。

受助人员概况也一目了然,年龄构成、身体状况、受助原因、离站方式均详细列明。“目前,我们购票、受助人员自行返乡是最主要的离站方式,占41.9%。”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杭州站应急疏散中心的大屏幕上还播放了一条网友近日发布的抖音视频。视频中,不少行人早已穿上短袖,而在路边坐着的小何(化名)却依旧穿着厚厚的毛衣和皮衣。热心市民上前询问:“你从哪里过来的?需要帮助吗?”

正是这条不起眼的视频,让浙江省天台县的何大姐看到了找到儿子的希望。她隐约觉得,这可能就是自己离家多年的儿子,但由于小何留着长发、戴着帽子、穿着厚衣服,她又不敢相认。6月14日,何大姐和女儿到杭州站寻求帮助并提供了其儿子相关情况,天台县救助管理站也向杭州站发出了协助请求。

大屏幕上的视频记录了杭州站寻人的速度与温度。据杭州站副站长左伟介绍,了解情况后,杭州站立即安排十多名工作人员分批次上街寻找,同时联络公安、城管等部门运用大数据技术综合研判小何可能的活动区域。6月15日,经过八个多小时的寻找,最终在庆春路环城东路口发现小何,并成功劝导其进站接受救助。

工作人员潘辉告诉记者,小何一进站,工作人员就带他洗了个痛痛快快的热水澡,换了一身干净衣服,理了个清爽发型。将照片发给何大姐后,她一眼便认出这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

“开放日”活动现场,说起小何离家出走的经过,何大姐数度哽咽。小何性格内向,爸爸生病去世对他打击不小,于是在2016年11月和家人一起过完生日后离家出走,一直未归。在离家3个月后,他曾用公用电话联系母亲报平安,但依旧拒绝回家,后续也没有再与家人联系。

近7年来,小何家人一直在寻找他,妹妹甚至辞去了工作,在多地奔波。看到杭州站发来的照片后,一家人喜极而泣。

活动现场,看着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走上台的小何,何大姐红了眼眶。一家人紧紧相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重逢。

6月19日,杭州站的安置受助人员小芬(化名)也与家人相认。小芬是在2010年12月9日由派出所护送进站的,进站后,工作人员发现其无法正常交流,难以提供有效信息,但寻亲没有因此停步。最终,通过公安刑侦综合研判技术,工作人员发现小芬与江西省十多人高度相似,工作人员与当地村委、户籍地派出所等逐一电联核实,最终锁定小芬为江西上饶人。与上饶市广丰区公安部门联系后,找到了小芬的哥哥和嫂子,并再次通过照片辨认,确定小芬就是他们走失多年的妹妹。

小何、小芬与亲人的重逢,是杭州站救助寻亲工作的缩影。在认亲现场,潘辉告诉记者,杭州站打造了甄别寻亲这张“金名片”,形成了“望、闻、问、切”四步寻亲甄别法。“望”,即仔细观察受助人员的外形体征;“闻”,即初步判断受助人员的口音方位;“问”,即对受助人员的流浪经历进行输入式询问;“切”,即对受助人员的综合信息进行整理初判。

以“城市之窗”展现“中国之治”,杭州市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救助工作机制已趋于成熟完善,更涌现出了一大批热心担当、坚守奉献的“救助急先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杭州站已实现临时救助、落户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近两年来,共帮助1368名受助人员寻亲成功,交出了高周转率、低滞留率、低安置率、零托养率的优异成绩单。

看着刚揭牌的杭州站新站,刘伟英很是激动:“随着杭州市救助管理区域中心化的全面启动,‘大杭州’救助管理事业踏上了全新的征程。”

直播寻亲返乡 让爱不走失

本报记者   翟   倩

在山东省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的一场直播寻亲活动中,无名氏221号找到了家人。

据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这场直播主要是为站内4名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此前,我们已经通过抖音寻人、微信公众号、人脸识别、DNA比对等技术手段帮他们寻过亲人,但目前并没有好消息传来。”该工作人员说。

