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工作推进会在成都召开 探索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新路

时间: 2019-09-27 18:00   来源:中国社区报

本报讯(记者?赵雪)?近日,由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主办,四川省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承办的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工作推进会在成都市成华区召开。来自十三个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所在省市民政部门、实验区人民政府的相关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齐聚蓉城,就各地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深化街道体制机制改革等工作交流经验并展开探讨。

街道是政府的派出机关,是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约有8420个街道办事处。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探索新路,民政部于2017年7月,2019年1月分两批确认十三个“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各地依据不同的实验主题,对街道服务管理创新进行了积极探索。

转变职能?从管理走向治理

“从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来看,街道职能转变的核心,就是要由过去强调经济职能转变为重视社会公共事务服务;要从强调管理转为治理;要从对口上级条线部门,转变为构建治理格局;从干部单打独斗变为充分调动群众和统筹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孙宽平分析。

会上,北京市民政局、上海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据了解,在街道体制改革方面,目前北京、上海两地出台了省级相关文件。根据“一号课题”,上海市将深化街道体制改革作为基层治理系统改革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发力点,出台了《体球网深化本市街道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取消招商引资并精简机构,使街道回归管理服务本位。2016年,上海市人大修订通过《上海市街道办事处条例》,通过立法,对街道体制改革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固化。

北京市则结合“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整体部署,在今年初发布了《体球网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街道的职能定位,为街道调整结构、赋权减负、配备力量等工作提供了一整套制度。与此同时,北京市人大还将《街道办事处条例》作为今年的重点立法项目。北京市朝阳区作为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针对“大城市病”问题,提出了探索街道层面的综合执法机制创新的方法路径。

提质增效?完善政府公共服务

为解决居民办事指南多、资料来回交、窗口反复跑、审批周期长等诸多问题,结合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工作,部分实验区根据当地优势和特色,推进街道的“最后一公里”服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围绕“街道一站式政务服务创新”,探索出一个适宜该区的“全科服务+网格管理”模式,打破组织层级、工作职能界限,打破业务分散、标准不统一和模式不统一的模式,剥离行政性事务,实现为社区减负。

政府公共服务的高效率,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据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政府副区长樊峥介绍,下城区全面深化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强政务服务信息化管理。如:打造包括“云上城管”“街道AI智能监控”等系统的综合管理平台;从居民高度关注、反映强烈的安全、停车、犬类管理等难点热点着手,重点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立智能化公共管理系统等。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则为将街道建成“面向居民的政务服务主阵地”,建立了一套街道政务公开标准体系,编制标准化公开目录,建立规范化公开流程,推进街道民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等。

注入动力?推进社会组织发展

社会力量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为此,多个实验区从不同角度,在社会组织助力街道服务管理能力,街道推进社会组织发展的实验中,提炼和规划出了各自做法。

会上,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副区长王维学介绍,该区积极发挥街道在推进社会组织发展中的作用,坚持培育发展、监督管理与作用发挥并重。构建了区级、街道和社区三级层面网络,成立“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街道发挥管理服务协调作用,提供资源支持、承接项目、代管资金和人员培训等服务。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提出,坚持“社会的事情由社会办”,街道转变职能、让渡空间,探索建立了购买服务工作机制,不断加大区财政每年安排购买社会服务的专项资金,预计2020年将达到1500万元。建立购买服务实践平台,完善“服务供应链”,并通过专业监督来提升购买服务实效。

“在规范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中,吴兴区在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基础上,以‘幸福邻里中心’为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基地,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协商机制,以幸福议事会、居民会客厅为载体,街道社区主持,社会组织提供辅助,开展协商议事。”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副区长金斌斌表示。

深圳市盐田区则将建设该区社会组织承接街道服务枢纽平台,探索解决“转移哪些”“如何转移”“谁承接”“如何承接”等问题。

统筹资源?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整合多方资源,发挥统筹作用是街道提升服务能力的关键之一。

今年初,成都市出台《深化街道职能转变加快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措施》,剥离街道经济职能。招商指标“解套”后,街道的重心开始向为民服务转变。成都市温江区是首批三个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之一,探索了在党建引领下统筹“社区发展、公共服务、多方治理、空间环境、资金保障”等资源,在街道成立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实施“社八件”工程(创作一枚LOGO标识,传唱一首社区之歌,议决一部社区居民公约等),优化“区、街道、社区”三级志愿服务网络等,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现代化新机制。

成都市今年的新晋实验区成华区将焦点放在了街道资金保障机制上。成华区区长蒲发友在会上介绍,通过强化政府资金基本保障功能、发挥社区基金专项支持作用、激活企业投资叠加放大效应等措施,成华区实现了统筹、盘活多方资金,区域协同、共建共享的城市治理模式。截至目前,该区先后成立了29支社区专项基金,并正在抓紧筹建10余支社区基金,用于支持社区做好扶贫济困等工作。为监督资金使用情况,成华区又完善了街道社区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并制定了《街道社区资金使用监督和绩效评估办法》。

除了公共服务、空间、资金等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还把街道“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之家”“政协委员联络站”整合起来,成立了街道协商议事站,并建立健全街道协商议事站工作制度,指导和统筹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小区协商议事小组在议题选定、议题协商等工作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精准服务?赢得社区百姓口碑

“真正的政绩在老百姓的口碑里。”街道在职能转换过程中,如何提高社会诚信、如何在老百姓的口碑中倒逼街道服务能力的提升?部分实验区也做了相关尝试。

山东省荣成市副市长刘峰在会上介绍,该市探索构建街道社会诚信体系,建立了组织领导、政策规范、平台管理、征集评价、联动监管和结果应用六个体系,融合“党员带头,引领诚信风尚”“党群联管,共筑诚信氛围”“社会参与,做大信用储蓄”三支共建力量,并投资1000万元实施“智慧社区”建设,实现诚信体系的信息收集精准化、管理功能一体化和服务响应高效化。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则采取多方监督机制,以居民满意度为导向,以考评促工作满意,动员社区居民、社区党员、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力量参与,建立“正向评价+反向评价+专项特色指标评价”相结合的街道工作居民满意度考评指标体系,构建“征求意见建议—科学考评—精准反馈—整改落实—群众知晓—满意度提升”的闭环,解决了“谁来考评”“怎么考评”“考评怎么用”的问题。同时,对年度群众满意度排名在前三名的街道,鼓楼区还设立了最高50万、最低30万元的工作经费奖励。

聚焦主题?形成可复制做法

“十三个实验区的探索,为进一步推进街道体制改革,创新街道服务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为落实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战略部署提供了坚实保障。”上海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容志总结道。

针对实验区目前探索情况,与会专家也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袁方成认为,实验区应根据自身优势来解决问题,如杭州可以借力国内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所在地这一优势,为实验区的信息化实现进一步提升等。

同时,专家认为应从顶层设计上,根据试点单位做法,概括出成熟、定型、共识性内容,上升为法律、政策等。

“十三个实验主题集中反映了当前街道管理服务亟须突破和创新的重点难点。下一步实验区应把实验主题作为创新核心内容,聚焦主题形成制度性成果,注意总结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的做法。”孙宽平进一步分析道,“同时不应把试点看作是民政工作,应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安排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