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 倩 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是绝大多数人的期盼,可人生总不尽如人意,一些流浪乞讨人员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与亲人团聚,那么这些人如何过年?能不能感受温暖、平安与幸福?1月20日,大年廿九下午4点,记者驱车前往河北省廊坊市救助管理站一探究竟。 一进廊坊市救助管理站,门口贴着福字、对联,一派过年景象。救助管理站站长齐力民带着记者边参观,边介绍:“别看我们占地不大,只有一层平房,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站里设置了隔离室、办公区、成人救助区和未成年人救助区。” 门口的隔离室在疫情期间起了大作用,“每一个进站的受助对象,我们都要求其在隔离室隔离,两次核酸显示阴性后,才能进站接受救助。”提起前段时间的心酸,齐力民很感慨,“封闭期间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要管站内包括滞留人员在内的近60人的吃喝,要负责站外流浪乞讨人员的安全,真是一个人顶几个人用。” 来到救助区,有的是三人间,有的是单人间,日常用品配置齐全。“站内一共有40多张床位,目前有7名滞留人员,有的是无法找到亲人,准备安置落户的,有的是年后准备送返家乡的,还有的是刚刚从医院接回来一起过年的。”随着齐力民的介绍,记者一行来到活动室,7名受助人员早已分别落座,看着电视,吃着桌上摆的水果、瓜子、花生,等着当天的饺子大餐。 等候中,记者与17岁的受助人员小尹聊起了天。 “你是哪里人?” “甘肃的。” “怎么到廊坊来了?” “来打工,碰上了黑中介,安排我到电子厂上班,一个月就给1200元,吃饭、住宿还得单交钱,干不下去了,就来救助站(求助)了。” “感觉这里怎么样?” “特别好!他们对我很照顾。每天都有肉吃,还有我喜欢的鱼。” “想回家吗?”得知春节后站里准备安排小尹回甘肃时,记者问。 “想!” “回家以后准备做什么?” “先去看看我爸,之后再做点喜欢的事情。” “那你有什么爱好吗?”面对记者 的提问,小尹腼腆地笑了,半晌没说话,一旁的工作人员笑着补充:“他在网上写小说,还有不少读者呢!” “真的呀!”记者很惊喜,连忙要了小尹的网名,鼓励他以后专注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 “小尹挺可爱的。”齐力民说,“没事时,他会帮着打扫卫生、给其他受助人员送饭。我挺喜欢他,你看,他现在穿的衣服是我特意准备的。” 正说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了,大家立刻兴致勃勃地品尝起来。“我们年夜饭在中午,大师傅早上9点就开始忙活,做了红烧鸡腿、炖排骨、西红柿炒鸡蛋、蒜苗炒鸡蛋和油菜,晚上就简单一些,吃点饺子。”齐力民告诉记者。 趁着受助人员吃饺子的空隙,工作人员开始准备夜间巡查的物资,除了常规的方便面、水、棉衣棉被外,记者还发现了洗脸盆、卫生纸、毛巾和牙膏牙刷。“这是住院人员的一整套东西。我们站离市区远,在路上碰到需要就医的受助人员,可以直接送其住院。另外,如果在路上接到医院的电话,我们也可以直接带着物资去甄别受助人员身份。”面对记者的疑惑,齐力民说。 晚上7点,巡查小组准备出发。上了救助专用车,我们赶往此行的第一站廊坊北站。下车后,工作人员直奔站前草坪、自动售票厅,高强度的探照灯一打,“没人”。 银河大桥下。齐力民指着桥洞下一个由砖头围起的小空间说:“此前,我们在这里发现过流浪乞讨人员。”记者探头一看,黑漆漆的一个小空间,里面堆满了废弃建筑材料和树叶,没有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滞留的痕迹。 火车轨道桥下。一人多高的台阶上,既背风又隐蔽,幸运地是,这里也没有发现流浪乞讨人员。 街心花园和地下通道。街心花园内的长椅上装上了扶手,不再适合流浪乞讨人员滞留,地下通道内也是空空荡荡。 ………… 此外,我们还去了银行自助取款机房、废弃拆迁小区,均没有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当晚的巡查一直持续到10点。 “随着文明城市建设、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近年来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少了很多,这次没发现是件好事,证明那些流浪乞讨人员有家可归、有地可待。”齐力民在救助管理岗位已经工作23年,看着一个个受助对象从茫然无措到生活有着落,从流浪街头到回归家庭,每一个人的故事都牵动着他的心,“过年期间,我们还会加强巡查,发现一例,救助一例,让所有受助人员都能过个平安、祥和的年。” 探访到此结束,7个站内滞留人员的满意称赞,各个点位的奔波,以及工作人员在未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时的欣慰笑容,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救助永远在路上,记者相信,与齐力民同行的民政救助人将会继续走下去,一直走下去。