直播开始。

第一名寻亲者无名氏219号是去年9月得到救助的,患有精神障碍无法表述自己的身份,人脸识别也暂时没有结果。

“你姓什么?”“家附近有山吗?”“你家里种什么?”随着主持人与无名氏219号的对话,直播间里的网友议论纷纷,有人猜测说寻亲者“是山东河北的”,也有说“湖北襄樊”,网友努力听音辨省,为无名氏219号找寻家的方向。

“他记不清了,有时说自己姓高,有时说姓赵,一会说老家河北,一会说湖北。”工作人员十分无奈地说,但向网友承诺,直播结束后,会对网友提供的线索逐一排查核实。

紧接着是无名氏221号,他在第一轮人脸识别中没有核实到亲人,目前正在等待第二轮识别结果。由于他比较腼腆,不爱说话,写的字也没人看得懂,直播过程中没有提供任何信息。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第二轮人脸识别的结果突然传来:无名氏221号很可能是浙江省江山市人,离家已有30多年。

由于他的家人都已不在人世,直播现场只联系到了他的大嫂,看着无名氏221号与大嫂用方言愉快地聊着天,工作人员感慨地说:“应该错不了,不过我们还会跟他家人进一步核实,进行DNA比对,确认无误后再送他回家。”

“好人一生平安”“祝福”……见证了寻亲成功的网友们在直播间里送出满满祝福。

之后走上直播的受助人员是尹女士。她患有精神疾病,无法提供身份信息,但有很明显的四川口音。前期经过人脸识别,发现她的户籍在山东聊城,但由于没有联系到她的任何亲属,所以依然无法确认身份。

直播过程中,四川的救助管理机构辗转联系到尹女士的弟弟。在众多网友见证中,姐弟俩在直播间相认,并通过视频聊起了天。“不要乱跑了嘛!我的大姐嘞!”这是弟弟看到姐姐说的第一句话。“我晓得。”姐姐回答。工作人员请网友放心,表示将在直播结束后进一步确认核实,再送她回家。

最后一名受助人员因为没有提供多少有效信息,所以没有在直播中找到家人。

“在11万名网友的见证下,4名受助人员中有2人找到了亲人,证明直播寻亲是有效果的。”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刘飞鹏告诉记者,“2022年8月,我们站开始尝试直播寻亲,共开展了3次,成功帮助5名受助人员寻亲成功。”

直播寻亲是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借助数字科技手段寻亲的探索之一。近年来,该市救助管理站不断创新寻亲技术手段。近日,该站作为牵头召集人,组织各省市救助管理机构、公安部门寻亲专家、公益媒体、抖音寻人以及社会爱心志愿者,共同组建全国救助寻亲平台,旨在通过跨区域寻亲方式,对各地救助管理机构中寻亲难度较大的滞留人员进行“把脉会诊”,实现跨省、市甄别,快速精准地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及失智失能人员找到家。

除了直播寻亲以外,滨州市救助管理站还开展了直播返乡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救助管理工作,见证家人团聚的感人时刻。

4月16日,一场跨越1200多公里的受助人员返乡直播就吸引了数万网友关注。

返乡主人公是张某。2019年7月,她被惠民县救助管理站救助。“当时她在村里流浪,被群众发现报警后送到救助管理站。”惠民县救助管理站站长展树新说,“她有精神疾病,不怎么说话,也记不清家的方向,我们给她做了人脸识别、DNA比对,发布了寻亲启事,但一直无果。”

就在前不久,张某偶尔讲出了“韶山”“张伏某”等信息。借助科技手段和寻亲经验,滨州市救助管理站最终查出了她是湖南省沅江市人,并做好了一切回家的准备。

4月16日早上6点,工作人员为张某换上新衣,梳好头发,买来早点,向济南市火车站出发。随着火车窗外景色的变化,张某似乎也感受到了回家的喜悦,脸上露出了笑容。10个小时后,一行人到达益阳市,休整一晚,第二天继续向沅江出发。

