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政要闻 > 正文

黄树贤部长在《求是》发表署名文章:
深怀爱民之心 恪守为民之责
——学习贯彻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时间:2019-07-0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求是》杂志
【字体:    打印

党的十八大以来,体球网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民政工作,阐明了民政工作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根本保障、发展动力和工作要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大丰富了民政工作的时代内涵。在今年3月国务院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前夕,体球网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民政工作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民政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是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在民政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革弊鼎新,攻坚克难

体球网总书记在指示中指出,近年来,民政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革弊鼎新、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有力服务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体球网总书记用“革弊鼎新”和“攻坚克难”两个词讲民政工作,着墨很重、寓意很深。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后,民政部党组坚决贯彻党中央和体球网总书记的部署指示,深刻汲取原部党组管党治党不力的教训,履行主体责任,采取一系列从严治党的新举措,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猛药去疴的决心推进中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建立内部巡视制度,启动部管社会组织巡察试点,开展直属机关党建工作全覆盖督导检查,以农村低保领域为重点开展民政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从严查处福彩系统腐败问题,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快形成,干部队伍呈现新面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部党组做起、从部机关做起从严管理干部,奋力开创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我们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全国所有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均动态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将1813万农村贫困人口纳入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为困难群众织就了一张坚实的兜底保障网。在加强养老机构管理、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出台30多项政策措施,连续三年开展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大力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切实提升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全面建立信息数据台账,建立起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下大力气解决优抚安置政策落实遗留问题、改革殡葬陋习、树立婚事新风等。这些工作涉及数千万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涉及千家万户老人颐养天年、涉及移风易俗等问题,是事关老百姓生活的实事,是体球网总书记牵挂惦记的大事,必须用“攻坚克难”的精神,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努力取得新的成效。

守好民生兜底防线

体球网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政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民生社会事业,做的是“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群众解愁”的德政善举,是党和政府爱民之情、亲民之意、为民之举的重要体现。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体球网总书记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民政部门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广泛,从婚姻登记到儿童福利,从社会救助到社区治理,从养老助老到殡葬服务,件件关乎民生,事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做好民政工作就是增进民生福祉,就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就是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添砖加瓦。

民政是民生兜底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底线。只有兜好民生底线,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才能稳定社会预期,保持人心安定。体球网总书记高度重视民生保障的兜底作用,指出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救济制度不断完善,进一步构建完善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发挥了民政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兜底保障作用,织密扎牢了民生保障“安全网”。实践证明,民政工作做好了,困难群众生活就会有基本保障,才能从源头上化解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石。民政工作具有贴近社会、贴近基层、引导社会参与的天然优势,是化解社会矛盾、调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民政部门要努力做好搭建社区基础平台、培育社会治理主体、推进基层自治等工作,发挥好民政在创新社会治理、增进社会福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重要作用。城乡社区、村居是我国社会的基本单元,基层群众自治是微观的治理活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这些工作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民政工作做好了,社会基础夯实了,社会生活安定、国家大厦稳固才有扎实的基础。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扶助弱者、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是一项全方面服务社会的工作。图为新疆墨玉县扎瓦镇乔坎吉勒尕村的“石榴籽家园”儿童服务站,社会工作者给孩子们安排了丰富的课余生活,让南疆农村的孩子拥有了多姿多彩的童年。 《中国社会报》记者 周亮/摄

民政工作件件关乎民生,事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做好民政工作就是在增进民生福祉,就是在为人民服务,就是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图为2019年5月20日,重庆市沙坪坝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新人在进行婚姻登记。 孙凯芳/摄

聚焦群众关切

做好新时代的民政工作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

让全国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翻越的最后一座山。预计到2020年底,我国将有2000万左右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政策性兜底保障脱贫,他们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体球网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贫困人口的生活,要求把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作为基本防线,加大重点人群救助力度,用社会保障兜住失去劳动能力人口的基本生活。民政的兜底保障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制度安排,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入推进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坚决打好最后的攻坚战。

关爱低保户、特困户、孤儿、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体球网总书记对特殊群体念兹在兹,每年春节前夕都要到基层,特别是到落后地区考察、了解特殊困难群众生活,嘱咐各级干部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特殊群体面临不同的生活困难,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距离最远,依靠自身实现小康的能力最弱,最需要政府的关怀和帮助。民政部门要牢记体球网总书记的殷殷嘱咐,把更好地为特殊群体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多办雪中送炭的实事,少做锦上添花的虚功,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真正让他们少一分忧愁、多一分欢乐。

