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沈铭权
“老有康养”“弱有众扶”优享工程是浙江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千家万户、关乎民生福祉、关联民政主责主业。
结合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让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民生实事,浙江省民政厅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对标“两个先行”,聚焦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全力实施“老有康养”“弱有众扶”两大优享工程,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品质,让民生保障更有温度。
对标“两个先行” 标准标杆再拉高
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省户籍老年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4.79%。面对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老有康养”工作,出台政策文件,迭代上线数字化应用,建设康养联合体,开展“海岛支老”,对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形成了一批全国领先的标志性成果,初步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省有低保对象56.36万人。为让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1+8+X”大救助体系建设,探索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打造“浙有众扶”应用,推动救助服务和模式转型升级,初步构建起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新格局。去年,浙江率先实现低保标准市域一体,特困标准城乡统筹,人均月低保标准达1084元,特困人员人均月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达1756元。
立足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工作优势,全省民政系统主动对标“两个先行”,拉高标杆标准,锚定五年、谋准三年,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举措任务。
目标要求更进一步。到2027年,基本形成“居家+社区机构+智慧养老”家门口养老模式,让每位老年人都有机会享受有保障有质量的福寿康宁美好生活;全面构建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精准高效、智慧温暖的社会救助体系,率先在全国建成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发展指标更上一层。找准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指标,到2027年,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从现在的22人提高到27人,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等“1+3”指标;低保年人均标准从13008元提高到15000元,推进县级“助联体”全覆盖等“1+4”指标。
推进“老有康养” 养老生活有品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全省民政系统致力“普及普惠”的使命,精准精细、专心专业、用情用力加强养老服务工作,努力构建便捷化、多样化、智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加强“老”的保障。推动养老保障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推动高龄津贴、百岁老人长寿保健金逐步提高,所有浙江籍失能失智老年人都得到长期照护保障,2027年全省基本实现参保全覆盖。
优化“有”的布局。完善养老机构布局规划,五年间培育100家高品质养老服务机构;优化养老机构床位,到2027年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5%。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相互衔接,居家养老服务精准有效供给,孤寡老人服务持续优化。
提升“康”的水平。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制定康养联合体省级地方标准,实现康养联合体覆盖50%以上的乡镇(街道),多层次、多渠道的康养人才培养机制基本形成。
营造“养”的氛围。举办浙江(国际)康养博览会,引导支持国企、民企等投身养老产业发展。推动老年人不分户籍享受养老服务设施,力争创建45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持续推进“邻里养”落地现代社区、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推动养老服务智能服务终端进村入社区,让老年人享受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做实“弱有众扶” 民生保障有温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省民政厅以聚力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的担当,突出精准精细,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凝心聚力绘就“基本生活满足、公共服务优享、急难愁盼有助、社会融入友好”图景,让民生保障更有温度。
精准扩围“弱”的覆盖面。推动社会救助由困难群众向老、幼、病、残等弱势群体覆盖,按照兜底型、支出型、急难型、发展型、关爱型实施动态管理、监测预警和综合帮扶。推进低保低边提标增效、临时救助精准响应,健全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机制,今年动态监测人口覆盖率达到4.7%。
加快畅通“有”的服务链。推动社会救助向“物质+服务”转变,建好社会救助服务载体,畅通救助帮扶资源和困难群众需求链接渠道,实现社会救助政策应享尽享、救助帮扶资源精准匹配。力争到2025年,所有县(市、区)建成“助联体”。依托“助联体”平台,优化打造“暖巢更新、真爱到家、幸福岗位、幸福银行”等系列救助服务品牌,不断丰富物质帮扶、技能提升、心理疏导、陪伴关爱等服务内容和项目。
有效提升“众”的聚合力。加强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资源力量高效协同,充分发挥慈善救助作用,推进社会救助数据共建共享,形成整体智治、多跨协同的“众扶”合力。持续推进“邻里救”落地城乡社区;引导专业社工参与社会救助,确保到2023年年底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17名。
全面增强“扶”的实效性。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建立完善多维度评价体系,促进社会救助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加强输血与造血综合救助帮扶,实现就业帮扶“应帮尽帮”。完善对失业、未就业人员、困难大学生和外来人员等特殊困难对象救助政策。深入实施“善居工程”,救助家庭探访关爱率和幸福清单送达率持续保持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