张某家里,大家都已做好了迎接的准备。张某的大女儿在她离家时是10岁,小儿子才三四岁。27年过去了,子女都已长大,丈夫带着遗憾早已去世。相见的那一刻,张某与孩子抱在一起激动不已。“我们一直在找她,从没间断,就连爸爸去世时也在嘱咐我们一定要把妈妈找回来,让她回家。”大女儿哽咽的话语令在场众人以及网友唏嘘不已。

“直播,可以让社会大众更加了解救助管理工作,也增加了流浪乞讨人员寻亲的可能。”刘飞鹏说,“随着科技的进步,救助管理工作也要把握时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技术,帮流浪乞讨人员寻亲,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救助“回头看”真情暖人心

本报记者   张路曦

“最近身体怎么样?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告诉我们!”6月12日,在第十一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来临之际,浙江省温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带着牛奶、水果等慰问品,来到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看望慰问受助人员。王某就是其中之一。

2023年4月6日,双屿派出所民警接群众报警,称双屿街道弘孝亭公益慈善中心有一名男性流浪人员,行为异常,疑似有精神疾病。民警到场后,无法与其沟通,便将其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在该男子的后续治疗中,心理医生与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经常与其谈心聊天,逐渐得知,该男子姓王,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市某农村,研究生毕业后怀揣理想打算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因为种种原因,他在工作生活中处处碰壁,接二连三的打击最终击垮了这个年轻人。他因羞于告诉家里自己的情况,便一直流浪逃避。

在了解到王某的情况后,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一边安排心理咨询师对他开展专业帮扶,一边积极与铜仁市救助管理站对接,核实查找他家人的信息,并最终联系上了他的家人。当工作人员告诉王某,他的家人很担心他,不日就会来接他回家时,王某愣了下,然后默默背过身,留下哽咽的哭泣喘息声……

6月15日、16日,温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还带着大米、食用油、夏凉被、日用品等慰问物资,奔赴瑞安市、永嘉县、平阳县、文成县等地回访慰问护送返乡的受助人员。

今年78岁的谢某,在年轻时与家人一次大吵后离家出走,这一走就是38个春秋。多年前,谢某途经湖北省宜昌市时受到了救助管理站的救助。经过几年的治疗,身体渐渐恢复的谢某终于向宜昌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指明了自己的故乡——瑞安市马屿镇。瑞安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拿着谢某的照片来到他的家乡,在村里挨家挨户地问,终于找到谢某的女儿,让谢某在晚年回到了家乡。

回访中,温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看到,虽然家里条件一般,但谢某女儿将谢某照顾得无微不至,老人精神头很足,两眼炯炯有神。谢某的女儿希望工作人员帮忙给谢某申请一个轮椅,用于老人日常出行。工作人员当即联系了有关负责人,了解申请流程,并称将尽快帮老人解决问题。

据了解,温州市救助管理站在“开放日”活动前夕共回访21人。“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全面了解了返乡人员个人及家庭状况,对存在生产生活及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困难的,协调户籍所在地救助管理机构或民政部门及时提供救助,落实相关政策,避免其再次陷入困境流浪在外。”温州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温州市救助管理站还建立了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将返乡人员、反复流浪乞讨人员等纳入其中统一管理,精准发现、高效解决“流浪”问题。

热心市民沉浸式体验街面巡查救助

杜艳丹

6月19日清晨,小雨淅淅沥沥,80多名热心市民早早来到河南省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准备沉浸式体验街面巡查救助工作。上午8点30分,部分热心市民坐上巡查救助车,从站里准时出发,开启救助之旅。

巡查救助车沿着巡查路线缓缓前行,工作人员一直侧身注视着窗外,搜寻流浪者的身影。第一站来到开封汽车中心站。“车站是我们巡查的重点场所,因为会有临时遇到困难的旅客没钱购买返乡车票,偶尔也会有流浪乞讨人员在此露宿。”工作人员介绍说。

工作人员和热心市民在售票大厅、进站口、角落仔细察看后,并没有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巡查救助车接着前行,在滨河路中段的城墙边停了下来。“流浪人员李某龙常在这儿露宿,我们劝导很多次了,他都不愿意进站,也不愿意回家,我们去看看他在不在。”

刚下救助车,路边等活的工人就打起了招呼:“你们又来啦!那个人这两天没在这儿,不知道去哪儿了。”

听到他这么说,工作人员丁娇龙笑着发问:“大哥,您知道是做什么工作的吗?”