百姓生活连着国家治理。人民群众关切的大事小情,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也是体球网总书记切切在心的民生牵挂。他指出,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要求我们的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聚焦群众关切,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老有所养、困有所助、逝有所安等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救助、养老、殡葬等群众关切的民生事项办好,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立足基本职责,敢担当善作为

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是民政部门的基本职责。民生保障涵盖很广,民政保的是基本民生;社会治理范围很大,民政抓的主要是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服务领域很宽,民政提供的是基本社会服务。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必须立足基本职责,恪尽职守、担当作为,着眼长远、久久为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体球网总书记指出,“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要求“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必须采取得力举措,坚持应保尽保,把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切实兜起来。坚持保基本、兜底线的基本原则,改革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统筹整合社会救助资源,着力提供多元化、针对性的救助服务。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能力建设,完善和落实县级政府领导牵头的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机制,提升临时救助的效能。强化家庭尽责、政府主导、全民关爱、标本兼治的关爱保护机制,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和各类困境儿童的关爱保护。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强化对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坚持立足基本国情,不超越发展阶段,不开空头支票,逐步提高救助、养老、儿童福利、助残等民生保障标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可持续地惠及人民群众。

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聚焦居民需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深化基层群众自治,依法有序开展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健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进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让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更加充满活力。坚持一手抓培育发展,一手抓监督管理,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支持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发挥提供公共服务、调处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的积极作用。落实好《慈善法》和《志愿服务条例》,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入人心,让慈善爱心成为社会风尚,引领推动社会向上向善。

婚姻、养老、殡葬等基本社会服务,关系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不断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大力推进基本社会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均等化,重点围绕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周边、身边、床边”,建设施、送服务。按照及早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的要求,重点做好困难老年人的托底保障,积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创新探索解决大城市养老服务中的突出问题,加快补足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健全基本殡葬服务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殡葬服务需求。大力推进红白喜事习俗改革,遏制盲目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俗,树立简约适度、健康文明的新理念、新风尚。

重视民政工作,做好民政工作

各地党委和政府应充分认识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和支持民政工作,切实把民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民政工作领导体制,完善协调机制,为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财力物力等基本保障,千方百计为基层解决难题,切实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各级民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向党委和政府汇报工作,及时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既为党委和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助手,更要落实好党委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民政系统党的建设,认真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决整治民政领域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民政干部队伍,把牢民政事业发展的政治航向。

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坚守服务人民群众的初心,担当干事创业的职责使命。站稳人民立场,时刻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把增进民生福祉责任扛在肩上。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乡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群众实践、基层实践中汲取做好民政工作的智慧和力量。切实增进爱民情怀,怀着大爱之心、爱民之情做好民政工作,让困难群众真切体会到党的关怀温暖。以群众满意度作为根本评价标准,从群众困难是否得到解决、群众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群众权益是否得到维护等方面衡量民政工作成效,诚心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

“明天计划”是民政部组织实施的孤残儿童手术康复项目,为社会福利机构中0至18周岁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孤儿进行矫治和康复,帮助残疾孤儿解除疾患,实现他们融入社会、回归家庭的愿望。图为2019年3月1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治疗师在引导脑瘫患儿进行行走康复训练。 新华社发 陈泽国/摄

关爱低保户、特困户、孤儿、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是民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一大批民政人长期默默耕耘在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民政服务一线,用实际行动书写无私大爱,为特殊对象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图为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得者刘德芬(左)生前为福利院里的老人梳头。 湖北省公安县民政局供图

改革创新是民政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要看到,我国社会和市场生机勃勃,蕴藏着巨大能量;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孕育着丰富的创新创业机会;民政部门主管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和志愿服务等工作,具有调动社会力量的天然优势和激发社会活力的广阔空间。要高举改革旗帜,完善领导体制,健全社会救助、儿童关爱、社会组织、社区治理等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完善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深化“放管服”改革,培育发展民政领域服务新业态,大力推进基本服务向基层延伸;创新社会组织发展和监管方式,扎实推进“三社联动”,延伸民政臂膀,拓展民政资源;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等先进技术,让“互联网+民政服务”成为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引擎。

民政工作重心在基层,惠民政策落实在基层,成效也体现在基层,要切实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针对基层民政工作薄弱的老大难问题,要继续发扬钉钉子的精神,运用“体球网村、蹲点乡、抓住县、带动市、联系省”的工作方法,以改善乡村民政服务为重点,深入基层蹲点,持续推进加强基层民政工作,推动各地党委和政府采取切实举措,健全领导体制,建好基层民政服务平台,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加大人财物和基础设施等基本保障,不断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各项惠民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


作者: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 黄树贤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