“不就是救助这些流浪乞讨人员的嘛!”

“那您在街上见到的流浪乞讨人员多不多?”

“很少见了,只偶尔会看到。”

“因智力残疾、精神异常等走失的人都属于我们的服务对象。见到这些需要帮助的人,请您帮他们报个警,或者拨打我们的救助热线,好让他们得到及时救助。”丁娇龙忙补充道。

热心大哥及周边的群众纷纷表示赞同。

巡查到学院门附近,工作人员远远看到流浪乞讨人员唐某文背着一个大袋子,在垃圾桶边翻拣,马上靠边停车过去察看。

在问及是否需要帮助时,唐某文表示他可以干活挣钱,不需要去救助管理站,如果有困难的话会联系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为他送上了矿泉水和方便面,唐某文接过东西后连连道谢。

“这人看着真可怜。啥情况可以带这样的人回救助站呢?”参与街面巡查的市民王某丁疑惑地问。

“我们的救助原则是‘自愿求助、无偿救助’,针对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服务对象,我们一般进行劝导。如果他们愿意入站受助,我们会把他们接回站内,帮助其返乡;如果他们不愿意接受救助,我们会详细告知他们求助方式,发放食品、衣物等,帮助其解决临时困难。遇到智力残疾、精神异常、走失的老年人或未成年人时,为了保障其人身安全,我们会联合公安等部门对他们采取保护性救助措施。”工作人员解释说。

在白衣阁,流浪乞讨人员杜某国像往常一样坐在门口,等待过往的爱心人士施舍钱物。看到工作人员走过来,他主动打起了招呼。

看到杜某国还穿着长袖外套,工作人员为他发放了夏装,交代他及时换上,注意防暑。

这一救助过程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也让在站内参加活动的热心市民直观看到,站长侯俊强在活动现场做了救助情况说明。

“走吧,接着往龙亭那边巡查一下,看看有没有需要救助的,顺便看看‘八斤’他们几个在不在。”

“他们的名字你们怎么都知道?”热心市民任某华忍不住问。

“都是老熟人啦。”工作人员笑着说,“这样的巡查救助我们每天都在进行。对老熟人,我们要摸清动态。对新面孔,要及时掌握情况,应救尽救。这些经常在街上乞讨、露宿的流浪人员,我们都有他们的档案信息,每天巡查的时候都要去看看。遇到极端天气或特殊情况,我们能做到有的放矢,快速救助。”

“你们巡查的路线是固定的吗?开封市区这么大,你们工作人员这么少,能巡查得过来吗?”有群众问。

工作人员解释道:“我们根据临时遇困群众容易出现的区域制作了重点区域巡查图,这些区域一定要巡查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加街面巡查,听你们讲解救助政策,我们对救助管理站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后,我们也会尽己所能去帮助这些遇到困难的人。”热心市民纷纷表示。

听到这里,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会心地笑了。

小小畅谈会传递正能量

王西军

一年一度的“开放日”是救助管理机构的一个大日子。6月19日,陕西省渭南市救助管理站以“科技赋能助大爱 温情救助守初心”为主题,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了特邀监督员、离退休老干部、媒体记者和爱心人士等60人走进市救助管理站。

活动现场,通过图文并茂、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专题学习教育篇”“源头治理篇”“甄别寻亲篇”“专项行动篇”“服务质量提升篇”“站内精心照料篇”“跨省合作篇”“创新纪实篇”“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篇”等内容,并向参观人员讲解受助人员是如何来到救助管理站、受到了哪些救助服务、救助管理站是怎样帮助受助人员回归家庭等一整套救助服务流程。

“没想到救助站环境这么好,比想象中的好太多了,基础设施这么齐全,服务这么周到、这么贴心。”爱心人士王婷说。所见所闻让参观人员惊喜连连,纷纷点赞叫好。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大家一起观看了救助宣传片,纷纷发言表达对此次“开放日”的观感体会。

救助管理站退休职工碗新川说:“我在救助管理站工作了36年,现在救助模式、救助理念、服务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纵观救助管理工作,‘自愿求助、无偿救助’模式的形成与不断完善是一个鲜明特点,并由施舍型向保障各种权益型救助理念转变。受助人员进入救助管理站不仅能换上干净的衣服、吃上可口的饭菜,还可以拥有多元化的服务。”

爱心人士袁丽说:“近年来,救助管理工作成绩有目共睹,干部职工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听刚才工作人员介绍,自2017年以来,站里先后通过招考进入7名年轻干部,80后干部职工占75%,干部职工队伍呈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救助管理站内浓浓的家的感觉。从室内墙上色调到走廊文化,让人感觉很温馨。我每年都参加‘开放日’活动,今年是第十一个年头。回顾过往,每一次‘开放日’我们都能看到救助管理政策的与时俱进,救助寻亲新技术的应用,更多的失散家庭得以重聚……这一切都在见证着渭南救助管理工作的进步与发展。”特邀监督员郭艳说。

该站还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更加突出,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救助工作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向人民传送党和政府温暖的一项特殊工作,没有责任担当和团队凝聚力,干部职工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就很容易产生厌倦与排斥,不可能把工作做得这么细,更不可能干得这么好。”爱心人士李鹏军有感而言。

“救助管理是一个特殊行业,是为民服务的窗口。公众对救助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可以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我们将狠抓政策落实,坚持在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等方面持续用力,及时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难处,畅通救助渠道,加大帮扶力度,努力在服务质量大提升上实现更大突破,让甄别寻亲更有‘力度’、医疗救治更有‘温度’、源头治理更有‘深度’、街面救助更有‘广度’、未保工作更有‘亮度’。”站长吴超表示。

集体生日  温暖回忆

蒙文婷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6月19日,甘肃省张掖市救助管理站内,传出温暖的生日歌和真挚的祝福语,50余名社会爱心人士正给10名受助人员过生日,爽朗的笑声充盈着房间的每个角落……

在温馨的音乐声中,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与爱心人士一起为受助人员戴上生日帽,点燃蜡烛,送上了代表着满满祝愿的蛋糕和生日礼物,还为他们安排“川剧变脸”等精彩的节目。每一名受助人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据悉,这10名受助人员中,有6人是滞留超过三个月寻亲无果、于2022年被妥善安置在张掖市社会福利院的。在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当天,张掖市救助管理站又将他们接回到曾经的“家”,过集体生日,并再次为他们开展寻亲。其中一名受助人员张临泽(因在张掖市临泽县救助而取名),2015年1月被张掖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依托“321”(3发布、2运用、1整合)寻亲工作法,通过多渠道寻亲无果后,将他安置于张掖市社会福利院。刚救助时,张临泽精神异常、双脚冻伤无法行走。救助期间,工作人员通过站内照料“六个一”亲情化服务,让他恢复正常行走。如今再次回到站里,他脸上的笑容充满了对这个“家”的温暖回忆。

“这已是我们第三次为长期滞留受助人员过集体生日了,他们因智力残疾、精神障碍等原因记不清自己的生日,我们便把每年的6月19日定为受助人员的集体生日,希望通过过生日的方式唤起他们对家的回忆,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关系、恢复社会功能,在温暖氛围中感受浓浓的爱。”张掖市救助管理站站长何玉凤说,“虽然超过3个月寻亲无果人员会被安置,但我们不会放弃对他们的寻亲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多渠道发力,用心、用情、用爱开展每一项救助工作,不断拓展寻亲渠道,丰富寻亲措施,用真心、真情、真爱照亮受助人员的回家路、实现他们的团圆梦。”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